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西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
南,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
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
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下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
书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
终变,变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复如传。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就水历
竹圃,北与黑水合。水上承三泉,就水之右,三泉奇发,言归一渎,北流左注就
水,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田谷,北流迳长杨宫西,
又北迳盩厔县故城西。又东北与一水合,水上承盩厔县南泉,北迳其县东,又北
迳思乡城西,又北注田溪。田溪水又北流注于渭水也。
县北有蒙茏渠,上承渭水于郿县东,迳武功县为成林渠。东迳县北,亦曰灵
轵渠,《河渠书》以为引堵水,徐广曰:一作诸川,是也。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
城南。县,古犬邱邑也,周懿王都之。秦以为废邱,亦曰舒邱,中平元年,灵帝
封左中郎将皇甫嵩为侯国。县南对渭水,北背通渠。《史记·秦本纪》云:秦武
王三年,渭水赤三日。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大赤三日。《洪范五行传》云:
赤者,火色也,水尽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
之象。后项羽入秦,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医为翟王,都高奴;章邯为雍
王,都废邱,居槐里,为三秦。汉祖北定三秦,引水灌城,遂灭章邯,三年,改
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也。世谓之为大槐里,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递带
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东有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
流迳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以为名。漏水又北历苇圃西,亦谓之仙泽。又北
迳望仙宫。又东北,耿谷水注之,水发南山耿谷,北流与柳泉合。东北迳五柞宫
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宫,亦犹陶氏以五柳立称。故张晏曰,
宫有五柞树。在盩厔县西。其水北迳仙泽东,又北,迳望仙宫东,又北与赤水会,
又北迳思乡城东,又北注渭水。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迳秦文王
{艹负}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
又北迳甘亭西,在水东鄠县。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甘,
有扈南郊地名也。甘水又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东,又北迳
鄠县故城西。涝水际城北出,合美陂水。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涝水北
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即上林故地也。《东方朔传》称:武帝建元中微行,北至
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夜漏十刻乃出,与侍中、常侍武骑、待
诏及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下,故有期门之号。旦明入山下,驰射
鹿豕狐兔,手格熊罴。上大欢乐之。上乃使大中大夫虞邱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
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属之南山,以为上
林苑。东方朔谏,秦起阿房而天下乱,因陈泰阶六符之事。上乃拜大中大夫,给
事中,赐黄金百斤。卒起上林苑。故相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称乌有先生、亡是
公而奏《上林》也。
△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
《地说》云: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所有惟
原阜石激而已。水上旧有便门桥,与便门直对,武帝建元三年造。张昌曰:桥在
长安西北,茂陵东。如淳曰:去长安四十里。渭水又迳太公庙北,庙前有太公碑,
文字褫缺,今无可寻。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
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自汉武帝穿
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褫,今无可究。《春秋后传》曰:使都郑客入函谷关,至
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客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
使,愿托书致镐池君。子之咸阳,过镐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梓,当有应
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客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
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
入,有顷,闻语声言:祖龙死。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鄗
水又北流,西北注,与彪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於鄗。《毛诗》云:
滮,流貌也。而世传以为水名矣。郑玄曰:丰镐之间,水北流也。镐水北迳清
冷台西,又迳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宫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
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故亦曰却胡门也。镐水又北,注于渭。渭水北有
杜邮亭,去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嗟呼!有制胜之功,渐尹、
商之仁,是地即其伏剑处也。
渭水又东北迳渭城南,文颖以为故咸阳矣。秦孝公之所居离宫也。献公都栎
阳,天雨金。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岁
而霸王出。至孝公作咸阳,筑冀阙,而徙都之。故《西京赋》曰:秦里其霸,实
为咸阳。太史公曰:长安,故咸阳也。汉高帝更名新城。武帝元鼎三年别为渭城,
在长安西北,渭水之阳。王莽之京城也。始隶扶风,后并长安。而泬水注之,水
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地即杜之樊乡也。汉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邱,最,
赐邑于此乡也。其水西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迳杜伯冢南。本伯与其友左
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终能报恨于宣王。故成公子安五言诗曰:谁
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泬水又西北迳下杜城,即杜伯国也。泬水又西北,左合
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而北注泬水。泬水
又北与昆明故池会,又北迳秦通六基东,又北迳堨水陂东,又北得陂水,水上
承其陂。东北流入于泬水。泬水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
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桓谭《新论》称: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
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
明池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
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池水北迳镐京东,秦
阿房宫西。《史记》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小,乃作朝宫
于渭南,亦曰阿城也。始皇先作前殿阿房,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
阁道,自殿直抵南山。表山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象天极阁道,
绝汉抵营室也。《关中记》曰: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
百步,庭中受十万人。其水又屈而迳其北,东北流注堨水陂。陂水北出,迳汉
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泬水。又北迳凤阙东。《三辅黄图》曰:建章宫,
汉武帝造,周二十馀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高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
《汉武帝故事》云,阙高二十丈。《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
在阙上,高丈馀,故号凤阙也。故繁钦《建章凤阙赋·叙》曰:秦汉规模,廓然
毁泯,惟建章凤翔,蘬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也。泬水之北,
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东。《傅子·宫室》曰:上于建章中作
神明台、井干楼,咸高五十馀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三辅黄图》曰:神
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天台,即实非也。泬水又迳渐台东。
《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
池水所渐。一说,星名也。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
玉为之。铸铜凤,高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玉璧门也。
泬水又北流注渭,亦谓是水为潏水也。故吕忱曰:潏水出杜陵县。《汉书音义》
曰:潏,水声,而非水也。亦曰高都水。前汉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
水入长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竟连五杜,土山
渐台,像西白虎。即是水也。
△又东过长安县北。
渭水东分为二水。《广雅》曰:水自渭出为荥,其由河之有雍也。此渎东北
流,迳《魏雍州刺史郭淮碑》南。又东南合一水,迳两石人北。秦始皇造桥,铁
镦重不能胜,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镦乃可移动也。又东迳阳侯祠北,
涨辄祠之。此神能为大波,故配食河伯也。后人以为邓艾祠。悲哉!谗胜道消,
专忠受害矣。此水又东注渭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横门桥。秦
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
桥南度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二
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
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旧有忖留神像。此
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狠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
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