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高,以致宋朝所面临的边防问题与它以前的朝代不同。这些游牧民族已有农业基
地,他们已筑城为防御战。北方地势之艰难对他们有利,同时他们也保存着动员的
迅速和在战场上的机动性,这些优势与他们草原上的生活习惯息息相通。契丹人与
羌人虽然常有冲突,但在对抗宋的时候却彼此一致。
中国人缺乏坚强的民族观念也构成赵宋王朝的一大弱点。很明显的,所有汉
人决心从外人束缚下求解放,这种解放战争当然会有利于宋的军事行动。可是实际
上双方之竞争只在大体上被视为一种朝代之间的冲突。
这种现象是1000多年来世界主义发展的后果。中国人自己提倡一种神话,认
为亚洲所有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只因地域之阻隔才有了人种的区别。古典文学
重“文化主义”(culturism)而轻国家主义。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曾经强调要是能
使一般群众生活有助益的活,则向外来的主子臣服,既非不择手段,也算不得卑躬
屈节。他的书中有一段提及舜为东方之夷人,周文王为西方之夷人。这文句被所有
有学识的汉人熟读而构成了与异族合并的根据。受有教育的人士态度如是,一般人
民与在位天子的种族出身便毫不重要了,当然也用不着对民族观念发生顾虑。而契
丹之国主也已看透当日情势,不给治下汉人反对他的凭籍。
补给上的弱点
迄至今日较少为人了解的,则是赵家王朝尚有它补给供应上的弱点。表面上看
来似乎不可能。因为整个说来,南方地域大,物产多,人口众,在技术上也较进步,
且有水道的便利。但是要取得以上各种优势务需一个彻底现代化的组织才能办到,
这在公元11世纪是不可能的,即是数百年后也仍没有着落。
宋朝的供应物资多,可是供应的路线也长。在军事部署上讲,将多数物品同列
于军需之内违反了简单雷同的原则。当日记账的能力不能保证有完满的协调,即使
最基本的数字,在管军政的枢密院与管财政的三司也互不相符。现代的读者务必在
此看清: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
习惯管制,各种度量衡的单位必须标准化,可能互相交换的品物与程度也需要公认,
且要能由独立的机构监督;官僚必须以技术作主,不能以意识形态和人事关系变更
初衷。其行动范围之大,包括支援百万大军,不可能没有民间事业之参与。因此看
来,则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
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数目上管理。
事实上宋朝主动发起了一种军事部署,它的成功全靠后勤的支持,而这种支持,
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仍无力充分的供应。所以这尝试可谓过早提出而逾越了当时
的能耐。除了内地河流和运河上有相当船舶的交通之外,宋朝政府的功能及民间事
业全无以商业作主之征象,是以赵家王朝无可避免地须承担其本身过早突出的后果。
如果这么说还不够清楚,那么在宋朝第6个皇帝赵顼期间,王安石的变法最能将此中
情节一览无余地揭露。
宋朝很早就企图铲除辽之盘踞。可是公元979和986年两次战役部一败涂地。第
一次战役宋主赵光义几乎被俘,第二次战役他亲自指挥战斗时曾受箭创。随后当契
丹采取报复行动时,发动了无数次的边境冲突。公元1004年他们全面入侵。因为开
封位于一个平原地区上,契丹直逼国都,第三个皇帝赵恒因之仓皇地批准了一段和
议。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
20万疋银10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岁币”只占宋朝政府收
入之一小部分,可以当作是给比较穷困的邻邦一种援助,以弥补双方贸易之赤字。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
的观感,而接受地缘政治的仲裁,当日宋朝君臣不可能有此置身事外的反应;他们
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
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同时契丹也认为岁币为战败国之赔款,
也不可能觉得这是一种慷慨的赐予而表示感激。因之,公元1042年他们要求增加岁
币时即以武力为后盾。
宋朝之中国更未将西夏放在眼里。理论上西夏占领着中原领土之一部,向宋称
臣。当公元1038年西夏独立自称皇帝时,宋廷立即称之为“反”,并且停止互市。
可是中国派兵征剿,连战皆北。宋朝一再派兵,却连失城寨,而且死伤惨重,迁延
到1044年,中国所能获得的下场不过是使西夏之主在文书上自称“男”,上书于
“父大宋皇帝”,而在其本国内称帝如故,因之中国也年“赐”绢银茶时共25。5万
疋两。
王安石与新法
在这背景下赵顼于1067年登极。当时他年方十八,但已有了励精图治的声名。
他一生的志愿乃是洗刷国耻,扫除北方边境的蛮夷之邦,光复中国的疆域。步宋朝
首创者赵匡胤之后尘,赵顼也觉得中国的资源足以发动达到这目的。他在宫廷大内
建造了一批库房,又自作诗一首,以每个字为库房之名号。念来则如:
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
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译成白话文,则为“五代十国之间缺乏计谋,以致蛮夷戎狄猖獗。有创造天才
的祖先创立朝代,企图挽回这种颓局,所以开设内殿中的府库,作为募兵筹饷的基
础。我做曾孙的继承此业,岂敢忘记他的遗志?”当他与文学之臣王安石对谈时
(后者已有卓越的声名),因为两者都有以经济力量充实军备与国防之着眼,因之
一见如故。
王安石改造财政的一套规划称为“新法”。当中一项创制称为“青苗钱”,即
政府在栽种禾苗的季节贷款于农民,秋收之后还款时附加20%利息,此在当日不算
过分。另外一种办法叫做“免役钱”,此因宋朝衙门里有些差使如衙前(典府库或
为外班皂隶)、书手、弓手、散从等不由招募而得,系不给值地由民间差派,并由
其担负财政责任,如有差失须由服役之人出资赔补。王安石主张由民间普遍地输钱
助役,其人员则公开招募。政府仓禀里物品存积不能生利,王之“市易法”则将之
贷与商人,在出卖完毕结账时连本带息归还,或事先以金银地产作保障金。同样的,
“均输法”让各转运使将应当送往开封的物品在当地出卖,而买得在京城不易到手
的货品年利。在整理土地税时王安石用“方田法”。这办法基于全面的土地测量,
以每边5000尺为一方,内中又按土地之肥瘠分作五等以便按出产量征税。另外,为
保障兵员之来源,王安石作“保甲”,亦即民兵制度。
自新法公布之日,王安石即遭遇同僚的反对,各种不同的批评一时甚嚣尘上。
新法中无一项目得到确切的效验,它只使官僚机构分裂,而这位改革者则在罢黜后,
又召而复用,又再度罢免,最后被贬回南京(当日称江宁),派给无关宏旨的官衔,
赐以公爵的名义而退休。
这一连串情事之发生使皇帝赵顼终生不快。新法之目的在富国强兵,然后对付
北方之强敌,但这种目的始终无法实现。朝中一位敢言的大臣甚至上书,希望他一
心保持和平,最好20年不谈兵。在赵顼为帝期间,尚再割地给契丹。虽在西北宋军
终击败羌人,可是这胜利之前已有一连串的失败。当前方军事不利的情报到达宫廷
的时候,赵顼夜不成寐,只是绕榻而行。公元1081年的攻势据说投入战场的有32万
人,遭到空前大量的死伤之后,宋军只攻占了四座堡寨。当赵顼在公元1085年36岁
去世时,主和的朝臣决定将这四处得地奉还西夏,以克兵连浩劫。他们知道在长期
战事中,宋军无法取胜。
新政的起落转折
接赵顼皇位的为太子赵煦,其时尚未10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主政,这期间
王安石所作新法一律停罢,他所用之人也一律辞退,以便迎纳反对派的朝臣(当中
最有名望的乃是任宰相的历史家司马光)。公元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年17岁,实
际期政,他再来一次转变。他又重行新法而罢免反对派人物。他的改革牵涉了很多
朝臣,有时已去世多年者仍被波及,连科学考试的内容也大不相同,除了褫夺太皇
太后的头衔一项提议未被采纳,甚至大行皇帝赵顼一朝的实录也整个重写,以便支
持朝政之大转变。
这还没完。公元1110年赵煦辞世,年方23岁,定位由异母弟赵佶接替。此为宋
朝第8个皇帝也是有名的画家。他对新法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置:最初的两年他站在
反对派的一边,兹后他转变方向支持改革派。此时王安石逝世已将近20年,他的声
名也随着朝政的改变而上下。公元1104年他的声望达到最高峰,一道诏书颁称他为
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在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同时反对他的309个朝
臣,以司马光为首,贬为奸党,他们的名字被镌石立碑,使他们的奸邪千秋彰著。
王安石的故事是中国历史里的一大题目,几世纪以来对他作褒贬者不知凡几,
迄至现代仍左右国际的视听。记载他作为的书文,也有不同文字的刊出。显然的,
他的功业是一值得争辩的题目。可是很多类似之出版物,对一般读者毫无用处。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