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以上的中心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一心两用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对
中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看,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既是
具体的,又是系统的。所谓“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中心好像是
个把手。一堂课一个中心是使学生每堂课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一串,便于学
生理解和牢固掌握。以前大家公认的课时完整性也是这个道理。就基本观点
教育来说,一堂课重点突出一个基本观点,就比较透彻,比较有力。这就是
以前常说的思想完整性。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中学生抽象思维相对比较
薄弱,教学内容如果头绪多、起伏大,学生无法适应,一堂课一个中心使教
学内容系统性强,逻辑严密,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一堂课一个中心在历史教学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历史是一门科
学,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历史又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这就保证了一堂
课可以有一个中心来统帅全部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

2。确定一堂课的中心的先决条件是明确大纲要求,弄清概念和概念体系
以及教材的中心材料,然后对整编的或整章的课时中心作有计划的安排。例
如,大纲、教材要求通过世界史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和希腊、罗马奴隶制国
家两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在确定中心时,从教材的中心材料出发,以大纲要求为指导,认为古代亚
非国家是早期奴隶制社会,奴隶劳动还不是最发达,希腊、罗马则是比较发
达的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度的特征在这两个国家里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
决定古代亚非国家着重以“国家”概念来统帅,因为国家的形成是进入奴隶
社会的标志,通过对奴隶制国家的学习,一方面可揭示奴隶主利用国家机器
来剥削压迫奴隶的实质,另一方面,可为“国家”这一理论概念的形成打下
基础。而希腊着重通过奴隶制的繁荣(奴隶主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中的胜
利,雅典的经济繁荣,希腊的文化),说明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罗马
则以典型奴隶制为中心(平民与贵族斗争,奴隶数量空前多、价格空前便宜,
剥削的多样性和残酷性,最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奴隶主统治奴隶的两手,奴
隶制崩溃),全面揭示奴隶制度的特点和规律。
教材对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的叙述总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为了易于
为学生接受,每堂课应有所侧重。所以,古代埃及就以奴隶制国家的对内职
能为中心(中心材料为金字塔的建造);巴比伦以奴隶制国家的法律实质为
中心(中心材料是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法律和宗教两手进行统治(中心
材料为种姓制度和佛教);波斯以奴隶制国家的对外职能为中心(中心材料
为波斯的扩张);希腊以奴隶制繁荣为中心;罗马则作为奴隶社会的总结。

课时中心的全面安排并不一定是前后几章的联系,这要根据概念体系来
决定。例如,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是资产阶级革命


在各国胜利时期,这一时期中心就以“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来统帅。
同样,在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也有所侧重。

课时中心一般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或理论概念为统帅的。但是一
个理论概念往往不是一堂课所能完成的,因而有时以史实形式表现出来。例
如,“辛亥革命”一章的教学分三课时,第一课时以同盟会为中心说明资产
阶级的领导作用;第二课时以武昌起义为中心,说明武装斗争的形式和人民
群众的作用;第三课时以中华民国成立为中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夺取
政权为目的。三课时的中心联系起来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概念。

历史教学中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推测将来,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没
有时代感,确定课时中心时,我也注意这个问题。例如,中世纪史中的朝鲜
和日本,课时中心就放在中日、中朝关系上。当然,中国当时是封建制的先
进国家,在学习中日、中朝关系时,也了解了东方封建制的情况和特点。又
如,17、18 世纪的俄国,根据当时的中俄关系,我也曾把中心放在老沙皇的
侵略扩张上,为的是说明新沙皇走的是旧沙皇的老路。

总的说,课时中心是能把全课时教材带动起来,又能全面完成学科任务
的一个点,这个点一般是一个基本观点,或者某一理论概念。它可能在中心
材料中集中体现,也可能在所有材料中体现出来。例如,埃及的课时中心集
中体现在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材料中,其他材料作为它的引伸。而第一国际
的课时中心“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则体现在所有材料中:马克思事先
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做了准备工作;亲自写了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和《临
时章程》;成立后亲自领导了反蒲鲁东主义的斗争和粉碎巴枯宁的阴谋活动;
又写《资本论》,提供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武器。

3。课时中心与教学目标不能混淆。课时中心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组织
教材方面的做法。明确课时中心是为了更好组织教材和教学过程来完成教学
目标。所以,中心确定以后,就要环绕中心组织教材。如果中心集中体现在
中心材料上,则常以因果关系来处理全部教材。如果中心体现在全部材料中,
则以最后概括出中心的办法来组织。有时候还可以先把中心提出来,然后以
史料来加以印证。
为了突出课时中心,我认为在不影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教材可
以作适当调整。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教材中讲了武昌起义以后,接着讲帝
国主义对武昌起义的破坏,然后又回过头来讲中华民国成立,这样安排对学
生开展思维不利。我就把帝国主义对武昌起义的破坏与袁世凯篡夺领导权放
在一起。教材的标题也可重新组织。例如,辛亥革命是以同盟会成立、武昌
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为中心,为了突出这三个中心,把原来教材中的13 个标
题,分别归纳到这三个标题下。把“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看作同盟会的准
备;“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同盟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看作同盟会的
作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看作统治阶级的分裂,说明统治阶级不能照
旧统治下去;“抢米风潮和抗捐抗税斗争”说明人民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革
命形势已经形成;“黄花岗起义”促进革命形势的迅速高涨;“保路运动”
看作武昌起义的导火线,都归入武昌起义标题下。这种标题体现中心的办法,
在一个课题多个课时的情况下,我总是尽量采用。

课时中心明确了,教学内容的详略就有了依据,对中心材料就要特别详
尽,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明确历史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学生形


成概念,有利于带动其他教材。例如,教材对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
思想知识分子的领导不具体,而这恰恰是五四所以成为转折点的一个重点方
面。因此,我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补充了李大钊如何教育青年、与青年
讨论形势、研究策略,发表文章扩大影响,以及如何营救青年等;还补充了
陈独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扩大影响,以及如何支持青年活动,提出政治要
求,和学生一起上街等材料。

(四)研究教学过程的环节

1。设置疑难,为学生发展思维铺路搭桥。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
间联系的掌握过程,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引
入这个过程。这里不断设置疑难是基本的途径。通常情况下,我的做法是历
史事件由教师讲述(包括使用直观教具),历史现象的叙述由学生阅读,结
论则启发学生自己答出。
教师的讲述,除了生动具体外,还应该具有启发性。这里对学生的了解
和正确估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讲到能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材料而又是学生感
到困难的地方就要设疑,引起同学的思考。例如,讲到第二次反“围剿”斗
争时,要充分描述毛泽东作战方针的威力,我估计学生对第二次反“围剿”
斗争的特点——横扫700 里战线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在运用地图讲清国民
党大军压境,步步为营的严重形势后,提出“红军当时为什么要横扫而不是
继续诱敌深入?”学生们悄悄议论起来了,我不等学生回答,用粉笔横过来
在黑板上画一条横线表示敌人的阵线,然后用简图■和■说明横扫可以充分
发挥运动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击破”作战方针的威力。在
讲到第三次反“围剿”斗争时,我提出“红军为什么能在敌人间隙中穿来穿
去而不被发觉”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是毛泽东用计、蒋介石的愚蠢。这个
回答讲对了一部分,我再启发同学们与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考虑,有的
同学终于得出了人民群众在土改中翻了身,他们积极配合红军反围剿的结
论。这样,经过三次反“围剿”斗争的叙述,要学生归结红军粉碎三次反“围
剿”的原因和毛泽东作战方针的主要精神时,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正确地作出
回答。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每堂课总要提出不少问题,怎样提问是值得研究的。
我在实践中发现,凡是要求学生找出知识之间或者知识与经验之间新的联系
的问题启发性较大,如要求比较的问题: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异同;五卅运动开始的反帝斗争高潮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有什么区
别?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权、抗
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的性质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