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九重紫-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母亲跟着弟弟,窦焕成让出了位于真定县的大宅,在县城的东边盖了个五进的青砖瓦房。



从此窦家一分为二。



窦焕成那一支因住在城东,被人称为“东窦”,窦耀成这一支因住在城西,被人称为“西窦”。



窦耀成,就是窦昭的曾祖父。



果如窦焕成所担忧的那样。没几年,窦耀成妻妾争宠,闹出了人命案,又牵扯出很多内院污垢。虽被压了下去,但西窦这一支却伤了元气,窦耀成不到四旬就病逝了,子嗣相继零调,只活下了窦昭的祖父窦铎。



“东窦”却人丁兴旺。



窦焕成有两儿三女。九个孙子,三个孙女,十一个外孙,九个外孙女,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婿都先后中了进士。



他没有忘记自己在母亲面前的承诺,始终对窦耀成这一支照顾有加。



窦耀成去世后,窦焕成把年幼的窦铎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帮窦锋管理家产,亲自教他读书进学,看着他成家立业之后,把家产分毫不差地交到了窦铎手中。死后还留下遗嘱:“东西两窦是一家,分居不分宗”。



窦锋对伯父比父亲的印象更深刻。他把窦焕成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和几个堂兄像亲兄弟一样。儿子窦世英出生后,和东府窦家“世”字辈的兄弟一起排了序,以示两家如一家,永不分彼此。



所以窦昭的父亲虽然是独子,却被称为七爷。



而被称为三爷的,则是窦昭二伯祖的长子窦世榜。







这个月参加PK,请大家没事的时候看看PK榜,如果《九重紫》没进前十,还请大家帮着投一票,若是进了前十,就有票投票,没票的看正版吧!



O(∩_∩)O~



祝大家新年愉快。







第七章疑惑



更新时间2013…1…219:00:13字数:3131



听说窦世榜来了,父亲亲自去将他迎了进来。



他手里提着筐桔子。因都是家里人,母亲和丁姨奶奶没有回避。大家见过礼,窦世榜指了指桔子,笑着对祖父道:“是大哥送回来的,我特意拿了点您尝尝。”然后从小筐里掏了个桔子递给窦昭:“寿姑,吃桔子。”



窦昭人还有些呆滞。



母亲戳了戳她。



她喃喃地说了声“多谢”。



窦世榜笑着摸了摸窦昭的头。



祖父就道:“上炕坐吧!我这里有慎行送的大红袍。”



丁姨奶奶立刻转身去了旁边的小茶房沏茶去了。



窦世榜也不客气,上炕盘腿坐在了祖父的对面。



窦昭拿着桔子,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眨也不眨地盯着窦世榜。



十年前就已经过世的三伯父,如今活生生地站在了她的眼前,还叫她吃桔子!



想她在田庄里的时候,三伯父隔段时间就会去探望祖母,每次去,都会给她带点小玩意,或是时新的帕子,或是漂亮的头花,或是稀罕的吃食,有一次,还送了她一对无锡泥娃娃。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穿着红色描金的小袄,笑眯眯地作着揖,把田庄里的小孩都羡慕得不得了。她把那对娃娃摆放在窗台上,直到她十二岁离开田庄,那对娃娃才被收到箱笼里,随着她从定县到京都,留在了济宁侯府。



那些日子,三伯父的每次到来都如同照在她身上的一缕阳光,让她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她从来不曾忘记。



窦昭的视线有些模糊,听见窦世榜笑道:“……大哥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兰哥儿前些日子来信,说入秋到现在,大哥已经犯了三次心绞痛。只因河工未完,不敢有所懈怠。大哥来信,说等过了这些日子,他就准备辞官回家,和小叔一起潜心研究易经。”



祖父哈哈大笑,道:“仕途虽荣,案牍亦苦。谁让他要做官的!”说着,笑容渐薄,正色地道,“他这心绞痛一日比一日厉害,可请大夫看过?”



“江南名医都请遍了。”窦正榜道,“可大家都没有什么良方。只是一味的让静养。大哥是那歇得住的人吗……”



窦昭在一旁听着,思绪却已飘远。



大伯父叫窦世样,是大伯祖的长子。比父亲大三十八岁,比祖父小四岁。他和祖父一样,从小跟着曾伯祖读书,和祖父说是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窦昭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去世。说是为了修河道,累死在了扬州府任知府的任上,事迹还写在祠堂的青石碑上。建武四年,江南发大水,很多河堤都被冲垮了,只有大伯父在任时修的那段河堤安然无恙。大伯父的政绩被重新翻了出来,皇上为此下特圣嘉奖了大伯父。



兰哥儿是大伯父三十六岁上才得的独子,二十一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却屡试不第。皇上念着大伯父功劳,恩荫他为句容县主薄。他来京都谢恩的时候,在京都的窦氏族人纷纷为他接风洗尘。窦昭因为继母的缘故和窦家的人不近,只派人送了贺礼。



自己要不要提醒三伯父一声呢?



可她说的话三伯父会听吗?



窦昭犹豫着。



丁姨奶奶领着两个丫鬟端着茶点走了进来。



母亲把她放到了地上,帮着丁姨奶奶上茶、摆放点心。



窦世榜端起茶盅来喝了一口,赞了声“好茶”,然后感慨:“这可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



慎行是窦昭的二伯父窦世棋的字,是窦世样的胞弟,比窦世样小八岁,比窦世榜大四岁。他二十六岁就中了进士,之后一直在外做官,在江西布政使的位置上致的仕。



窦昭只听说过这个人,根本就没见过——她在真定的时候,他在外做官;他致仕回乡,她已经嫁到了京都。



大红袍产自武夷,听三伯父这口气,他现在应该在福建为官。



祖父听了哈哈大笑,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是个‘靠’,怎比得上你?我们可都指望着你吃饭呢!”



窦家在外做官的多,为了科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贤贤书”的人更多。



窦世榜管着东、西两窦的庶务。



他闻言嘿嘿地干笑了两声,表情讪然。



窦昭记起来了。



三伯父不仅和二伯父、四伯父、五伯父一起参加过乡试,还和六伯父、父亲、大堂兄窦文昌、二堂兄窦玉昌、三堂兄窦秀昌、四堂兄窦荣昌一起参加过乡试……好像一直都没能中。



父亲见状端起了茶盅,迭声道:“喝茶,喝茶!”又高声吩咐母亲,“三哥难得来一趟。你去跟灶上人说一声,做几个下酒的小菜,我陪爹爹和三哥喝两杯。”



“不用了,不用了。”窦世榜看了父亲一眼,笑道,“大哥让我给小叔带了几句话。天色不早了,我传了话就要回去了。”又道,“快过年了,家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我呢!”



“那也不耽搁这会功夫。”祖父笑道,父亲却拉了母亲,“既然三哥有话和爹爹说,那我们就先回屋了。”也不管母亲的惊讶,推搡着母亲出了鹤寿堂,“三哥这个时候来,肯定是有要紧的事。”



母亲释然,又许久没见到父亲了,望着父亲的眼神柔得像藤蔓:“那好。妾身回去服侍相公早些歇了吧!”



“好,好,好。”父亲应着,回头朝着鹤寿堂望了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窦昭顺着父亲的眼光望了过去。



四周静悄悄的,积雪在月色下闪烁着清冷的碎芒,祖父书房里桔色的灯光显得格外的温暖。



窦昭狐疑。



母亲却一无所觉,一路上和父亲说说笑笑地回了上房。



有个两鬓斑白的仆妇迎了上来,行着福礼喊着“七爷”、“七奶奶”。



她的样子很严肃,眼神却很温和。



窦昭一看就心生好感。



母亲把她交给了那妇人:“俞妈妈,今天你带着寿姑歇在暖阁吧!”



俞妈妈微笑着应“是”。



父亲奇道:“寿姑的乳娘呢?”



“她受了风寒。”母亲说着,径直往屋里去,“我怕她过了病气给寿姑。”



父亲只得跟上。



一行人进了厅堂。



父亲和母亲往内室去,俞妈妈抱着窦昭往内室后面的暖阁去。



她还没有等到那个女人,怎能就这样离开母亲!



“娘亲,娘亲!”她在俞妈妈怀里扭着身子。



“四小姐,莫哭,莫哭!”俞妈妈哄着她,回快了脚步,“俞妈妈陪着你玩翻绳,好不好?”



父亲犹豫道:“要不,今天就让寿姑和我们一起睡吧!”



“这……”母亲目光幽怨地望着父亲。



父亲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吩咐俞妈妈:“把寿姑抱过来吧!”



俞妈妈迟疑着,瞥了母亲一眼,见母亲咬着嘴唇没说话,笑道:“七爷一路风尘辛苦了……”



“让你抱过来就抱过来!”父亲不悦。



俞妈妈不再踌躇,把窦昭交给了母亲。



父亲却接手把窦昭抱进了内室。



丫鬟们端了热水、帕子进来服侍梳洗。



母亲服侍着父亲,父亲却逗着窦昭,窦昭紧紧地粘着母亲,乱哄哄的,却有种异样的温馨和热闹,窦昭心里满足又欢快。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窦昭拉着母亲的衣襟躺在父母的中间。



母亲支肘托腮,轻声软语地和父亲说着话:“你还是住在静安寺旁边的胡同吗?保山有没有和你一起?”手越过窦昭,轻轻地抚着父亲的手臂,大红色绣着并蒂莲的肚兜在灯光下鲜艳明丽,雪白丰盈掩不住地露出大半个山峦来,看得窦昭面红耳赤,忙闭上了眼睛,在心里默默地念道:母亲,我知道小别胜新婚,我不应该破坏你的好事,可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等我帮你把那个女人赶跑了我就走……



父亲闭着眼睛,哼哼了两声,道:“快点睡吧!明天清早父亲还要考我呢!”说着,翻了个身。



母亲的手落空了。



她嘟了嘟嘴。



父亲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