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

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

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

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

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墯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

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

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

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

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

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

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

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

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

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

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

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

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

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

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

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

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

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

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

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

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

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

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病风且寒且热,炅

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

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

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卷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

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

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

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

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

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

从阴内注于骨。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浮络者,皆心主之络

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

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

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

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

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

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

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

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

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

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

善。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

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

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

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

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

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

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

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

五五二十五穴,中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

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

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

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

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瘖门一穴,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

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跷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

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

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

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

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

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

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

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帝乃辟左右

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曰气

穴所在。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

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写于中者十脉。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顶三寸半,傍五,相去三

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

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委

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

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

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入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