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洪荒混元仙君-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绶”;“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百石青绀绶”。《隋书。何稠传》:“又从省之服,初无佩绶。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安有人臣谒帝而去印绶,兼无佩玉之节乎?’乃加兽头小绶及佩一只。”《宋史。舆服志四》:“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翠毛锦绶,为第四等”;“簇四雕锦绶,为第五等”;“黄狮子锦绶,为第六等”;“第七等,方胜练鹊锦绶”。



亦作“缡”。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佩之于前,可以蔽膝;蒙之于上,可以盖头。女子嫁前,母亲把佩巾结在女儿身上,称结褵。后成为一种装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毛传:“母戒女,施巾结缡。”一说香缨,参阅《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文选》“缟幽兰之秋华兮,又缀之以江离”李善注。帢巾的一种,尖顶,形似合手。魏晋以来士人所戴。帢的流行,一方面由于战乱,经济凋敝,戴不起考究的冠帽,一方面礼教废弛,士人以放诞为尚。唐宋以后都有人著帢,以之作为一种风度。《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傅子》:“汉末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首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可谓军容,非国容也。”《宋书。礼志五》:“史臣案晋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郎乘车白帢低帻出入掖门。又二宫直官著乌纱挟。然则士人宴居,皆著帢矣。”

白笔

古代官员的一种冠饰。战国秦汉官吏奏事,必须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笏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发际。至魏晋以后,成为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于帽侧,笔尖不蘸墨汁,纯作装饰。称“簪白笔”。宋代文武官员兼簪。明代官员朝服冠梁顶部一般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闻有丝绒作成的笔毫,名“立笔”,作用与白笔相仿,乃秦汉簪笔之遗制。《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魏略》:“明帝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保官,侍中辛毗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宋书。礼志五》:“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明宋濂《和王内翰见怀韵》:“奇才不换金城百,宠名赏簪白笔双。”参阅《史记。滑稽列传》、《宋史。舆服志四》》



头古代男子一种束发裹额的纱巾。后部尖耸,略偏一侧。为一般平民侍从所服。始于东汉,盛于两晋。往后转成尖顶毡帽。《仪礼。士丧礼》“众主人免于房”汉郑玄注:“'免',此用麻布为之,状如今之著幧头矣。自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却绕紒(髻)也。”《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少年见罗敷,脱巾著幧头。”《宋书。五行志一》:“太元中,人不复著帩头。”幧少头太元中鞶囊亦称“旁囊”、“绶囊”。佩在腰带旁的小口袋,类似今日荷包。始用以盛手巾杂物。汉魏以来,官吏用以盛印绶。多画虎头形象,称“虎头鞶囊”。山东沂南汉墓出土有西汉戴漆纱冠、大袖衣、大口袴、佩虎头鞶囊、系绶、佩剑武士石刻画象。六朝以后异其花饰和质地,用以识别官吏品级。汉班固《与窦宪笺》:“固于张掖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南朝梁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鞶囊虎头绶,左珥凫卢貂。”《隋书志七》:“'鞶囊'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银织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綖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

貂蝉

古代官员冠饰之一。貂蝉冠,“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原是战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武将标志,赵武灵王将它转介至赵国。秦汉时期把它定为皇帝侍中武官的冠帽。至宋明又称笼巾,作为高级官员的专用服饰。惟明代貂蝉笼巾,改插雉尾。参阅《后汉书。舆服志下》。《汉书。燕剌王旦传》:“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颜师古注:“貂羽,以貂尾为冠之羽也。附蝉,为金蝉以附冠前也。”《晋书。赵王伦传》:“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宋史。舆服志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古代的一种佩饰。以玉为主,故写作“珮”。中国玉器出现很早。浙江吴兴良渚遗址最近出土有四千多年前的大小玉器一千多件,其功用之一就是作人体佩饰。商周以后,更为流行,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其中以成套的玉器组成的杂佩最为贵重。魏晋以来,男子佩玉渐少,环珮成了女性的代称。玉一般佩系在衣带上。后世佩饰方式或内容有所变化,但通常仍少不了玉。《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初学记》卷二六引汉刘向《列仙传》:“江滨二女者,不知何许人,步汉江滨,逢郑交甫,挑之,不知神人也。女遂解珮与之。交甫悦,受珮而去。数十步,空怀无珮,女亦不见。”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环珮,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用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露(当为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



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决断。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穿匣开,灿然满目。”

刚卯

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饰物。依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鬼愕疫等辞,首句常作“正月刚卯既央”,因称刚卯。流行于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与另一种印“严卯”合称“双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晋时废。《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当中央从穿作孔,以采丝葺其底,如冠缨头蕤。刻其上面,作两行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诗:“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刚卯》。

朝珠

清代朝服的组成部分。形制如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颗。珠用东珠(珍珠)、珊瑚、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悬垂于胸前。朝官凡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京堂、军机处、翰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使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有限制和区别,逢大典礼时尤为严格。其中以东珠串缀的朝珠和黄色绦,只有皇、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清昭裢《啸亭续录。董太傅》:“闻其有上赐朝珠,价值数万,一旦失去,公毫不介意,但现有司捕治。”《老残游记》第六回:“登时上房里红呢帘子打起,出来了一个人,水晶顶,补褂朝珠,年纪约在五十岁上下。”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朝珠,五品以上始得挂用。六部主事,惟礼部主事虽六品亦挂珠,以其与郎中、员外郎同预各项祀典也。其他若太常寺属官,光禄寺署正,鸿胪寺序班、鸣赞等,亦不论品级,一律挂珠,因其当典礼司事时,所宜肃朝仪、重观瞻也。至翰林院编修、检讨,亦挂珠,穿貂褂,则尊重词林之意,不在此例也。”参阅《清文献通考。王礼十七、十八》、《清会典。礼部四。仪制清吏司》。

假髻

古称“编”、“副”,汉以后称“假髻”、“假紒”,唐人又称“义髻”,明清又称“鬏髻”。先秦以奴隶的发丝,后世多用马尾、金银丝或纱作成髻形,戴在头上,供妇女装饰用。魏晋流行的“蔽髻”,便是一种假髻,髻上半装有各种金翬首饰,各有严格制度,非命妇不能用。唐天宝以后,胡帽渐废,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为美,大多掺有假发,其髻上常饰以金银珠翠制成的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云髻等,其中有一种称做“鼓”的,以铁丝织成圆圈,外编以发,做成固定的装饰物,比原来发髻约高出一半,戴时罩在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首饰铺有出售,清初仍流行。《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箧,可时奉瞻。”《宋书。五行志二》:“晋海西公太和以来,大家妇女,缓髻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头。人欲借,名曰借头。”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



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色颜料。多以青石或烧焦的柳枝制成,五代后也用香墨。其珍贵者螺子黛,一颗价十金。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