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碧血剑-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必行间之言也。”直到一百年之后,朝鲜的君臣
们在讨论明朝覆亡的原因时,还说主要原因是杀袁
崇焕(见朝鲜《英宗实录》六年十一月辛未,即雍
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
⑦民国五年,东莞人张伯桢的儿子死了,他佩服袁崇
焕,将儿子葬在袁墓的旁边。当时看守袁墓的仍是
佘氏子孙,叫做余淇。张伯桢为袁崇焕的义仆也立
了碑。
⑧杨士聪《五堂荟记》卷二:“袁既被执,辽东兵溃数
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
为?’……封疆之事,自此不可问矣。”《明史·袁崇
焕传》:“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⑨《明清史料》丙编,辽将自称“在此立功何用”,故
“北去胡”而投降满清,其中有人致书旅顺明将:
“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
CB程本直《漩声》:“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
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
此所以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
DB程本直《漩声》中引袁崇焕的话说:“子何人哉?十
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
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
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也’可也。”






十四
崇祯所以杀袁崇焕,并不只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么
简单。如果是出于一时误信,可说他只是愚蠢。《三国演义》
写曹操误中周瑜反间计,听信蒋干的密报,立刻就杀了水军
都督蔡瑁、张允,等到两人的首级献到帐下,曹操登时就省
悟了,自言自语:“我中计了!”那只是片刻之间的事。然而
崇祯于十二月初一将袁崇焕下狱,到明年八月十六才处死,中
间有八个半月时间深思熟虑。他曾几次想放了袁崇焕,要他
再去守辽,因此有“守辽非蛮子不可”的话,从宫中传到外

朝来。既然有这样的话,当然已充分明白皇太极的反间计。
他称袁崇焕为“蛮子”,那是既讨厌他的倔强,却又不禁佩服
他的干劲和才能。
然而为甚么终于杀了他?显然,崇祯不肯认错,不肯承
认当时误中反间计的愚蠢。杀袁崇焕,并不是心中真的怀疑
他叛逆,只不过要隐瞒自己的愚蠢。以永远的卑鄙来掩饰一
时的愚蠢!
为甚么隔了这么久才杀他?因为清兵一直占领着冀东永
平等要地,威胁北京,直到六月间才全部退出长城,在此以
前,崇祯不敢得罪关辽部队。要等到京师的安全绝对没有了
问题才动手。在此以前,他不是不忍杀,而是不敢杀。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
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
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






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十
四个兵部尚书中,王洽下狱死,张凤翼、梁廷栋服毒死,杨
嗣昌自缢死,陈新甲斩首,傅宗龙、张国维革职下狱,王在
晋、熊明遇革职查办。可见处死大臣,在他原不当是一件大
事。这些兵部尚书中,有些昏愦胡涂,有些却也忠耿干练,例
如傅宗龙,只因为向崇祯奏禀天下民穷财尽的惨状,崇祯就
大为生气,责备他道:“你是兵部尚书,只须管军事好了,这
些陈腔滥调,说它干甚么?”后来便将他关入狱中,关了两年。
崇祯传下来的笔迹,我只见到一个用在敕书上的花押,以
及“九思”两个大字。“九思”出于《论语》。孔子说:君子
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
虑听清楚了没有;考虑自己的表情温和么?态度庄重么?说
话诚恳老实么?工作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难,考虑怎样去向
人家请教;要发怒了,考虑有没有后患;在可以得到利益的

时候,考虑是不是该得。这就是所谓“九思”。此人大书
“九思”,但自己显然一思也不思。倒是在死后,得了个“思
宗”的谥法,总算有了一思。
我九岁那一年的旧历五月二十,在故乡海宁看龙王戏。看
到一个戏子悲怆凄凉的演出,他披头散发的上吊而死,临死
时把靴子甩脱了,直甩到了戏台竹棚的顶上。我从木牌子上
写的戏名中,知道这出戏叫作《明末遗恨》。哥哥对我说,他
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当时我只觉得这皇帝有些可怜。
一九五○年秋天,我在北京住了一段时候,曾去了崇祯
吊死的煤山,望到皇宫金黄色的琉璃瓦,在北京秋日的艳阳
下映出璀璨光彩,想到崇祯在吊死之前的一刹那曾站在这个






地方,一定也向皇宫的屋顶凝视过了,尽管这人卑鄙狠毒,却
也不免对他有一些悲悯之情。
他孤独得很,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因为他任何人
都不相信。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北京在李自成猛攻下眼
见守不住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
策。他用手指在案上写了“文臣个个可杀”六个字,给身边
的近侍太监看了,当即抹去。他在自杀之前,用血写了一道
诏书,留在宫中,对李自成说,这一切都是群臣误我的,你

可以碎裂我的尸体,可以将我的文武百官尽数杀死。可见他
始终以为一切过失都是在文武百官,痛恨所有为他办事的人。
他哥哥天启从做木工中得到极大乐趣,依恋乳娘,相信
魏忠贤一切都是对的,精神上倒很平安。崇祯却只是烦躁、忧
虑、疑惑、徬徨,做十七年皇帝,过了十七年痛苦的日子。拚
命想办好国家大事,却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才是。
皇帝是不能辞职的!
他没有一个真正亲信的人,他连魏忠贤都没有。他没有
精神上的信仰,一度听了徐光启的劝告而信奉天主教,但他
的爱子悼灵王生病,天主没有救活孩子的性命,他便对天主
失却了信心。他没有真正的爱好。他不好色,连陈圆圆这样
的美女送进宫去,他都不感兴趣而遣出宫来。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
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却只有崇祯一人。由于他
的自杀,后人对他的评价便比他实际应得的好得多。只因他
不好酒色,勤于政事,后人就以为他本身是个好皇帝。甚至
李自成的檄文中也说他并不真的十分胡涂,只不过受到欺蒙,







一切坏事都是群臣干的。只因他遗诏中要求李自成不要杀
死一个百姓,后人便以为他真的爱百姓(难道他十七年中所
杀的百姓还少了?),只因他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
国之臣”,后人便以为明朝所以亡,责任是在群臣身上。其实
他说这样的话,就表明他是合理的亡国之君。他拥有绝对的
权力,却将中兴之臣、治国平天下之臣杀的杀、罢的罢,将
一批亡国之臣走马灯般换来换去,那便构成了亡国之君的条
件。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
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
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然而袁崇焕抗拒满清入侵,却不能说是错了。当时满清
对明朝而言是异族,是外国,清兵将汉人数十万、数十万的
俘虏去,都是作为奴隶或农奴。清兵占领了中国的土地城市,
总是烧杀劫掠、极残酷的虐待汉人。不能由于后代满清统治
胜过了明朝,现在满族又成为中华民族中一个不可分离的部
分,就抹煞了袁崇焕当时抗御外族入侵的重大意义。正如将
来世界大同之后,也不能否定目前各国保持独立和领土主权
完整的主张。清朝比明朝好,只不过中国人运气好,碰到了
几个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然而袁崇焕当时是不会知道的。
只要专制独裁的制度存在一天,大家就只好碰运气。袁
崇焕和亿万中国人民运气不好,遇上了崇祯。崇祯运气不好,
做上了皇帝。他仓皇出宫那一晚,提起剑来向女儿长平公主
斩落时,凄然说道:“你为甚么生在我家?”正是说出了自己
的心意。他的性格、才能、年龄,都不配做掌握全国军政大






权的皇帝。归根结底,是专制制度害了他,也害了千千万万
中国人民。
在合理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下,万历可以成为一个精
明的商人,最后被送入戒毒所。天启是一个精巧的木匠。崇
祯做甚么好呢?他残忍嗜杀,暴躁多疑,性格中有强烈的犯
罪倾向,在现代社会中极可能成为一个犯罪的不良青年,但
如加以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可以在屠宰场中做屠夫(我当然
并不是说屠夫有犯罪倾向),那也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他不能
做猎人,因为完全缺乏耐心。
后世的评论者大都认为,袁崇焕如果不死,满清不能征

服中国。我以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只要崇祯是皇帝,袁崇
焕便有天大的本事也改变不了基本局面,除非他杀了崇祯而
自己来做皇帝,这当然不符合他的性格。在君主专制独裁的
制度之下,权力在皇帝手里。
袁崇焕死后二百三十六年,那时清朝也已腐烂得不可收
拾了,在离开袁崇焕家乡不远的地方,诞生了孙中山先生。他
向中国人指明:必须由见识高明、才能卓越、品格高尚的人
来管理国家大事。一旦有才干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权力的
腐化,变成专横独断、欺压人民时,人民立刻就须撤换他。
袁崇焕和崇祯的悲剧,明末中国亿万人民的悲剧,不会
发生于一个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把决定千千万万人
民生死祸福的大权交在一个人手里,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一
切灾难的基本根源。过去我们不知道如何避免这种灾难,只
盼望上天生下一位圣主贤君,这愿望经常落空。那是历史条
件的限制,是中国人的不幸。孙中山先生不但说明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