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专家教授没有明确的证据(当然一般感冒头晕可能不需要这么严格),他说凭他100年的行医经验,给你打保票。你信吗?我想,你还是告诉他:我当然信,我尊敬您,但您可不可以拿出诊断的证据来。医生是这么想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切要证据,一切做法都要有依据!一如一个法官,明摆着疑犯铁定有罪,即使这位法官从业几十年,经验丰富,有一万个人说他包公在世,但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也不能定罪!因为这是生命相关的事呀!别的可以有错,但治病错不得,别的错可以撞了壁之后改,但治病不行!
所以,拿证据说话,拿事实说话,拿数据说话!为什么不呢,现代的诊断技术已经允许医生尽量可能找到证据,不像100多年前,那时我们没有这些设备,所以医生的经验很重要,但现代的医学已渐渐指标化、数字化,再不是以前高深莫测、医生说了算的时代了。患者应该有这种思维:医生跟我说什么,医生跟我做什么,你要让医生列出他说这个、做这个的证据。没有客观证据,你医生没有权力轻举妄动,再怎么好的专家也不行。这是我的身体,没有一定的把握你别来,没有确切的证据你别瞎做实验。其实现代医学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叫循证医学,这是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医学的一个大发展,它要求医生做任何决断时最好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有证据,不能随心所欲,经验固然重要,但证据更重要。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1)
医学权威迅速下滑的时代
医生和病人当然生而平等,但当他们建立工作关系后,再把平等挂到嘴边,那就是强者安慰性的哄骗,或是弱者自欺般的愤慨。医患之间的不平等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医学史上,医生们总是试图保持他们的权威!医生的权威来源于他对医学知识的垄断。垄断的程度越高,医生的权威就越高,医生的利益越有保证,医学史上的一切阶段都是如此,医生总试图保持对医学知识的垄断来保证他们的利益。在中国是这样,古代中国的郎中总倾向于用很神秘的语言来表达病情,如“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得伤人”(《灵棂?百病始生篇》),“邪之所凑,其病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开的处方也倾向于神秘化,如让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原配的蟋蟀、经霜的芦苇、人血馒头等等;而西方也是如此,早期西方医学的医疗文书是用拉丁文来写的,这种文字其实很少有人能看懂。开的处方也尽量复杂化,处方中的很多药物根本不大可能会配齐,如西方早期的医生会开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毛发来入药,可能凑十年也不会收集齐一个药方上的所有材料(这还有一个更深的伎俩:是你病人配不齐药,如果不能治愈不是我的责任),而现在的医生则倾向于把病历写得龙飞凤舞,在向病人解释病情时用高深的专业语言,这一切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持医学的神秘和对医学知识的垄断。
20世纪后期是医学权威迅速下滑的时代,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服务(PubMed)向医生和普通人同时开放时,意味着医生垄断医学知识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翻身的家奴把歌唱。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让医生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保持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他们发现病人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医学知识;他们发现病人不再可以随便解释就打发;他们发现病人现在很容易就会发现治疗上的过失;他们发现病人越来越倾向于希望参与医学决策的过程;他们发现病人更容易发问,更容易质疑,所以他们开始小心对待每个有医学知识的病人,尽量不犯错,尽量不要让病人逮到辫子。他们发现他们的权威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在慢慢下降,医生的待遇在慢慢下滑,如美国历史上,医师和律师向来都是收入最高的职业,现在医师平均收入却已滑到IT从业者、金融业者之后。而医学知识的普及则是病人权益得到保障的最根本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病人权益越来越得到维护。
所以整个20世纪后期是成就聪明病人的时代,以前医学图书馆把普通人拒在门外,现在病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极力减少与医生之间的知识不平等,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个需重新审视医患关系的时代!
医患交流的最大障碍:医学常识缺乏
我的工作经历让我相信,中国民众需要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对于病人而言,与医生交流是困难的,这点其实对医生而言也是同样的,当然医生需要努力尽量用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病情,然而,病人对医学知识的一无所知也是医生不愿意过多交流的主要原因。下面是一段典型的病患之间交流的情形:
医生:从我们目前的检查情况看,你患的是胆囊炎。
病人:胆囊是什么呢?它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
()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2)
医生:胆囊长在肝的下方,主要是储存胆汁。
病人:那我的肝在哪里?这些胆汁又是哪来的?
医生:肝在你的右上腹,这些胆汁主要是肝脏产生的。
病人:这些胆汁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
经常的情况是,医生为了解释一个概念,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更多概念,最后交流常常会变成一场医学知识的普及课,然而门外还有众多的病人在焦急地等待着,手头上还有那么多没完成的工作,因此这种交流常常会让医生烦闷不已。的确,与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常识的病人交流是一件痛苦的事,这时医生发觉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与患者交流,而是直截了当地替他们做决定:你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你就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后果你自负!——因为,与一个不具有医学常识的病人解释病情似乎也没有多大必要,让他们参与治疗方案的讨论更是毫无可能。
没有医学常识不仅让病人无法与医生很好地交流,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无法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而失去主动参与治疗选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这么多的医学伤害,这么多假医、假药的核心根源之一就是民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而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我们的大众教育或许应该负起更多的责任,难道还有另外一门知识比医学还与人类自己紧密相关吗?难道还有另外一门学问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吗?没有!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去重视医学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呢?即使我们有生理卫生课,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让这门课显得那样的枯燥与乏味呢?为什么我们的宣传部门会让医学科普市场这么混乱呢?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医学科普内容,其中不是经过科学检验过的保健知识,更多的却是迎合读者心理的各种“保健秘方”、“神医系列”,更多的是各种千奇百怪的“经络”、“健康革命”……
尽管,现代化知识传播形式,如电视、网络的发展,让医学知识更加普及,让病人几乎可以和医生拥有同样多的医学知识,甚至更多,如在一些少见疾病,病人确实可以通过无穷的求知热情掌握比医生更多的医学知识。但病人却很难有能力去甄别这些医学知识的可靠性,特别是在目前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
传统的医学知识获取方式
传统的医学知识获取方式主要来源于亲人或周围朋友的口口相传,如长辈口中代代相传的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经历,或周围曾发生过同类疾病朋友的治疗经验,这种获得医学知识的方式不仅古老而且效率低下,但这直至目前仍是我们社会中最主要的医学知识来源,而且这种知识来源最受我们信任——尽管很多知识、很多方法可能只是千年以来的谬谬相传。作为一名聪明的病人,这种传统的医学知识获取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当他可以联系到曾患有类似疾病的病友时,这些病友治疗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显得特别重要,聪明的病人可以从他的病友身上学习到如何找到好的医院、好的医生,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或错误的经验,特别是一些病友身上确实起到作用的日常保健方法。在网络时代,积累求医经验似乎并非难事,寻找曾患有类似疾病的病友也并非难事,如对于癌症患者,就有很成功的癌友俱乐部,慢性肾炎、乙肝、糖尿病等疾病也在网络上有很好的自发的病友组织,而且,一般而言,这些病友组织是相对纯洁的,存在刻意欺骗的可能性较小,所提供的信息可靠程度较高,所以聪明的病人会利用网络时代人与人交流的便利,寻找这些组织,并努力分享病人们的求病经验,分享病友们的医学知识。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3)
另一个攫取所需知识的传统方法是来自于医学书籍,这种方法病人可以主动选择,而且在一般的书城中,病人可以找到多种多样的相关书籍,从以专业医生为对象的专业书到以普通人为对象的科普书籍。专业书籍科学性高,但一般较难理解,科普书籍一般会以通俗的语言来传播医学知识,但参差不齐,有些所谓的科普书籍甚至刻意制造噱头,故意语出惊人,片面夸大某种治疗方法甚至宣扬错误的方法,而一般的老百姓则很难辨别。对于聪明的病人,怎样做才能选择到正确的医学书籍呢?我想,首先了解一下医学院学生的教材是个很好的办法,如卫生部统编的《内科学》《外科学》等等。在这些医学院学生教材中,病人几乎都可以找到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较为全面、较为概括,一般都是很成熟的知识,不会存在争议(医学生的教材一般是经过严格实践证明的相对权威的知识),而且也较那些大部头的专业书容易理解。尽管医学院学生教材也存在着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