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这个说法能否成立,中国的文明确实是西部比较早熟。千里黄壤,满野弥望,成为华夏族文明的摇篮。“史前三皇”(伏羲、女娲、神农)都是诞生在西部。
继史前三皇之后,华夏族的第二批领袖就是黄帝。
黄帝是什么时候在哪儿诞生的呢?
如果谁回答的出这个提问,我宁愿给他一百块奖金。可事实上是,早在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搞不清黄帝的户口了。司马迁特意向东跑到大海,向西跑到空桐,北过涿鹿,南到江淮,向各地的白胡子老爷爷打听黄帝的下落。结果四方各地的老头子们都发誓,黄帝就是他们自家这一带的,就跟现代各地人到处附会一个孙悟空的花果山景点一样。司马迁只好悻悻而归,捡了一些好听的话(雅言),对付着给黄帝写了个小传,到底也没说清黄帝是哪儿的人,什么时候的人。整个传作得更像一篇神话故事。
根据司马迁及古代学者所说,大约是在五千年前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钟,黄帝出场了。
当时夜色完整而且深沉,星星无言地闪烁,世界一片和睦,不提任何要求。一个叫“附宝”的女孩,正在黄土高原北部安稳地睡觉,没招谁也没惹谁,又安稳地醒来。她有点好奇,就抬头看了看天,这一看不要紧,她那沉默的美丽,被一道嗤拉拉的闪电照亮,蛇形的仿佛把天空撕出了一个大口子的闪电,缠绕着北斗七星,照亮了整个郊野。
附宝感觉很恐惧,屋子里的器皿都暗暗地发出红光来,还有轻微的咝咝的声响,附宝的感受就像你在荒野里见了飞碟。也许有什么东西化成了一股烟进来了,当附宝合上眼,香甜睡去的时候,那个什么东西还似乎替她关了门。可怜的附宝,清晨被叫醒的时候,发现她已经不仅仅是她了——怀孕有孩子了。(又一个不知道爹是谁的例子)。
据古代学者说,这一次的怀孕为期很长,比别人长了两倍半,到了第二十五个月的头上(已经超过了大象二十二月的记录),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黄帝出生了。由于在妈妈肚子里多呆了十五个月,期间已经学会了讲话,所以黄帝刚生下来,就已经能说会道。这个孩子长得很像领导干部,一幅龙颜,浑身散发着圣德,家里的鸡呀狗啊都怕他。很多情况下,吃饭的骨制勺子拿到他手里就会粉碎,他看着一个瓦罐,那个瓦罐就会爆炸,他盯着某一个人,那个人肯定就要栽跤。村里的人都怕够了这个小孩。甚至风雨雷电这些气象诸神也怕他,黄帝一说,天怎么这么热啊,该刮点凉风就好了。于是立刻就会刮起凉风。说下雨也是一样。
功力伴随着他的年龄而增加,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已经可以驱使虎、豹、熊、罴。很多老虎生了孩子,都要领着到他这里报到。
事实上,黄帝的“黄”字,就是一只野兽被仰面切开后,剥开的皮的样子。横杠是两条前腿,下边两点是后腿,上边是大嘴,中间是兽皮的条纹。
在黄土高原上追随黄帝的另一个少年人,叫做“应龙”,同样身怀异能。“应”是雁鸣的声音。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地飞行,领队的老雁不停于空中鸣叫,后继的雁一只接着一只地应着,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付、应唱、应和、响应等词的来历。应龙获得了雁的飞天本能,他身体轻盈,轻易就可以爬到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飞龙。 
既然是龙,就具有驾驭地面流水的神力。当应龙和黄帝一起在水边赶着牛羊走的时候,应龙走向河水,河水就像惧怕他似的,倒退着让出一块空地。这个技能,给黄帝带来很多好处,黄帝所看管的羊群需要饮水的时候,不必费力寻找,应龙可以让远道流来一潭河水铺在面前。
种种迹象表明,黄帝驱使着虎、豹、熊、罴,有游牧生活的特征。这是他不同于神农氏一族的地方,虽然黄帝也是神农的后裔,只不过七杈八杈,不是嫡系而已。神农氏的老窝本来在渭水流域(陕西中部),但一部分子孙顺着洛水北上,跑到陕北发展来了。我不知道当时的陕北怎么样,在今天,陕北特别是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石头多树少,雨水少,是艰苦的湖盆草滩和有名的革命老区。只能放羊。神农氏的这批北上移民,逐渐放弃了神农的耕植技术,而改放羊了,逐草而居。黄帝和应龙,都是这只移民的后裔。 
草长鹰飞,白昼永长。黄帝和应龙在黄土高原北部,待腻了,准备率领族人从陕北沿洛河南下。没有人解释过他这次迁徙的原因,也许是出于寻根活动吧。他想到南部的渭水看看。
一路上,这片黄色的土地让黄帝感慨万千。黄帝因这黄土而得名。越往南走,河流越多,渐渐进入渭河盆地,上面培养起繁茂蔽日的森林,这是华夏族的远古三皇诞生的地方。
终于,黄帝看见了东西流淌的渭水,来到了神农氏的故地。渭水冲击出八百里的秦川沃土,是华夏族的起源根基。从前,神农氏的妈妈女登活动于渭水边上的“华阳”(华可能是一座山的名字),而伏羲的妈妈“华胥”则活动在渭水上游的“华胥之渚”(甘肃天水地区,华则不妨是一条河的名字)。这两个都是“华”,是华字的来源。而黄帝作为神农氏的旁系后裔,又将有自己的后裔大禹,大禹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夏”。如此构成了华夏族的名称来历。
黄帝看见,在渭水大地,神农氏的老窝,也是自己的祖根上,华夏之人已经开始使用五千年前的犁了。犁尖像一把熨斗,呈等腰三角形,石头做的,尖锋锐利,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石犁尖的中心有一到三个孔,与上边的犁架相连接,就是整个的犁了。后边有人扶犁,前边有人拉犁。用熨斗熨衣服,衣服服服帖帖地平整了,而这个石犁开过去,土地则全翻花。它比耒耜的挖土,效率高了好多倍,是农具上的一大革命。黄帝望着南边这些人的耕犁,心中充满了嗟呀,就像猴子看见了大吉普。
一群雁鸟(几万只)从头顶聒叫着飞过,压得阳光都黯淡了。应龙很想拿起飞叉,去投刺大雁,大雁的羽毛可以做衣服——古代羽绒服。这个心思刚刚萌生,已经有一只大雁尖叫着中叉,从队伍里沉甸甸地坠下来。应龙说:“我并没有出手啊?但是叉自己飞起来了。”
自鸣得意的应龙跑过去拾起大雁。这些举动导致黄帝轻蔑地哂笑:“我更希望有划破土地的犁,而不是去捕捉一只愚蠢的大雁。”
我是不是也可以独自深远,扎深到油菜花无人照料的腹地,在一大块时代的废瓦片上像一粒青苔一样地腐烂地绿着。黄帝作了一首这样古代的诗,然后就对他的部族人说:“我们向东走吧。”
虽然黄帝是神农氏家族的后裔,而且是十八竿子之内就能打到的一支,但黄帝不太乐意涉足神农氏一族的地盘。
一行人向东拐去。他们捋着渭水东行,在陕西省正东部的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这一段黄河是南北流动的,是“几”字形的右竖边,它把黄土高原一劈为二,左边是陕西,右边是山西。黄帝渡河的地方,临近“几”字形黄河的大拐弯处很近,大约在其北一百公里。
黄帝渡河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伟大的羊筏子帮助了他。羊筏子是游牧民族的专利。杀羊时,先把羊头割下,去掉四个羊蹄。剥皮严禁开膛,也不能弄破羊皮,办法是将羊颈悬于树上,先割开颈部,进而把皮往下翻拉,最后把羊皮完整地扒下来,所谓“以大羊空其腹”。最后将脖子、四肢、生殖器等处扎紧,仅留一只后脚作为充气和排气孔,形成羊皮囊。
黄帝命人把羊皮囊都拿出来,鼓着腮帮子从羊腿给它充气,拴牢,羊皮囊就泡胀胀得像一个怀孕的羊了。黄帝随行的羊群,看见这样古怪的圆羊,纷纷发出奇异的咩叫。
黄帝把几只羊皮囊合为一组,与木棍捆在一起,做成羊皮筏子,大家纷纷登筏渡河。(这样的筏子如果几百只横贯排列在河面上,用绳子栓牢,就是古代的浮桥,春秋战国时候秦晋之间的军队,都是这样步行过黄河去打仗的)。
在黄帝的过河的部族人眼中,此时的黄河水并不浑浊。当时黄土高原,特别是沿着河流两岸,处处丛林蔽日,百兽出没,水土无所谓流失。是后来那些给土地开膛的犁越来越多,一道又一道,纵横万千道,终于毁了这片黄土地上的自然植被,使得黄土光秃秃的,雨水一冲就千沟万壑,直淌入黄河。而《诗经》里说:“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就是说,在周朝初年的黄河还是清的。
水淋淋上岸的这帮陕北人,进入山西,他们还有很多路要赶,每个人身上都扛着沉重的家什。为了减少跋涉中的痛苦,特别是解决行李的运输困难,据说黄帝在东迁的道路上发明了车轮。
国际上一般的看法,距今六千年前(比黄帝更早一千年)的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车,苏美尔人并且把这种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向东传到中国。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黄帝生活在中国西部,是接受西来文明的第一站,黄帝因此遂“发明”了车。黄帝被冠为始作车者,因此号为“轩辕氏”。
黄帝是怎么“发明”车的呢?首先人们看到了转动的飞蓬,就是荒枯的干草和藤,它们被风吹成一团,雪球一样越聚越多,直到房子那样高,像个大怪物。当狂风一吹,这个巨兽就可以转动,压过路上一切障碍,而且脚步飞快。这是人们看见最早的圆周滚动变成直线运动的现象,从而创造了轮子。轮子最初是单独使用的,在移动沉重物体时候(比如捉来的一只大象),人们在大象下边垫上圆木,作为轮子,撬着大象滑走。
黄帝又从神农部族的犁,悟出了车。既然人可以拉着犁走,犁的下边装上轮子,人就可以拉着这个新物件走了——“车”就这么出来了。但是黄帝的车的车轮是实心的,没有辐条,这一点使得它旋转缓慢,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