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5年25岁
3月,短篇小说《皈依》在《水星》杂志第一卷第六期上发表。斯诺特别重视其对西方基督教蹂躏中国人民精神的揭露,就指定他译出来,收入《活的中国》。另两篇同类主题的短篇小说《参商》和《昙》,也是这年发表的。
6月,大学毕业。
7月,到《大公报》编副刊“小公园”,不久改编“文艺”。
这年夏季,鲁西、苏北大水灾。与画家赵望云被报馆派赴灾区采访,前后历时半年之久。一写一画,随作随在《大公报》上发表,后来集在一起就成了《流民图》。
“一二·九”运动爆发翌日,由天津赶赴北京,去医院探望受伤的学生们。怀着满腔愤怒创作了短篇小说《栗子》。
1936年26岁
春天,被报馆调往上海筹备沪版《大公报》。赴沪途中到南京访问冯玉祥,随即写成访问记。稿子寄到天津《大公报》馆后被检查官扣留,待登载出来时,关于抗战的内容被砍得一点痕迹也没有了。这时正在上海担任伦敦一家报纸驻华记者的斯诺听到萧的介绍;表示愿意“弥补一下”;于是带着萧的介绍信去会见冯玉祥;写成访问记在英国报纸刊出;日本外务省因此向南京抗议。
沪版《大公报》自4月发行,萧兼编津沪版《大公报》“文艺”。此后两年,他基本驻上海,曾由巴金介绍,与鲁迅会晤。
9月,首倡“大公报文艺奖金”。
10月,得知鲁迅逝世噩耗,立即跑到大陆新村采访、拍照,并两次守灵,写《朦胧的敬慕》(散文),送葬时也走在前列。《大公报》为保持其“兼容并包”的姿态,出其意料地在要闻版追悼专栏的右下角抛出一篇攻击鲁迅的短评。他得知后怒不可遏,好像“背后被人捅了一刀”,当即提出辞职,巴金立即予以支持。结果,迫使老板同意,在10月26日的“文艺”中以大号楷体字再发一篇由萧执笔不署名的——即带有社论性质的——悼念文章,进行弥补。
这一年,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文学研究会丛书,商务印书馆于3月出版);《栗子》(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0月出版)。沈从文为《篱下集》作题记。
1937年27岁
1月,与沈从文联合出版了书信体文学创作短论集《废邮存底》(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分两辑。萧的一辑名《答辞》,都是选自他一九三五年接编《大公报》“文艺”以来答读者函。
4、5月间,在《大公报》陆续发表了一组游记散文《雁荡行》。
5月,主持“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活动。
6月,先后出版散文集《小树叶》(商务印书馆出版)和《落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8月23日,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大公报》缩减版面,遣散大量工作人员,萧也失业,离沪赴汉。适值杨振声、沈从文由北京南来,于是一道经湘黔到昆明。不久,复得《大公报》招聘,在昆明继续编“文艺”。
1938年28岁
夏,自昆明赴香港,进行恢复港版《大公报》事宜,仍编“文艺”,先后发表了来自延安的散文通讯,如严文井的《春天》、何其芳的《新的山西》、吴伯萧的《潞安风物》等,“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内容”。
结识到港募款以为冀中游击区购置急需医药器材的黄浩,根据黄等的讲述,写成特写《爆破大队长的独白》,然后又随黄到岭东几县募款并采访,写成《林炎发入狱》等多篇特写。
这一年11月,中篇小说《梦之谷》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9年29岁
春,从香港经河内赶到滇缅公路采访。一路上,他看到许多筑路民工壮烈献身和华侨支援抗战的动人事迹,遂写成特写《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初夏,由滇缅路返回香港后,收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赴任讲师。
遂于9月1日离港赴欧,开始了七年的海外生涯。最初五年,一面在东方学院中文系任教,一面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
这一年,国内出版其散文集《见闻》(桂林烽火社出版)和《灰烬》(上海“孤岛”文化生活出版社于5月出版)。
1940年30岁
4月,在国际笔会上发表“战时中国文艺”的演讲,后扩充为《苦难时代的蚀画》(EtchingofaTormentedAge),介绍一九一九——一九四年间现代中国概况,由AllenandUnwin出版社出版,后有瑞士、德国译本。
5月,在剑桥亲睹关键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年,还写成《矛盾交响集》、《银风笔下的伦敦》等特写。
1941年31岁
应援华会的邀请,针对邱吉尔悍然封锁滇缅路的作法,到英国几个城市作关于滇缅路的演讲。希特勒侵犯苏联后,他又参加了一次英国进步人士组织的、要求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人民大会,因此受到伦敦警察局的盘问。
其英文著作《中国而非华夏》(ChinaButNotCathay)由伦敦PilotPress出版。
1942年32岁
辞去东方学院教职,到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继续为《大公报》撰写通讯及特写。
1943年33岁
正当他准备写硕士论文时,接受《大公报》社长胡霖建议,放弃学位,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准备在第二战场开辟后奔赴欧洲大陆。
这一年,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雨夕》、《篱下》、《矮檐》、《栗子》等十二篇,译成英文由AllenandUnwin出版社出版,取书名《蚕》(TheSpinnersofSilk),后有瑞士、德文译本。
1944年34岁
6月,在希特勒的“导弹四落”的情况下,雇了五名助手,就在伦敦舰队街挂出《大公报》办事处的招牌。这时期,除了往重庆《大公报》发电讯,也写了不少特写。
秋天,领到随军记者证,成为这时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不久,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他是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之一。
这一年,英文著作《龙须与蓝图》(DragonbeardsVstheBluePrint)由伦敦PilotPress出版。
1945年35岁
3月底,由莱茵前线匆匆赶回伦敦,旋即至加拿大东岸,转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6月6日离美赶回英国。
7月,采访波茨坦会议。
10月,赴纽伦堡采访对纳粹审判,并花了十八天踏访了巴伐利亚省美、法占领区。其长篇特写《南德的暮秋》就是根据这次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写成。
1946年36岁
3月,自伦敦乘货轮“格林诺高”号经苏伊士运河返沪。途中写成《南德的暮秋》。曾在马来亚半岛勾留1个月,遍访新加坡、怡保、吉隆坡、桥城等地,写成《劫后的马来亚》一文。经香港时,应萨空了邀请,同当地进步知识界座谈。
此后,他在《大公报》名义上兼管“文艺”,实际上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撰写国际社评。与此同时,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直至一九四八年6月)。
这一年,《南德的暮秋》单行本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3月出版,英文文选《千弦琴》(AHarpwithaThou…sandStrings)由伦敦PilotPress出版(所选辑的,皆英国古今诗文中有关中国部分)。
1947年,37岁
2月,根据一九四五年访美见闻和感受,补写成特写《美国散记》。
5月,为《大公报》撰写社论《五四文艺节》,对当时上海进步文艺界进行的祝寿活动进行了指摘。
秋,家庭遭歹人破坏,精神深受打击。
这一年,特写集《人生采访》,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4月出版;所编选的《英国版画选》,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8年38岁
1月底,赴北京参加社会经济学会。会上决定筹办《新路》杂志,由吴景超主编,萧乾负责国际政治及文艺二栏。
萧返沪后,香港进步文化界发动对《新路》的批判。
3月,萧接受复旦地下党学生劝告,坚决辞去《新路》工作。
这时期,除因家庭生活受到巨大打击而痛苦外,思想也是矛盾、苦闷的。由于早年接近过革命,嗣又以记者亲睹国民党统治的贪污腐败,对现状不满。但在国外,从书报中了解到苏联三十年代中期肃反扩大化,以及战后匈牙利红衣主教案的株连“对革命遂产生了怀疑和畏惧。”于是,“罗盘的指针就摇摆起来。”
5月,参加了上海《大公报》社的地下党组织的学习会,思想有所廓清。
6月,杨刚自美国返沪,在她的“指引和支持下”,彻底打消内心的疑惧。遂于10月,奔赴香港,与李纯青、王芸生、费彝民等策动了香港《大公报》的起义。于此同时,他还秘密参加了香港地下党的对外宣传刊物——英文版《中国文摘》(ChinaDigest)的编译工作(主编龚澎)。
英国剑桥大学来函,翌年3月何伦教授亲自来访促其赴英执教,讲授即将设立的“现代中国文学”课,当即谢绝。
这一年,其短篇小说集《创作四试》,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于8月出版;散文小说集《珍珠米》,由晨光出版社于7月出版。
1949年39岁
8月,同家人登上“华安轮”,随地下党离港,经青岛北上,奔赴解放区,于开国大典前夕到达北京,当即参加了国际新闻局的筹备工作。
10月开始,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兼社会组组长,由是参加了对妓女、旧警察、乞儿、流氓改造工作的采访报导。与此同时,他仍担任《大公报》驻北京特派员,直到包干制改为薪金制才辞去这一职务。
1950年40岁
冬,赴湖南采访土改运动,遂即赶写大型特写《土地回老家》。
1951年41岁
《土地回老家》(HowtheTillesWinBackTheirLand)连载于英文版《人民中国》上,接着被译成俄文连载于同刊俄文版三卷八期到四卷三期上。后陆续被译成日、法、德、波、印尼、缅甸等十一种文字出版。
《在土地改革中学习》3月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看后写信给胡乔木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