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
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
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
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
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代赭石一两(味苦寒)大枣十二
枚(掰,甘温)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白术三两(味甘平)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
,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
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人参二两(味
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棱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生姜三两(切,辛温)甘草二两
(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
,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
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间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
,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
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
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
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
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
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
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