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阳池
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缘岸,菱芡覆水,是游燕名处。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返,曰:“此是我高阳池也。”
迷楼
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浙人项陛进新宫图,大悦,即日召有司庀材鸠工,经岁而就,帑藏为之一空。帝幸之,大喜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因署之曰“迷楼”。
西苑
隋炀帝筑西苑,周三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瀛洲、蓬莱诸山岛,高出水百余丈,有龙鳞筑萦回海内,缘筑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殿堂楼观,穷极华丽,秋冬凋落,则剪彩为花,缀于枝干,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
阿房宫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山颠以为阙。复道,渡渭,属之咸阳。役隐宫徒刑者七千余人。卢生说帝为微行所居,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可得。乃令咸阳宫三百里内宫观复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不够而具,所行幸,有言其处者死。
驾霄亭
张功甫为张循王诸孙,园池声伎服玩甲天下,常于南湖园作驾霄亭,于四古松间,以巨铁之半空,当风月清夜,与客梯登之,飘遥云表。
水斋
羊侃性豪侈。初赴衡州,于两起三间水斋,饰以珠玉,加以锦缋,盛设围屏,陈列女乐。乘潮解缆,临波置酒,缘塘倚水,观者填塞。
清秘阁
倪云林所居,有清秘阁、云林堂。其清秘阁尤胜,前植碧梧,四周列以奇石,蓄古法书名画其中,客非佳流不得入。尝有夷人入贡,道经无锡,闻云林名,欲见之,以沉香百斤为贽,云林令人绐云:“适往惠山饮泉。”翌日再至,又辞以出探梅花。夷人不得一见,徘徊其家。倪密令开云林堂使登焉,东设古玉器,西设古鼎彝尊,夷人方惊顾,问其家人曰:“闻有清秘阁,可一观否?”家人曰:“此阁非人所易入,且吾主已出,不可得也。”夷人望阁再拜而去。
泖湖
杨铁崖晚居泖,尝曰:“吾未七十,休官在九峰三泖间,殆且二十年,优游光景过于乐天。有李五峰、张句曲、周易痴、钱思复为唱和友,桃叶、柳枝、琼花、翠羽为歌伎。风日好时,驾春水宅(先生舟名)赴吴越间,好事者招致,效昔人水仙舫故事,荡漾湖光鸟翠,望之呼铁龙仙伯,顾未知香山老人有此无也。”客有小海生贺公为“江山风月神仙福人”,且貌公老像,以八字字之,又赋诗其上曰:“二十四考中书令,二百八字太师衔,不如八字神仙福,风月湖山一担担。”
咸阳北阪
秦始皇灭六国,写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自雍门以东至泾、渭交处,殿屋覆道,周围相属,然各自为区。虽一瓦一甓之造,亦如其式。各书国号,不相雷同,皆布其所得诸侯美人居之。
花萼楼
唐玄宗友爱至厚,设五王幄,与诸王同处。后于宫中造楼,题曰:“花萼相辉之楼”。
黄鹤楼
晋时有酒保姓辛,卖酒江夏,有道士就饮,辛不索钱,如此三年。一日,道士饮毕,以橘皮画一鹤于壁,以箸招之即下舞,嗣是贵客皆就饮,辛遂致富,乃建黄鹤楼。后道士骑鹤而去。
滕王阁
滕王,唐高帝之子,武德中出为洪州刺史,喜山水,酷爱蝴蝶,尤工书,妙音律。暇日泛青雀舸,就芳渚建阁登临,仍以王名阁焉。
轮奂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贺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首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君子谓其善颂善祷。
爽垲
齐景公欲更晏子之宅,谓晏子曰:“子之宅近市,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地名)。”晏子如晋,公更宅焉。反,则成矣。既拜,乃复旧宅。
绿野堂
唐裴度以东都留守加中书令,不复有经世之意,乃治第东都集贤里,名绿野堂,竹木清浅,野服萧散。
铜雀台
在彰德县,曹操所筑。上有楼,铸大铜雀,高一丈五尺,置之楼颠。临终遗命,施帐于上,使宫人歌吹帐中,望吾西陵。西陵,操葬处也。
华林园
梁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政不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金谷园
石崇为荆州刺史时,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园,中有清泉茂林,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尝与众客游宴,屡迁其处,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令与鼓吹递奏,昼夜不倦。后房数百,俱极佳丽之选,以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
衣冠
冠
辰氏始教民发首。尧始制冠礼。黄帝始制冠冕。女娲氏始制簪导。尧始制缨。伏羲始制弁,用皮韦。鲁昭公始易绢素。周公始制幅巾。汉末始尚幅巾,制角巾。晋制接诸巾及葛巾,始以巾为礼。秦始皇加武将,以别贵贱,始为帻。汉元帝额有壮发,始服帻。王莽秃,加屋帻上,始为头巾。古元巾,止用尊□。
帽
荀始制帽,舜制帽冠。汉成帝始制贵臣乌纱帽,后魏迄隋因之。唐太宗始制纱帽,为视事见宾,上下通用。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晋始以席为骨而挽之,制席帽。隋始制帷帽障尘,为远行,用皂纱连幅缀油帽及毡笠前。唐制大帽,后魏孝文始赐百官。魏文帝始赐百官立冬暖帽。今赐百官暖耳,本此。
幞头
北朝周武帝裁布始制幞头。一云六国时赵魏用全幅向后幞发,通谓头巾,俗呼幞头。魏武制,始燕居着(同裁缣布为之,以色别贵)。荀文若始制有岐,因触树枝成岐,后效之。
纵
周公制纵,以韬发。宋太祖制网巾,明太祖颁行天下。
古冠名
尧黄收、牟追;汤;武王委貌;秦始皇远游冠;汉高祖通天冠、高山冠、鹊尾冠、长冠、竹皮冠;唐太宗翼善冠、交天冠;宋平天冠,并入君冠。殷章甫冠;汉梁冠(以梁数分别),后汉进贤冠;唐太宗进德冠;楚王獬豸冠;汉却非冠;赵武灵王惠文冠,饰金豹尾。汉武弁效惠文加蝉、冠、繁冠、□冠。秦孝公武帻,汉文帝价帻。西汉翠帽,唐帽,李晟绣帽,沈庆之狐皮帽、汝阳王砑光帽,南汉平顶帽,后周独孤帽、侧帽,韩熙载轻纱帽,萧载小博风帽。唐乌纱巾、夹罗巾,员头、平头、方头巾,宋云巾、歇鸱巾,汉文帝平巾,唐中宗踣养巾,昭宗珠巾,诸葛孔明纶巾,谢万白纶巾,祢衡练巾,石季伦紫纶巾,桑维翰蝉翼纱巾。张孝秀皮巾,陶弘景鹿皮巾,王衍尖巾,顾况华阳巾,山简白鹭巾,高九万渔巾,程伊川阔幅巾,苏子瞻加辅方巾,牛弘卜桐巾,王邻菱角巾,罗隐减样平方巾。
履
黄帝臣於则始制履(单底),周公制舄(复底)、制屦(施带)、制。伊尹制草,周文王始制麻履,秦始用丝,始皇始制金泥飞头鞋,始名鞋。汉始以布上脱下加锦饰,东晋始以草木巧织成如芙蓉为履是也。
靴
赵武灵王制靴,短。隋炀帝制皂靴,始长。马周加毡及,始着入殿省敷奏。三代冠制夏曰母追(音牟堆),周曰委貌。衡,维持冠者;冠之垂者;弦缨,从下而上;冠之上覆者,皆冠饰也。
冕制
有虞氏曰皇,夏后氏曰收,商汤氏曰,周武王曰冕。衮冕,一品服冕,二品服毳冕,三品服希冕,四品服玄冕,五品服平冕。郊庙武舞郎之服,爵弁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之服,武弁武官参殿廷,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按工之服、弁服,文官九品公事之服。
旒制
汉明帝采《周官礼记》,以定冕制,广七寸、长一尺二寸,系白珠于其端,曰旒。天子十二旒,三公及诸侯九旒,卿七旒。
冠制
太白冠,太古之白布冠也。通天冠,天子冠名。惠文冠,汉法冠也,御史服之。葛巾,葛布冠也,居士野人所服。方山冠,乐人之冠也。铁柱冠,即獬豸冠也,后以铁为柱,取其执法如铁也,故御史服之。
□冠
汉惠帝时,郎中皆冠冠,傅脂粉。岸帻,起冠露额曰岸。
雄鸡冠
子路性鄙,好勇力,冠雄鸡,佩豚,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服,委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竹皮冠
汉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浑服之,所谓“刘氏冠”也。诏曰: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公乘,第八爵也。
弁髦
男子始冠则用弁髦,既冠则弃之,故凡物弃之不用,则曰弁髦。
帽制
接□,白帽也。常脱,毡帽也。,即今暑月所戴凉帽也,内以笠为之,外以青缯缀其檐而蔽日者也。
进贤冠
今文臣所著纱帽,即古之进贤冠也。
貂蝉冠
为侍中、中常侍所服之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冠
楚人居于深山,以□为冠,著书十六篇,号《□冠子》。
虎贲冠
虎卉插两□尾,竖左右。□□,鸷鸟中之劲果者,秦汉施之武人。
黄冠
道士冠也。文文山愿黄冠归故乡,以备顾问。
椰子冠
苏东坡有椰子冠,广东所产,俗言茄瓢是也。
束发冠
古制也。三王画像多著此冠,名曰束发者,亦以仅能束一髻耳。
折角巾
后汉郭林宗常行梁陈之间,遇雨,巾一角沾雨而折。三国名士著巾,莫不折其角,号“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折上巾
汉魏以前戴幅巾,晋、宋用幂,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折上巾。
方巾
元杨维祯被召入见,太祖问:“卿所冠何巾?”对曰:“四方平定巾。”太祖悦其名,召中书省,依此巾制颁天下尽冠之。
网巾
明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结网巾,问结此何用,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命道官取网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