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随遇而安-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的新闻人,都是很会总结和概括的人。忘了哪一期了,反正看到一对小年轻最终牵手成功感动到不行大肆飙泪时,镜头目送两人缓缓从前景走入后台,明显是为了缓和当时现场的情绪,这时的孟非即兴独白了大约一分多钟,一段长长的贯口,几乎一字未错,像背过一般流畅,内容恰当,情真意切。当时确实有点儿惊着了,心里有了口里就到了,几乎没有时间打腹稿,这种千钧一发之际的张口就来,作为主持人,我得承认我做不到,而且估计我视野里的主持人能做到的,两个巴掌就数得过来了。所以孟非说他高考语文一百二十分,我真信。

好的新闻人,跟人与事总会有着恰当的距离感。我相信这也是孟非主持《非诚勿扰》最迷人的一面。台上越热烈,孟非越冷静,话少,看不出什么表情,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旁观者的感觉,有点儿“与我何干”的感觉。这是哲学家和文艺女生最钟爱的气质—一种疏离感。疏离是一种很奇妙的存在,尤其是在“非诚”这种水深火热的气氛里,主持人的疏离,恰似在沸腾的油锅里加了一滴冷水,这种情形,可以想见是会引来多么热烈的回应。当然,现在的孟非气场依然强大,只是话多了,也更突出亲和的一面,但是私下里我总是不免有些小人之心的揣度:这些表达中有哪些是真的直抒胸臆,有哪些是不得不说,或者不得不如此说的呢?

好的新闻人,还必须有一个禀赋,就是要有让人交心的能力。有的人就是这样,你天然地觉得可以对他不设防,三言两语过后,就可以跟他过很深的话。我没有跟孟非先生说过话,但直觉,他应该是那种可以交心的对象。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特质,就是真的诚恳。即如张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也坚信这是为南京市民的生活守望了这么久奔走了这么久的新闻人孟非所坚守的那份慈悲。

所以说,一个民生节目出身的主持人,做娱乐节目,总是有些不同的。

当然,在八卦了孟非先生的一些人生经历之后,更加觉得“非诚”这样一档婚恋节目真的非孟非不可。听说孟非是一位专一深情的好丈夫,应该也是一个对女儿一腔柔情的好父亲,在他接受的不多的几次采访中他反复强调,自己过的是平常日子,一家人都非常普通。看得出来,他在刻意保护自己的家人,让巨大的名声和必将与之相伴的种种风雨尽量隔绝,也在刻意维护自己平常心的那份坚持。这真是非常聪明的一种态度,是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的一种态度。孟非不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所以我想他对于生活和芸芸众生总会有自己的体察和领悟,所谓人同此心。你看,不管征友来的男嘉宾有多大的身份上的落差,孟非经常会以兄弟相称。一句“兄弟”,让节目也平添了一分曾经沧海的男性气质。

话说回来,一位堪称理想的男人的典型,这样的珠玉在前,又怎能不让《非诚勿扰》每期都在尖叫中开始,在惆怅中结束呢?

最后说一句,跟孟非,这个到现在还没说过一句话的同行的缘分。那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在“非诚”偶临小吉的时刻,我的一篇拙文,偶入孟非先生法眼。所以说,是文缘。与这部书的缘分,也来自这篇记录了当时情境的小文章,现在看起来,虽时过境迁,但是还能隐约看出一个观众对于她所钟爱的《非诚勿扰》的那分不舍和守望。录在最后,以为念。

第十三章他们说《非诚勿扰》(二)

2、本色孟非

张红军

接到孟非的电话,让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短文,评价他和《非诚勿扰》栏目。我欣然接受。但是挂了电话,心里却犯了嘀咕。说实话,尽管这些年来和孟非交往还算密切,但《非诚勿扰》节目我却很少看—不是不喜欢,而是已经养成了不大看电视的习惯。不过转念一想,凭着我对孟非的了解和对早期《非诚勿扰》的印象,加上这两天恶补一下最近期的节目,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偏差。

我跟孟非认识已整整十五年。自二〇〇一年他主持《南京零距离》成名之后,我曾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看过很多写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励志篇”:奋斗史、励志小说范本、人生励志剧,云云,甚至还有“青蛙变王子”之说,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理解一些记者和写手们“提炼主题”的苦心和“读者本位”的技巧,但我总觉得,那些文章中“合理想象”的成分太多、太过。孟非成名前的生活远没有文中描绘的那么艰辛和痛苦,他的成功也绝非“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的结果。在我看来,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从“孟记者”到“孟主播”再到“孟爷爷”,十五年来,除了不同岗位的经验积累和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孟非从来都是这个孟非,本质上说他从未改变过自己,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只不过,不同的平台为孟非提供了发挥他不同长处的机会,而《非诚勿扰》,是这些平台中最能体现孟非本色的一个。

本色之一:睿智幽默、真实自然

就我熟悉孟非的这十五年,睿智幽默始终是他魅力的源泉,这也是他最终踏入“娱乐圈”并在全国一举成名的首要因素。

在孟非的微博中,很多粉丝直言不讳:看《非诚勿扰》就是来看孟非的。有网友还在网上开出《幽默孟非》的专栏,专门收集孟非在节目中的幽默语录。的确,在每一期《非诚勿扰》中,孟非的睿智幽默都是信手拈来。

仅以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十九日的《非诚勿扰》为例:“……所以我觉得我们《非诚勿扰》的服务功能不仅仅是相亲,还有‘催婚’的功能”、“你到超市打酱油也穿成这样啊”、“在传媒大学学工商管理,出来都当台长啊……我们先认识一下,留个好印象,谁知道呢?对不对”、“请四号‘运动员’发表获奖感言”、“我少说她两厘米,你(乐嘉)非要说她一米九二,一点儿都不善良”、“你刚才那段英文说得特别好,因为我听懂了!那什么你把那个中文意思说一遍,我看你说得对不对”……尽管我尽可能一字不落地用文字把这些话复述出来,但其效果显然与节目中的相去甚远。究其原因,除了缺乏节目中的语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缺少了孟非说这些话时的语态和表情—语气的变化、挑动的眉毛、一脸的坏笑……他的幽默甚至要“飞一会儿”才会被大家体会。

在同一期节目中,乐嘉说有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比如通过吃辣椒来体会辣的滋味。这时,一直跟他“持不同意见”的孟非坏笑着跟了一句:“也有的人经常告诉孩子,二百二十伏的电是不能碰的。”

我一直认为,孟非诙谐幽默的本事是天生的,至少在他成名前多年就已经展露无遗。如果你穿越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江苏电视台二套(城市频道的前身),推开一个办公室的门,看到一小堆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哈喇子直流地听着一个人白话,一般来说,那人一定是孟非:

只见他衣着光鲜,打扮得一丝不苟,头上或是戴一顶棒球帽,或是干脆露着亮堂堂的脑壳,正用纯正的南京话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自创的“段子”(很多都是他自己的经历)。每当人堆中发出阵阵爆笑,他便趁机悠然地吸上一口“万宝路”,在众人急切的目光和催促声中继续刚才的故事,直到曲终人散大家满意而去。

有时候,突然的工作任务会打断这一过程,或是让少数人错过,于是总有一些人要求他事后补上。而实际情况是,每次“重播”的效果都与“首播”相差无几,甚至还因为偶尔的插嘴让整个流程变得更加充满“抓人”的力量。而此时,对那些已经听过的人来说,听“重播”的乐趣不仅在于重温听故事本身带来的快乐,而且还多了观察别人大笑的机会。个别小兄弟还会在孟非抖出包袱之前提前发笑,每当此时,孟非总是停下来,把大家的目光引向正张嘴大笑的某个人,而这时,又会带来无数的笑声。

孟非的睿智和幽默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受,而这又恰恰是因为真实和自然一直是他所追求的。不论是在《南京零距离》还是在《非诚勿扰》,不论是在工作时还是在生活中,孟非讨厌虚假和做作,讨厌“端着架子,故弄玄虚”。“没有感受的话不要说;不能让自己感动的话,不说。我要写这个东西,至少要说服自己。……我说的,起码应该是真实的。”将他当年那句当新闻主播时说的话稍作改动,就可以看出《非诚勿扰》中他的幽默缘何会真实而自然。

本色之二:旁征博引、表达精准

在孟非诸多的“被励志篇”中,都经常提到他的高考成绩。据说当年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而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一百分。高考落榜,只说明他理科太差了,而他的语文水平,却比当年大多数考上一流大学的同学都要高出不少。在《南京零距离》任主播时,每天的《孟非读报》都是他自己动手完成的。每天一千多字,单是写出来就已经不简单,何况节目还成为收视率的最高点!没有点儿“真功夫”,没有优秀的文学功底,是绝难做到的。

在各种文体当中,孟非最擅长的是杂文。他的文章不仅言语犀利、泼辣老到,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不论是正论还是杂感,立论或是驳论,总是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给人以痛快淋漓、恰到好处之感。至今,孟非的博客中还时常出现此类精妙的时评文章。

扎实的文学功底,宽广的知识面,使得孟非在《非诚勿扰》中经常旁'·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征博引、左右逢源。比如当一位自称作家的男嘉宾说“鲁迅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孟非接道:“这句话好像是一个叫但丁的人说的,鲁迅只说过:世上本无路……”当一位美国男嘉宾背毛泽东的诗“卡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