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障高险,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
诗》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
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
龙鱼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田,因遂都其地,
是也。又东历泽,乱流为一。右得白龙泉,泉径五尺,源穴奋通。沦漪四泄,东
北流,注于汧。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
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
县西,古文以为汧山也。《国语》所谓西虞矣。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
水溢石空,悬波侧注,崩奔震荡,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会上下,咸谓
之龙鱼川。汧水又东南,迳隃麋县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耻王莽之
徵,而遁迹于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汧水东南历慈山,东南迳
郁夷县北,平阳故城南。《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
也。城北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灵帝建宁元年立。汧水又东流,注于渭水。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
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
凡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
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厀遗迹犹存,是有磻溪
之称也。其水清冷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渭水又东迳
积石原,即北原也。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时司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
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渭水又东迳五丈原北。《魏氏春
秋》曰: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
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渭水又东迳郿县故
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
亮,即此县也。渭水又东迳郿坞南。《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兵筑郿坞,高与长
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
如此。
卷十八
○渭水中
△又东过武功县北。
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迳五丈原东。
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馀。水出武功县,故
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
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赵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
曰: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
渭水又东,迳马冢北。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
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
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
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
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杜彦达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
积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后忽出栎
南门及光门上,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岭,春秋来祠,中止宿焉。山下有太
白祠,民所祀也。刘曜之世,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
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
牛奋靷其尽乎!时群官毕贺。中书监刘均进曰:此国灭之象,其可贺乎?终如
言矣。渭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达曰:可治
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渭水又东,
迳斄县故城南,旧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诗》所谓即有邰家室也。城东北有
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郿之斄亭也。王少林之为郿县也,路迳此亭。亭
长曰:亭凶杀人。少林曰:仁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闻女子称冤之声。
少林曰:可前求理。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少林投衣与之。女子前诉曰:妾夫
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少林曰:当为理侵冤,勿复害良善也。因
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告亭长,遂服其事,亭遂清安。渭水又东,雍水注之。水
出雍县雍山,东南流,历中窂溪,世谓之中窂水,亦曰冰井水,南流迳
胡城东,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橐泉宫,按《地理
志》曰在雍。崔骃曰: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皇览》亦言是矣。刘向曰:
穆公葬无邱垄处也。《史记》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
息、仲行、针虎,秦人哀之,为之赋《黄鸟》。余谓崔骃及《皇览》缪志也。惠
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
知二证之非实也。而左会左阳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阳溪,南流迳岐州城西,
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阳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俗名也。北出河
桃谷,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返眼泉。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
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会也。世亦名之为淬空水。东流,邓公泉注之,水出
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于雍县故城南,县故秦德公所居也。《晋书
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地记》曰:虢叔
之国矣,有虢宫,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雍有五畤祠,以上祠祀五
帝。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间,梦黄蛇自天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以为上帝之神,
于是作鄜畤,祀白帝焉。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祀青帝焉。灵公又于吴阳作上畤,
祀黄帝;作下畤,祀炎帝焉。献公作畦畤于栎阳而祀白帝。汉高帝问曰:天有五
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
焉。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阚骃曰:宜为神明之隩,故立群祠焉。又有凤台、
凤女祠。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能致白鹄、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
为作凤台以居之。积数十年,一旦随凤去,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今台倾祠毁,
不复然矣。邓泉东流注于雍,自下虽会他津,犹得通称,故《禹贡》有雍、沮会
同之文矣。雍水又东迳邵亭南,世谓之树亭川,盖邵、树声相近,误耳。亭故邵
公之采邑也。京相г唬和ぴ谥艹悄衔迨铩!逗蠛骸たす尽吩唬亨d县有邵亭,
谓此也。雍水又东南流,与杜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
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
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
《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
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自下通
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
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又历周原下,
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
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
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与雍水合而东,会美阳
县之中亭川水也。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世谓之赤泥岘,沿波历涧,俗名大横水也。
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迳杜阳县故城,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谓之
故县川。又故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
山南。故县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摄目矣。即王莽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县
有杜水。又东,二坑水注之。水有二原,一水出西北,与渎魋水合,而东,历五
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谓之乡谷川。又南,莫水注之。水
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南迳梁山宫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
起。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建威大将军耿弇为侯
国。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水。又南迳美阳县西,永元二年,
更封彰侯耿秉为侯国。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
北流迳长城西,魏甘露二年,蜀遣姜维出洛谷,围长城,即斯地也。又北流注于
渭。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
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芒水又
北迳盩厔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
竹,即此也。一水东北为枝流,一水北流注于渭也。
卷十九
○渭水下
△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
渭水迳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
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西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
南,即《地理志》所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