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星同志,送元宵是一位解放军同志,挂花灯、赠年画是两个少先队。)他的慈祥的目光也
注视着这屋里新发生的令人感奋的一切。”我就把这些事都归并到这里来写了。
我前面提到担心这样多的关怀,会使得孩子们特殊化的问题,访问了许多人之后,我感
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这样写:“在我和办事处干部田迈琴,街道积极分子田淑英谈过以
后,我感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等到我访问了孩子们的工厂领导人、学校和幼儿园的老师,
看过了许许多多封的来信——特别是少年儿童们的来信,我彻底感到我们的在党和毛主席教
导下的广大人民,是懂得怎样关怀我们的接班人的成长的。”下面是照着他们弟兄排行的次
序往下写的。第一个是说看到他们的大哥哥周同山。其实我先去的是崇文区,那几个孩子的
学校和幼儿园都在崇文区,后来才到周同山的那个工厂去的。我因为怕那样一说就乱了,所
以先从大哥哥写起。
底下写的是同庆,这里我着重写的是“同庆的老师、文昌宫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张少华,
她是从同庆的母亲死后就对她特别关怀的。”然后是写同来。同来是五个孩子中最淘气的一
个,非常爱动、敏感。同来的那位老师,非常严格、细心。在教到《一个孤儿的回忆》的时
候,怕同来难过,他先把同来叫到一边,告诉他新旧社会里的孤儿是如何的不同。在孩子的
事情登上报以后,他又跟同来说:“上报的‘光荣’不是你的,应该归于党,归于毛主席,
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你们,你应该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同贺的老师叫李和平,是二
年级级任,年纪很轻,对小同贺特别关心。还有小同贺的一年级的老师周秀文,我也写上去
了。
我写这篇文章,还得感谢《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的记者同志们,因为有的人如法
华寺小学的老校工,我没有会见过;还有周同山的日记,我也没有看到,是从《晚报》的报
道里抄来的。我应该感谢他们。
底下讲到孩子们的来信,“孤儿们收到的信件,我看了有上百封,不止一次地我流下了
感动的热泪。这里面最使人感动的是少年儿童们的来信。从这些信里,我看到了我们的党对
下一代人的教育的成果,我看到了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前途和希望!”我为什么着重这两句
话,因为从孩子们所写的信中,能够看出他们是受到了党的教育,才能写出这样的信。能写
出这样的信的孩子,是可以培养成我们的很好的接班人的。
这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我是有点自豪。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人口,有这么好的教育,对
全人类也会有很大很大的好处。
最后我的注意力是放在这上面:这么多人关心这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自己怎么样呢?
他们是不是能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周围的人们的关怀呢?他们拿什么来表示呢?我就写了以
下的一段。这对孩子们是个鼓舞,对关心他们照顾他们的人是个安慰。我是这样写的:“要
知道咱们的五个孩子,对于党和政府以及周围一切人们的慈爱和关怀,是怎样感谢地接受,
而又怎样地像一面明朗晶莹的镜子一般,把这温暖的阳光反射出来,映照在周围的人们身
上,我们不能光看他们给人们写的感谢信,我们要看他们怎样地以实际行动,来表示自己没
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培养关怀。”小同庆送纸给唐金增,是张老师告诉我的;周同山给人家送
回钱包,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我跑到那里找到了失主,她表示非常感谢我,她问
我住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我说了一句:‘住在北京’就跑了回来。因为,在我们首都北
京,在我们全中国,这种助人为乐的事太多了。”用孩子自己的话,比我说多少话都有力
量,所以我就偷了一个懒,我说:“孩子们把话都说尽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正巧这
篇文章要在《人民文学》六月号发表,六一是国际儿童节,最后我就借这个机会向这几个孩
子说出我的祝愿。这就是《咱们的五个孩子》写成的经过。
写这篇报道,我看了许多材料,《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的报道,相声《举目皆
亲》,《中国妇女》外文版等的材料我都看了。不算采访和看材料的时间,光写约摸写了两
三天。写出来的初稿有一万五千字,后来把像流水帐的东西去掉一些,发表的时候不到九千
字。
下面讲怎样写《走进人民大会堂》。
同志们想必都到过人民大会堂。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很不容易写,使人感到不知道从
哪儿写起。走进人民大会堂,简直是目迷五色。外宾们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时候,都非常惊
奇,非常羡慕。我第一次去参观的时候,人民大会堂还没有完工,我们是从西门进去的。进
去以后,听一位同志作了情况介绍,介绍虽然简短,但也是包罗万象:什么时候设计,什么
时候施工,得到多少地区和单位的支援,出了多少模范人物,而且还有许多建筑方面的术
语。遇见这样的题目,从哪儿下手呢?根据我的经验,就是从“初念”下手,就是写你的头
一个感觉,所以我还是从我的第一个感觉写起。
在这次参观以前,虽然没有到里面去看,可是从天安门前走过,我们就看到冰里、雪
里、风里、雨里,有许多工人在那里平地,搭脚手架,搬运材料,紧张地劳动;等到进去以
后,忽然看到这么一个出人意外的庄严美丽的大会堂。这个强烈的惊喜,是你的一个初念。
但是,这个初念,也不能没有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奇迹是总路线的产
物,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产物;要不是这样,就不可能在十个月之内出
现这么一个人民大会堂。
我就是照着这个中心写的。我一走出人民大会堂,这篇文章的轮廓就有了。没有去掉什
么,也没有增添什么,文章写好之后只是改了几个字。就用文章里的第一句话做题目。因为
如果光说“人民大会堂”,或是“记人民大会堂”,我觉得都不能表示出我当时当地的那种
感觉。文章写好以后,我想不出题目来,就用了文章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走进人民大会
堂》。
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壮阔无边。
这是说进去之后,感到人民大会堂是那么大,感到自己是那么小,在这时候,你就产生
一种非常虔敬的感情。
像凝立在夏夜的星空之下,周围的空气里洋溢着田野的芬芳。
你静穆,你爽畅,你想开口,可是说不出话,你感到欢喜的热泉,在你血液里汹涌奔
流,在你眼眶边盈盈欲坠!
万人大礼堂上面的灯布置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抬头看的时候,你不觉得是在房子里,
而像是在一片空旷的地上,闻到的不是屋子里的空气,而是一种田野里的芬芳。这是进到万
人大礼堂时我的初念。底下就是细看了。
大的葵花蕊中,一颗伟大的红星,发射着条条灿烂的金光。
三重荡漾的波浪形的灯环内外,嵌满了璀璨的围拱的群星。
这是写大礼堂的屋顶,下面是写座位。
从上下三层九千七百多个座位上,上望庄严阔大的主席台,群众和领导者之间,没有一
丝视听上的间隔。
“八柱承天”是一副旧对联里的句子。是说天空是有八根柱子撑着的。人民大会堂里一
根柱子也没有,这是个很新颖的设计。没有柱子,就不会挡住台上台下的视线。我特别举出
这个来,就是想象征在我们国家里,领导同人民群众之间是没有一点隔阂的。这是从底下往
上看,下面是:
望无际的浩荡的群众的海洋。
台上台下都围抱在无边无际的,万星熠熠的宇宙之中!
以下是说我走过许多地方,都没有看见过这么伟大的建筑。据我所知道的,日本的国会
礼堂造了二十年。我还看见过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还有其他国家的,都没有
看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的礼堂。所以我说:
瑰丽,这么充满了庄严的诗意的人民大会堂没有?
你没有想到你会用自己的肉眼,看到这么辉煌的奇迹吧?你的想象力太贫弱了,你经不
起这童话般的强光袭击,你以为是做梦。
的确是这样。头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你简直就像是走进了童话的世界。下面说:
万群众欢呼跃进的激流之中,风里、雨里、冰里、雪里……把人人理想的人民大会堂,
用土、用石,用钢,用铜,用玻璃,用锦缎……以神眩目夺的速度,扎扎实实,坚坚固固地
摆在我们面前的。
这是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这一段,我就把人民大会堂还没有盖好以前在外面所看到的都写在这里了。这里有从上
海来的红星,有从东北来的钢材,有从青岛来的玻璃……写到这里自然而然地就会往前想
了。
种童话般的楼台,在眼前的北京,已不止十座八座。
那一年,是我们的建国十周年。北京不止建筑了人民大会堂,还有其他的一些建筑,这
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无限量的发扬光大的时候,我们的祖国,该是怎样的一个美丽庄严的世界!
写文章的人都有他自己喜欢用的一些比喻,我自己喜欢用大海中的一滴水做比喻,现在
再回到头一段来:
量和智慧的海洋中去吧。
开头是说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这里是说要死心塌地把自己的力
量和智慧投进这个海洋。
下面讲怎样写《全世界人民和北京》。
这个题目,是《北京晚报》出的。从一九六三年起,《北京晚报》就有个征文,总的题
目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