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焕会武。
四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生于哪
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
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
①
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②
他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他中了举人后
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
③
乎踏遍了半个中国。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
④
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
五结束。三月初一廷试。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
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
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他那
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
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
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
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
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不做地方官了,
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
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
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
勤、训练)。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
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
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
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
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
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
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
势越是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谣言满天飞,谁
也无法辨别真假。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
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
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不久他回到北京,向
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
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
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
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
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
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
线去效力。
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
⑤
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当时守山海关的主
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
达。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父袁玉佩负责
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
安澜等人。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
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
⑥
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朝廷一一批准。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
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
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袁崇焕奉命
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前
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
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本来是没
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
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
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
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
守。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
“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
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
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
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
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王在晋是万历二
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
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
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他一定想,
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
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
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
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
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越级呈
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这又是他蛮劲
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
住了不能出来。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袁崇焕申请
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
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
加采纳。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
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
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
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
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
⑦
头。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
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
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
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
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
始。
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
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一个蒙古武将,一个
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两人一起经历
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一直到死,
两人仍是在争吵。但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那
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兵大敌之时,非仰
仗对方的力量不可。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
要的,亲临前敌、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
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
的中间站。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我真盼望将来
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
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
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
派祖大寿等督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
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
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
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
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
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
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宁远城一筑成,
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
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但按照规定,他是
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袁崇焕叩头
谢罪。孙承宗也就算了。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
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
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
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但兵部尚书与工
部尚书互相商议说:“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所以决
定不让他“饷足”,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
略无法进行。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
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
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
满清重镇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