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虾皮先要二十斤。以后两三个月,你给我们送一次虾皮。……要是还有啥当季的鲜货,你也拉来给我们,到时候生意咋做,咱再商量。”连蔓儿就对韩得宝说道,“麻蚶子今年过季了,明年我们还会买,到时候还是从你这买,数量上,只会多,不会少。”
“老韩大哥,你也看见我们的铺子了,你保证货新鲜,这以后咱肯定是常来常往。”连守信也说道。
“行,啥钱不钱的,我就交下连掌柜你这个朋友了。”
韩得宝想了想,就痛快地道。
这两天他在几个村子里卖麻蚶子,对连记的店铺也听说了一些。能交下这个主顾,那他以后就能有一笔固定的收入。就算每一斤的价格低一点,只要连记要的量多,所谓薄利多销,他就能多赚。
“我们一起出来的几个人,他们都嫌远,不往这边来,就我来了。我这来的还真对了!”做成了一笔大生意,韩得宝有些得意地道。
约定了下一次送货的日期,韩得宝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连蔓儿一家却忙碌起来,她们要准备新铺子的开张。早点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就算不考虑旧铺子的房子的归属,增加的人也让旧铺面越来越拥挤。
为了新铺子的开张,连记又另外雇佣了两个跑堂,一个在厨房帮工的媳妇。五郎和小七不需要再在铺子里帮忙,连守信也不用亲自跑堂了,他真正做起了掌柜的行当,并兼做收银。
张氏依旧在厨房领着人干活,不过新雇用了杂工,也让她轻省了不少。
连蔓儿依旧在后面做账房记账、掌管钱财。
在选定的吉日良辰,在一阵鞭炮声中,连记的牌匾被从旧铺子的门首摘下,由连守信亲自挂到了新铺子的门首。
王幼恒、鲁先生、武掌柜、里正、连老爷子、老黄、吴玉贵、吴玉昌等人被请了来,当做嘉宾。另外,让村人睁大眼睛的是,王幼怀也出现在嘉宾的队列中,就站在王幼恒身边。
这是连蔓儿的主意,她请王幼恒做说,让连守信准备了几样礼物,给王举人的太太上寿,另外写了一张帖子,请王举人参加他们新铺子的开张宴席。王举人接了帖子,就将连守信请了进去,说了几句话,就说他没有时间,答应让他的儿子王幼怀来参加连记新铺子开张的宴席。
王举人这么给面子,当然不仅仅是王幼恒的缘故。
新铺子开张,楼上是为嘉宾准备的席面。楼下,照常营业做早点的生意。为了增添彩头,当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这一天实行优惠,灌汤包买三赠一。另外每一位进店就餐的食,都能获赠一小碟炒时蔬。
灌汤包的馅料里,炒时蔬里,还有铺子卖的汤和粥里,都放了鲜汤宝。
这一天的生意,连蔓儿不求赚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加过了鲜汤宝之后的美食。她相信,这些人品尝了这一次之后,以后吃同类的饭食,都会将连记作为首选。
“这包子的馅料又改进了?”楼上,王幼恒咬了一口包子,立刻就道,“又比以前的鲜了,好。”
其他的人尝了包子,也都连连点头。
楼下,连记的熟们当然更喜欢这宽敞的新铺面、崭新的桌椅,还有崭新的盘碗筷子。为了新铺子的开张,连蔓儿可是很舍得投入的。
等汤粥入口,更是有好多人夸赞起来。
“也怪不得人连记的生意好,你看人家这汤多鲜。”
“真是,今天这汤比以前的鲜。……伙计,再来一碗汤。”
“人这家做生意厚道,就这馒头,分量足,从来只有多的,没有少的。”
“连掌柜人家干净,吃进嘴的东西放心。”
忙碌了多半天,连蔓儿坐在里屋的炕上,看着比原来大了一倍的新钱匣子,依旧装不下,落了一炕的铜钱,眼睛笑的弯成了两道月牙。
“哎呀妈呀,这是多少钱啊!”张氏站在地下,喜的有些呆住了。
“两千二百八十五文。”连蔓儿不用看账本,就将数字说了出来。因为今天有各种赠送,刨除各种本钱之后,今天的利润差不多有一千五百文钱。
“那不是一两五钱银子!”张氏一屁股坐到炕上,带着些做梦的神情道。
“我也没想到,今天来的人可真多。”连守信也坐到炕上,说道。
“爹,原来咱的旧铺子铺面小,有那有钱的人想来吃,嫌里面挤,还有嫌铺面不体面的。咱现在的新铺子,够大够敞亮,也足够体面,那些人就愿意来了。”连蔓儿道。
“嗯,是这个理。”五郎点头。在镇上的私塾念了这些天的,五郎接触的人面广了,知道的事情也更多了。
“咱今天不有优惠吗,来的人肯定多,明天就不知道了。”连守信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爹,你就放心吧。今天尝过了咱铺子里的吃食,怕是以后他们就吃不惯别人家的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咱铺子里的人,只能越来越多。”连蔓儿就笑道。
“对,咱可有宝贝,鲜汤宝。”小七看见没外人在场,就小声地道。
可不是,别看这小小的鲜汤宝,今天的尝试足以证明,它将成为连记财源滚滚的有力保障。
高兴过后,一家人又开始商量以后的打算。
“旧铺子那边,租约还没到期,就用来存放东西吧,那里屋的炕,还能烘干蚶子肉啥的。”张氏道。
“咱新铺子这边,除了卖汤粥、馒头、包子,咱还做点别的菜卖不,老黄还说让咱上炒菜啥的。”连守信道。
“暂时还是这些吧。”连蔓儿想了想,就道,“咱现在还是早点为主。买包子的,咱不是有几道小菜吗,这现在就够咱忙活的了。咱以后看情况,再说。”
“不过,我的意思吧,咱这铺子的吃食,在精不在多。”连蔓儿道。
“这话对。”五郎点头,“咱铺子的地点在这,主要还是给山上的人供应早点,要增加更多的炒菜啥的,还是以后看情况。”
“这马上就快端午了,咱做点粽子,卖几天咋样?”连蔓儿翻了翻身边的大黄历,说道。
……
第三百一十二章粽子
过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不分地域,共有的习俗。来山上做工的人,远离各自的家,没办法吃上应节的粽子。她们的铺子里如果在端午节做粽子卖,肯定能赚上一笔。
“这个行。”连守信和张氏异口同声地道。
虽然吃粽子是共有的习俗,但是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吃的粽子是不一样的。南方大都吃的是白米粽子,也就是用糯米包的粽子。但是北方就不同,比如连蔓儿所在的三十里营子,这里并不出产大米,更不出产糯米。虽然也有富裕人家过端午节的时候,会买糯米来包粽子,但是大多数的庄户人家,包括城镇的民,吃的都是黄米粽子。
黄米粽子,就是用本地产的大黄米包的粽子。大黄米是用糜子磨的米,这种米磨成面粉,到了冬天就可以用来包饽饽,也就是粘豆包。
本地产的大黄米,比外地运来的白糯米要便宜许多。
那么她们铺子里要卖,是卖大黄米的粽子,还是白糯米的粽子那?
“山上从南面来的人挺多的,恐怕他们吃不惯咱的黄米粽子,咱还是包白米粽子卖吧。”张氏道。
“山上也有咱北方的人,我跟他们唠嗑,听他们说,家里也是吃黄米粽子。”张氏道。
“那就白米粽子、黄米粽子咱都包一些卖吧。”连蔓儿就道。这样大家都能多一个选择,可以吃自己惯常吃的。也可以买另一样尝鲜。
很简单的决定,大家自然都说好。
“娘,那咱家吃啥粽子?”小七问。
过去在连家,大家当然吃的都是黄米粽子。
“娘,你还记得不,前年过端午节的时候,大伯从镇上拿回几个江米粽子。我奶分给我一点,那个味我现在还记得那。……比咱的黄米粽子好吃。”小七眼巴巴地看着张氏道。
三十里营子这边,一边管从南边运来的包粽子的白糯米。叫做江米。
自家吃的大黄米是粗粮,磨的没那么精细,比起从南方运过来经过精加工的江米来说。口感粗糙了些,也没那么好吃。虽然连蔓儿并不这么认为,但是大多数一直吃大黄米的庄户人家的孩子们,都更向往江米。
所谓物以稀为贵,从南方远道运来的江米,在大多数人眼睛里,是稀罕、珍贵的东西。
张氏就被小七看的心里发软。
“小七爱吃江米啊,那行,咱今年自家也包点江米粽子吃。”张氏说道。现在家里有了些闲钱,能让孩子们吃上好吃的。张氏心中只有欢喜,是不会心疼银钱的。
小七的要求得到满足,就喜滋滋地坐在那里笑。连蔓儿就忍不住把他揽过来,用手去捏他肉嘟嘟的脸。
张氏就和连守信商量,要去买多少江米、多少大黄米。自家要用多少,铺子里要用多少。
连蔓儿眼珠转了转,突然想到一件事。
“爹、娘,咱这两个月的口粮,是不是还没去跟我爷领来?分家的时候,我爷答应了咱一年的口粮。咱包粽子的大黄米,也该包含在这口粮里不是吗?”
连守信和张氏听了连蔓儿的话,都沉默了。
这两个月,她们因为铺子里生意好,又忙中种地、准备连枝儿的定亲等。张氏又考虑到几个孩子都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就很用心地改善伙食。大米、白面吃的多了,每顿饭还都会想法子做一两个菜吃,粗粮就吃的少了些。从上来要来的口粮没吃完,因此连守信这两个月,就没有去向连老爷子再要口粮。
“口粮……我去要,就这大黄米……”连守信显然是有些话不好说。
作为一家人,连守信在想什么,想说什么,大家伙心里都有数。
“要不,咱现在也不缺这一口吃的。口粮啥的,干脆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