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囊全集-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彦博 

文潞公知成都,尝于大雪会客,夜久不罢。从卒有谇语,共拆井亭烧以御寒。军校白之,座客股栗。公徐曰:“天实寒,可拆与之。”边批:蔡得做人情。神色自若,饮宴如故。卒气诅,无以为变。明日乃究问先拆者,杖而遣之。 

(评注:气犹火也,挑之则发,去其薪则自熄,可以弭乱,可以息争。 

苏轼通判密郡。有盗发而未获,安抚使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数十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强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民诉于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悍卒闻之,颇用自安,轼徐使人招出戮之。遇事须有此镇定力量,然识不到则力不足。) 

【译文】 

北宋仁宗时,潞国公文彦博在成都任益州知州,曾经在一个大雪天中宴请宾客,夜深了还没有散席。随从的士兵有人大发牢骚,并且把井亭拆掉烧了避寒。一个军校把这些向文彦博报告了,席上的宾客听后都吓得直打颤。文彦博镇定地说:“天气也确实冷,就让他们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说毕神色自若地继续照旧饮酒。随从的士兵们泄了气,再也没有找借口闹事。第二天,文彦博查问清是谁先动手拆井亭,把此人杖责一顿押送走了。 

张辽 

张辽受曹公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火起,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曰:“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即得首谋者,杀之。 

(评注:周亚夫将兵讨七国。军中尝夜惊,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汉为大司马,尝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皆还按部。汉乃选精兵夜击,大破之。此皆以静制动之术,然非纪律素严,虽欲不动,不可得也。) 

【译文】 

大将张辽受曹操之命驻扎长社县(治所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临出发时,张辽的部队中有人谋反,夜里营中惊乱不止,着起大火,全军都骚动不安。张辽对身边的将领说:“不要乱动!这不是全营的人都反了,而必定是叛变的人想以此来惑乱人心而已!”他向军营中下达号令:“凡没有参加叛乱者要安稳坐好不要乱动!”张辽率领几十名警卫士兵,站在军营中央巍然屹立。不一会儿功夫,就把带头谋反的人捉住,立即杀掉了。 

薛长孺 王鬷 

薛长孺为汉州通判。戍卒闭营门,放火杀人,谋杀知州、兵马监押。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孺挺身出营,谕之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事?然不与谋者,各在一边!”于是不敢动,唯本谋者八人突门而出,散于诸县,村野捕获。时谓非长孺则一城之人涂炭矣。铃辖司不敢以闻,遂不及赏。长孺,简肃公之侄也。 

(评注:王忠穆公鬷知益州,会戊卒有夜焚营、督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其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令军校指乱卒,得十余人,戮之。及旦,人皆不知也。其为政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译文】 

北宋薛长孺担任汉州(治所在今四川广汉)通判时,驻守的士兵叛乱,把军营门封锁住,在城中放火杀人,还想把知州、兵马监押也杀掉。有人来报告了这些情况,知州、监押都不敢出面制止叛乱。长孺挺身走出营门,向叛乱的士兵讲道:“你们都是有父母、妻子、儿女的人,为什么要干这种事?那么,凡是没有参与谋反的人,立即站在一边不要动!”于是士兵们都站住不敢再动,只有主谋叛变的八个人突破城门而逃跑,分散到州中几个县里,被农村人抓获住了。当时人们都说,要不是薛长孺挺身而出,全城之人就要遭殃了。州中铃辖司的武将怕朝廷追究他们失职之罪,而不敢把这件事向朝中奏报,于是薛长孺也没有受到奖赏。 

薛长孺,就是简肃公薛奎的侄子。 

北宋仁宗时,忠穆公王鬷任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知州,正碰上驻守的士兵晚上焚烧营房、胁迫军校参加叛乱。王鬷暗地派兵把军营包围住,向营中下令说:“凡不想参加叛乱者立即将手放在胸前走出营门,概不追究。”于是士兵们都走出来,王融命令军校指出叛乱的士兵,抓出了十几个人,杀掉了。到天明时,城里人都不知道军营发生了哗变。他的治政方针就是要识大体,不过分苛求严查,蜀中人民都很爱戴他。 

霍王元轨 

霍王元轨为定州刺史时,突厥入寇,州人李嘉运与虏通谋。事泄,高宗令元轨穷其党与。元轨曰:“强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驱之使叛也。”乃独杀嘉运,余无所问,边批:惩一已足警百。因自劾违制。上览表大悦,谓使者曰:“朕亦悔之。向无王,则失定州矣!” 

【译文】 

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四个儿子李元轨封霍王,他在担任定州(即今河北定县)刺史时,突厥人入侵,定州人李嘉运与敌人相勾结。此事败露后,唐高宗李治命令李元轨穷究其党羽。李元轨说:“强敌压境,人心不安,如果过多的抓捕人,就会驱使人叛变投敌。”于是,只把李嘉运杀掉,对其余的人不再追查,并因此上表检讨自己违背了圣旨,高宗看过奏表后十分高兴,对使者说:“朕下旨后也后悔了。如果没有霍王这一举措,那么定州现在就丢失了!” 

吕公孺 

吕公孺知永兴军,徙河阳。洛口兵千人,以久役思归,奋斧锸排关,不得入,西走河桥,观听汹汹。诸将请出兵掩击,公孺曰:“此皆亡命,急之变且生。”即乘马东去,遣牙兵数人迎谕之,(边批:最妙。)曰:“妆辈诚劳苦,然岂得擅还之?渡桥,则罪不赦矣!太守在此,愿自首者止道左。”(边批:不渡便宜制。)皆伫立以俟。公孺索倡首者,黥一人,(边批:尤妙。)余复送役所,语其校曰:“若复偃蹇者,斩而后报。”众帖息。 

【译文】 

北宋神宗时,吕公孺任永兴军知军,他将永兴军治所迁到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洛口(今河南巩义市北,伊洛河入黄河处)籍的驻军一千人,因服役时间很久想回家,抡起了斧子砍辟城门,没有辟开无法入城,就又向西朝黄河桥涌去,看到的、听到的一片汹汹之势。部将们请求出兵追杀,吕公孺说:“这些人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一激化就会发生叛变。”他立即乘马向东,派几名卫兵迎着洛口兵向他们讲道:“你们诚然很辛苦了,然而怎么能擅自回家走呢?谁要是敢过桥,那就罪不容赦了!吕太守现在就在这里,愿意自首的站到路左边去。”这些人一个个都站到路边等吕公孺发落。吕公孺抓住首犯,将他面上刺字示罚,其余的人仍然送回营中,并告诉军校说:“若再有人违犯军令,你可先斩后报。”众人服服帖帖安定下来。 

廉希宪 

廉希宪为京兆四川宣抚使。浑都海反,西川将纽邻奥鲁官将举兵应之,蒙古八春获之,系其党五十余人于乾州狱,送二人至京兆,请并杀之。希宪谓僚佐曰:“浑都海不能乘势东来,保无他虑。今众志未一,犹怀反侧,彼若见其将校执囚,或别生心,为害不细。可因其惧死,并皆宽释,就发此军余丁往隶八春,上策也。”初八春既执诸校,其军疑惧,骇乱四出,及知诸校获全,纽邻奥鲁官得释,大喜过望,人人感悦。八春果得精骑数千,将与俱西。 

(评注:所以隶八春者,逆知八春力能制之,非漫然纵虎遗患也。八春能死之,希宪能生之,畏感交集,不患不为我用矣!) 

【译文】 

元世祖中统元年,廉希宪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当时浑都海叛乱,四川将领纽邻奥鲁官准备举兵响应,被蒙古将领八春破获,逮捕了他们同党五十多人下于乾州(治所在今陕西乾县)监狱中,并将首犯二人送至京兆(即今陕西西安),请求把他们都杀掉。廉希宪对幕僚们说:“浑都海未能乘势东来,可保证没有别的意外发生。但现在各地思想混乱不一,还怀有反叛情绪,西川方面如果见他们的将校军官都被抓入牢中,就可能疑惧而叛乱,那样将造成很大危害。现在可乘着他们怕死的心思,把这些将校都赦免释放,就将这支部队留下的人派遣给八春指挥,这才是上策。” 

起初,八春把这些将校军官逮捕后,西川部队士兵疑惧重重。惊骇得四处乱跑,等知道军官们都获得安全,将领纽邻奥鲁官也被释放,都喜出望外,人人感动欢悦。”会果,八春也增加了几千名精锐骑兵,率领着一同向西进军。 

林兴祖 

林兴祖初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蓟,莫不行使。友人虾黠悍蛰,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救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边批:须得实乃服。)又以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边批:若捕之便费力。)兴祖并命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鞫之,狱立具。(边批:若事事推究,辨端既多,反足纾死。)逮捕其党,悉置之法,民赖以安。 

(评注:始以缓而致之,终以速而毙之。除凶恶须得此深心辣手。) 

【译文】 

元至治进士林兴祖,初任黄岩州同知,经三次调动,任铅山(今属江西)知州。铅山历来有不少制造假钞的人,土豪吴友文是这些人的为首者。这些假钞远远流传到江、淮、燕、蓟等地,没有不流通这些假钞的。吴友文狡诈强悍,依靠造假钱暴富,于是分派一些品行很坏的年轻人到官府各部门担任吏员,探听到有谁要告发他,就先动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