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蜥蜴战争-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楚国人就出面来唆使越国攻吴了,楚大夫“申包胥”(还记得吧,哭秦庭的那个)跑到越国给越王勾践打气,说勾践博爱,越军必胜,无以复加,还提醒越人为将之道的“智、仁、勇”。仁也是很重要的,申包胥说,可以保证将领与三军苦乐相通,饥寒与共。为将不仁,三军就会拉着不走,打着倒退了。接着,楚国又向越国提供军事技术,向其出售先进的“核武器”——弩机。强弩力达十二石,射逾六百步,所射无脱。楚人甚至发明了双孔连发弩,一次可射出两支箭,杀伤力加倍。楚人以前被吴王阖庐攻破,当然深恨吴人,怂恿越人攻吴。有了大国从背后撑腰,楚人甚至亲自出兵策应伐吴,于是越国人不再顾虑了,胆子和步子都大了,如火如荼的复仇行动在越国上下蓬蓬勃勃地展开。
黄池之会后又过了三年,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空前干旱,仓廪空虚,市无粮米,民怨沸腾。其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吴国大军也远不如前,连年的兴师动众,使得吴人兵疲甲钝,轻锐尽死于从前的齐、晋战役之中。
勾践决定乘机攻吴,亲率境内全部士兵出征,计有习流(水军)二千人,俊士四万人,君子军六千人,诸御一千人(诸御是近卫亲军)。他半路上每走两三天,就杀几个“罪人”(就是搬道具搬的不快的“替身演员”——军中奴隶、罪犯,或者进退失度的士兵),然后传首三军,以为警示。越军上下肃然。
越王勾践还看见了一只“怒蛙”挡住车路,鼓着嘴,扬着脖,一副愤怒青年的样子,脸上还戴着两个安全气囊。勾践敬佩于这个小动物的勇敢,就扶着车轼给它敬礼。“勇敢啊!真是勇士啊。”三军将士一看越王敬重一只蛤蟆,无比愤愧,争着要勇,有人甚至自刭以死,献出自己的头颅给越王,以示其勇武(越国的忍术发展到这个地步啦!就差剖腹自杀了!)。我们说,建立一种价值观的办法,就是树榜样,勾践树了一只怒蛙当榜样,三军争着以怒勇为荣,人人愿死——这大约就是所谓“十年教训”吧,作政治思想工作。至于前面说的“十年生聚”,就是生孩子、聚粮食。
接着,勾践说:“有父母而没有弟兄的,都来找我一趟,特别是父母年迈的。”
大伙都过来了。
勾践说:“你们为我转战江湖,如果你死了,老父老母我给你养着。”
大伙心说,唉!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想让我们回去呢。
五万越军北上四百里,攻人吴国境内。吴王夫差仓促带领不足五万人,迎战于笠泽(今江苏吴江县境内,离背后的苏州不远了)
两军夹峙在“吴淞江”上,吴军在北岸,越军在南岸。越军采取了渡江作战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战术(被后代兵家所多次模仿)。越军将兵力分成三股,左右两小股夜半渡江,发动佯攻,使劲吵吵。夫差听见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鼓声喧天,认为越军分兵两路而来,从两翼夹击自己,立即命令上下两军离开大营,驰往堵击——一头往上游,一头往下游(导致大营空虚)。越王乘吴军移动,立饬中军主力加左右军部分,以6000嫡系部队(君子军)为先锋,口中衔枚(不能叫唤了),身披兕甲,偃旗息鼓,在暗夜的掩护下,迅速涉江,秘密接近吴军大营,对吴中军突然进行猛烈攻击。空虚的吴营半夜仓促应战,被打得崩溃四散。吴派遣迎击敌人的两军,听说大本营被袭,赶紧回来援救,被越军追击,将其击破。
“笠泽之战”,越军战术很灵活。两翼步兵佯攻,引诱吴兵分散兵力,同时掩护越王主力半夜偷渡,一举击破吴军因为分兵而空虚的大营。此战役应该主要由范蠡指挥。
按理说,这两年频频兴师北上,轻锐尽死于齐、晋之间,留下的都是残弱者与老也不死的兵油子,军力已钝的夫差应该选择坚守城池,避免刚才这样的大会战,派小股部队在城外游击越军,待其粮困自行退去后再发动反攻。但夫差却发动了“笠泽之战”,进行江河防御,与越人决战,结果大丧其师。要知道,江河防御难度很大,历来是兵家忌讳。古往今来,包括“蒋委员长”的长江防御,都鲜有成功者。
勾践打了这个漂亮的渡江样板仗,随后不知什么原因,却又退去了。但是,看到吴国打败了,楚国跑来趁火打劫。当年,楚军出动,吞灭了吴国的附庸——陈国,把陈国变成自己的一个县。吴军不能救。
陈国,作为大舜的遗民的封国,从此消失了,只留下一个“陈”字,变成了百家姓里的一个字眼。
两年后,越军故意攻打楚国,被楚人赶了出来。吴军感觉莫名其妙,以为越军没有一心一意吞灭吴国的战略决心,遂放松戒备。次年,公元前475年,越军再度动员,大举伐吴,吴国今年又是灾年,在“没溪”整顿队伍,据溪而守,与越军交战。范蠡率领舟师,通过太湖横山向吴军侧背包围,展开攻击。吴上军猛将“胥门巢”在战斗中阵亡,引起中下两军更加动荡,吴王夫差和王孙雒等见势不利,无力击退敌人,挽回颓势,只得收兵,向国都郊外撤退。
越军渡过“没溪”斗志昂扬,乘胜猛追吴军,在苏州水关外与吴军再度接战。吴下军奋勇力战,经过反复搏斗,下军将领“王子姑曹”战死(是夫差的另一个儿子)。有这个儿子舍命保卫老爹,才使夫差得以把中军全部撤进城内。
上军将、下军将都死了,如今就剩吴王夫差这个中军光杆司令了,他的苏州城内戍守。
越军则筑越城于胥门(西门)外,对苏州围攻。
这场围攻快赶上“特洛伊”战争了,越王勾践在苏州城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围攻,突破了楚庄王围宋九个月的记录,可见勾践决心之大,不抓住夫差不罢手了。
苏州城是当年伍子胥所修,周围47里,水陆城门16个,异常坚固巍峨。越军以五万兵力来计算的话,半米一个兵,手拉手排列成一圈,正好够把苏州围上一层。但这一层的人墙,实在容易突破,估计越军不至于这么愚蠢,他们应该是在城外险要处扎营,盯着苏州,随时攻打。范蠡建议“围而不攻”,保存实力,消耗吴军,“因吴之民而治之,因吴之粮而食之”。越国慢慢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土地,越军日强,吴军日削,只剩下万余亲兵固守孤城苏州。
当年宋国被围九个月,老百姓就易子而食了,不知道被困三年的吴军,惨样如何。据西施女士在《浣纱》一戏中对当时场景回忆,情形如下:
忽听城外人声惨,
(快板)
刹那间好一似地覆天翻。
那吴王领三军伐齐未返,
因此上越国兵就反无遮拦。
耳听得四野中三军呐喊,
连天的烽火胆战心寒。
败残兵怎敌得雄狮百万?
吴国土改作了越国的江山。
内侍臣掌红灯城楼观看,
叫越兵切莫把百姓伤残。
从今后卸甲胄干戈手挽,
才是我红粉女得报仇还。
远望着长空中参横斗转,
我只得到后殿且去安眠。
吴国气数已尽,连远在3000里外的晋国人都已经意识到的。当年在“黄池之会”跟吴王夫差抢着争先的赵简子,刚刚死了,儿子赵无恤接班。他说:“从前我爹跟吴人发誓‘好恶同之’(在黄池之会上赵简子也参与了夫差与晋定公的歃血,表示结盟,以夫差为盟主),现在吴王困厄,我不能坐视不救。”但是如今的晋国,是智、赵、魏、韩四家把持,要救吴,只有他拉上自己的“赵家军”去拼命,力量不足以与越军周旋。
于是赵无恤就派一介家臣,只身一人,去看望被围困中的吴王,算是探监吧,进进心意而已。家臣来到越军,争得了越王同意,进城去看夫差。
夫差这时候可惨了,宫里边什么奢侈品都没了,揽镜自伤,四十几岁的人,明显地老了,夕阳返照在他宽阔的额头上,像古代的雕塑。夫差穿着旧袍子,但是谈笑还算自若,他对赵无恤的家臣说:“寡人能力有限,不能与越国共处,使得贵家主忧虑,辱您特来问候,替我表示感谢吧。”
夫差又取出一盒珍珠,让他转馈给赵无恤,又说:“另外,顺便问一句,史黯这个人怎么样?”
史黯是晋国的历史学家兼占星术专家,他在四十年前,看到王阖庐伐越,不合星象(那一年岁星在越国,岁星为龙,主越兵昌,吴对其用兵,则应有大凶),主凶,从而预言了吴国必亡于越。
赵家家臣说:“史黯是个老实人,群众关系好,也不乱说别人坏话。”
夫差点头,看来他的预言也不是乱放空炮了,看来吴国真是没有机会了。
夫差不再心存最后希望的时候,到了第三年冬天,守卫的军民疲困不堪,无力战斗,土卒离散,城门失守,越军终于攻进城来了。
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乘夜突围西上姑苏山。越王紧随赶到,围山三层。
夫差派王孙雒脱光了膀子,代表吴王向越国请和。这个关健时刻,越王勾践又任性反复了,想跟吴国讲和。范蠡赶紧力谏:“我们大清早上朝,处理国事,天天加班到深夜,都是为了什么?跟我们争夺三江五湖之利的,不是吴国又是谁?我们谋划了20年,一朝放弃,怎么可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当年吴王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啊。”
勾践说:“我没法对他的使者讲啊,不忍心。”
“那就交给臣下我办吧!”
于是范蠡提着战鼓,发号施令,指挥三千越军整顿进发,欲攻击姑苏山,并且对吴国使者王孙雒说:“王大夫,你赶快回去吧,我们已经开始打仗了。”王孙雒一看没戏了,哭泣着往山上返回报信。另一种说法是,勾践看着吴国使节王孙雒哭泣而去,心甚怜之,派人追上去对王孙雒说:“我把你们吴王封到浙江定海的舟山群岛,管理一百家民户吧。” 
王孙雒把当“桃花岛岛主”的事传给吴王夫差,夫差苦笑了一下,说:“吾老矣,不能事奉君王了。”他谢绝掉越人的好意,吴王夫差随后以三层丝幕裹住自己,伏剑自杀了。一世枭雄,扑倒在他战斗了二十余个春秋的热土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