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汉语里“颓废”与“颓丧”、“颓唐”、“颓靡”、“颓放”,意义都不同,
我们要仔细辨别。
顺便提一下的是,《废都》里常写到“啸”,这啸是失传了又没有失传。啸
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对着墙根儿遛嗓子,啸与声带无关,是口哨。我们看南京西
善桥太岗寺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的砖画,这画的印刷品到处可见,其中阮
籍嘟着嘴,右手靠近嘴边做调拨,就是在啸。记载上说阮籍的歌啸“于琴声相谐”,
歌啸就是以口哨吹旋律。北宋儒将岳飞填词的“满江红”,其中的“仰天长啸”,
就是抬头对天吹口哨,我这样一说,你们可能会觉得岳武穆不严肃,像个阿飞。
后来常说的翦径强盗“啸聚山林”,其中的啸也是口哨,类似现在看体育比赛时
观众的口哨,而不是喊,只不过这类啸没有旋律。
66
天津的冯骥才自《神鞭》以后,另有一番世俗样貌,我得其貌在“侃”。天
津人的骨子里有股“纯侃”精神,没有四川人摆“龙门阵”的妖狂,也没有北京
人的老子天下第一。北京是卖烤白薯的都会言说政治局人事变迁,天津是调侃自
己,应对神速,幽默妩媚,像蚌生的珠而不必圆形,质好多变。
侃功甚难,难在五谷杂粮都要会种会收,常常比只经营大田要聪要明。天津
一地的聪明圆转,因为在北京这个“天子”脚边,埋没太久了。
天津比之上海,百多年来亦是有租界历史的,世俗间却并不媚洋,原因我不
知道,要由天津人来说。
我之所以提到天津,亦是有我长期的一个心结。近年所提的暴力语言,在文
学上普通话算一个。普通话是最死板的一种语言,作为通行各地的官方文件,使
用普通话无可非议,用到文学上,则像鲁迅说的“湿背心”,穿上还不如不穿上,
可是规定要穿。
若详查北京作家的文字,除了文艺腔的不算,多是北京方言,而不是普通话。
但北京话太接近普通话,俗语而在首善之区,所以得以滑脱普通话的规定限制,
其他省的方言就没有占到便宜。
以生动来讲,方言永远优于普通话,但普通话处于权力地位,对以方言为第
一语言的作家来说,普通话有暴力感。内地的电影,亦是规定用普通话,现在的
领袖传记片,毛泽东说湖南话,同是湖南人的刘少奇却讲普通话,令人一愣,觉
得刘少奇没有权力。
由于北京的政治地位,又由于北京方言混淆于普通话,所以北京方言已经成
了次暴力语言,北京人也多有令人讨厌的大北京主义,这在内地的世俗生活中很
容易感到。我从乡下回到北京,对这一点特别触目惊心。冯骥才小说的世俗语言,
因为是天津方言,所以生动出另外的样貌,又因为属北方方言,虽是天子脚边作
乱,天子倒麻痹了,其他省的作家,就沾不了多少这种便宜。
67
后来有“寻根文学”,我常常被归到这一类或者忽然又被拨开,搞得我一副
踉踉跄跄的样子。
小说很怕有“腔”,“寻根文学”讨厌在有股“寻根”腔。
真要寻根,应该是学术的本分,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想象力,哪里耐烦寻根的
束缚?
以前说“文以载道”,这个“道”是由“文章”来载的,小说不载。小说若
载道,何至于在古代叫人目为闲书?古典小说里至多有个“劝”,劝过了,该讲
什么讲什么。
梁启超将“小说”当“文”来用,此例一开,“道”就一路载下来,小说一
直被压得半蹲着,蹲久了居然也就习惯了。
“寻根文学”的命名,我想是批评者的分类习惯。跟随的,大部分是生意眼。
但是“寻根文学”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其中开始要求不同的文化构成。
“伤痕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文化构成是一致的,伤是自己身上的伤,好了
还是原来那个身,再伤仍旧是原来那个身上的伤,如此循环往复。“寻根”则是
开始有改变自身的欲望。
文化构成对文学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68
不过“寻根文学”却撞开了一扇门,就是世俗之门。
这扇门本来是《受戒》悄悄打开的,可是魔术般地任谁也不认为那是门。直
要到一场运动,也就是“寻根文学”,才从催眠躺椅上坐起来,慌慌张张跑出去。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世俗之气漫延开了,八九年前评家定义的“新写实文学”,
看来看去就是渐成气候的世俗小说景观。
像河南刘震云的小说,散写官场,却大异于清末的《官场现形记》,沙漏一
般的小世小俗娓娓道来,机关妙递,只是早期《塔铺》里的草莽元气失了,有点
少年老成。
湖南何立伟是最早在小说中有诗的自觉的。山西李锐、北京刘恒则是北方世
俗的悲情诗人。
南京叶兆言早在《悬挂的绿苹果》时就弓马娴熟。江苏范小青等一派人马,
隐显出传统中小说一直是江南人做得有滋有味,直至上海的须兰,都是笔下世俗
渐渐滋润,浓妆淡抹开始相宜。又直要到北京王朔,火爆得沾邪气。
王朔有一点与众不同,不同在他居然挑战。我前面说过,世俗小说从来没有
挑战姿态,不写文学史为自己立言,向世俗文学挑战的一直是新文学,而且追到
家门口,从旁看来,有一股“阶级斗争”腔。
有朋友说给我,王朔曾放狂话:将来写的,搞好了是《飘》,一不留神就是
《红楼梦》。我看这是实话,《飘》是什么?就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世俗小说。
《红楼梦》我前面说过了,不知道王朔有无诗才,有的话,不妨等着看。
王朔有一篇《动物凶猛》,我看是中国文学中第一篇纯粹的青春小说。青春
小说和电影是一个很强的类,我曾巴望过“第五代导演”开始拍“青春片”,因
为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各国的影片,等了许久,只有一部《我的同学们》算是张
望了一下。看来“第五代”真地是缺青春,八十年代初有过一个口号叫“讨回青
春”,青春怎么能讨回呢?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一把年纪时讨回青春,开始撒娇,
不成妖精了?
上海王安忆的《小鲍庄》,带寻根腔,那个时期不沾寻根腔也难。到《小城
之恋》,是有了平实之眼的由青春涌动到花开花落,《米尼》则是流动张致的
“恶之华”。
王安忆后来的《逐鹿中街》是世俗的洋葱头,一层层剥,剥到后来,什么都
有,什么都没有,正在恨处妙处。王安忆的天资实在好,而且她是一个少有的由
初创到成熟有迹可寻的作家。
南京苏童在《妻妾成群》之前,是诗大于文,以《狂奔》结尾的那条白色孝
带为我最欣赏的意象。这正是在我看来“先锋小说”多数在走的道路,努力摆脱
欧洲十八世纪末的浪漫余韵,接近二十世纪爱略特以后的距离意识。
当然这样粗描道不尽微意,比如若以不能大于浪漫的状态写浪漫,是浪漫不
起来的,又比如醋是要正经粮食来做,不可让坏了的酒酸成醋。总之若市上随手
可买到世界各类“精华糟粕”只做闲书读,则许多论辩自然就羞于“为赋新词强
说愁”了。
苏童以后的小说,像《妇女生活》、《红粉》、《米》等等,则转向世俗,
有了以前的底子,质地绵密通透,光感适宜,再走下去难免成精入化境。
69
我读小说,最怵“腔”,古人说“文章争一起”,这“一起”若是个“腔”,
不争也罢。
你们要是问我的东西有没有“腔”,有的,我对“腔”又这么敏感,真是难
做小说了。
一个写家的“风格”,仿家一拥而仿,将之化解为“腔”,拉倒。
我好读闲书和闲读书,可现在有不少“闲书腔”和“闲读腔”,搞得人闲也
不是,不闲也不是,只好空坐抽烟。
又比如小说变得不太像小说,是当今不少作家的一种自觉,只是很快就出来
了“不像小说”腔。
木心先生有妙语:先是有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后来文艺没有了,只剩下
腔,再后来腔也没有了文艺是早就没有了。
70
抱歉的是,对台湾香港的小说我不熟悉,因此我在这里讲中国小说的资格是
很可怀疑的。
在美国一本中文小说总要卖到十美金以上,有一次我在一家中文书店看到李
昂的《迷园》,二十几美金,李昂我认识的,并且帮助过我,于是拿她的书在手
上读。背后的老板娘不久即对别人说,大陆来的人最讨厌,买嘛买不起,都是站
着看,而且特别爱看“那种”的。
这老板娘真算得明眼人,而且说得一点儿不差。店里只有三个人,我只好放
下《迷园》,真是服气这世俗的透辟。这老板娘一身上下剪裁合适,气色灵动,
只是眼线描得稍重了。
不过我手上倒有几本朋友送的书,像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等等的小说,
看过朱天文七九年的《淡江记》并一直到后来的《世纪末的华丽》,大惊,没有
话说,只好想我七九年在云南读些什么鬼东西。
我自与外界接触,常常要比较年月日,总免不了触目惊心,以至现在有些麻
木了。依我的感觉,大体上台湾香港的文学自觉,在时间上早于内地不只五年。
你们若问我这是怎么个比较法,又不是科学技术体育比赛,我不知道,不过倒想
问问内地近年怎么会评出来一级作家二级作家,而且还印在名片上到处递人,连
古人都不如了。
我向来烦“中学生作文选”,记得高一时老师问全班若写一座楼当如何下笔,
两三个人之后叫起我来,我说从楼顶写吧。不料老师闻言大怒,说其他同学都从
一楼开始写,先打好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