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北汉燕王-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整个战斗,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僵持状态,各路诸侯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袁术派出来的七路大军,而袁术的七路大军也无法一举击退各路诸侯的人马。这样的僵持,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打破了这种僵持。

这个人,就是敖烈。在顺利解决了北疆的事宜之后,敖烈任命崔琰为第一任的光州牧,提领大汉第十四州。在刘协下诏,正式命名为原鲜卑人所辖的地区为光州之后,就把光州也归划到了敖烈的治下,把光州的一应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敖烈负责。刘协这样做,曾经遭到了朝中数十位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敖烈提领幽、并,出任幽并大都督,一人兼任两州的职务,已经是开了大汉的先例,是在不适宜再把光州也交给敖烈管辖了,那样的话,就会造成敖烈手中权柄过重,无人可以抗衡的局面。

对此,早已今非昔比的刘协,当即进行了反驳,他指出,伪帝袁术、冀州牧、领车骑将军袁绍、司空曹操,每个人都掌握着至少一个半州的大权,但是袁术却公然称帝,而袁绍、曹操却没有那么做,可见,手中权力的大小,不是促涨野心的关键,关键的,是手握重权的人,有没有一颗公正的心。以刘协对敖烈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敖烈的心是公正的,给他再大的权力,他也不会造反,不会把自己的权力架空,前提是,只要刘协自己不作出有违天和的事情,不作出伤害天下百姓的事情,敖烈就一定会坚定不移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而且,刘协还清楚的知道,虽然现在只有袁术一个人僭越称帝。但并不代表其他的人就没有这样的**,普天之下的所有诸侯中,手握重兵的不在少数,别看刘协是大汉的天子,但是论起手中的兵权,他刘协的实力,也只能敬陪末座而已,难保以后没有第二个、第三个袁术站出来自立为天子。远的不说,和袁术同样出身袁家的袁绍。就不是一个好东西,一脉相承的人,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袁术都可以称帝。袁绍为什么不能?

为了制约袁绍等野心勃勃之人,刘协别无选择,他只能在各路诸侯中,选择一个人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制衡其他的诸侯。而这个人选,毫无疑问,敖烈是最为合适的。首先。敖烈身体中和刘协有着同样的血脉,两人同宗同族,即便敖烈最后夺了帝位,那也是刘氏的子孙,大汉的江山,还是没有落到外人的手中,当然,刘协坚信这样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其次,敖烈虽然已改为外姓,但是对大汉的感情是真实的,敖烈以自己身为汉人而由衷的自豪,刘协能在敖烈的身上感受到这一点,这许多年来,敖烈每年的岁贡都丝毫不差的通过各种途径运送到洛阳,让刘协供养军队、开支用度,这可不是其他诸侯能做到的事情。

基于以上能说出口、不能说出口的理由,刘协毅然决然的把光州划到了敖烈的名下。虽然有数十位大臣对此表示反对,但是一些远见卓识的人,还是赞同刘协这一决定的。钟繇、杜畿、皇甫嵩和朱儁四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认为,敖烈不是没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理智的,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敖烈的权力越大,大汉的前途反而越光明,如果有朝一日,洛阳再次遭受祸乱,朝廷还可以把都城迁到燕京去,以幽、并、光三州为根基,以图重现大汉昔日的光辉。

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刘协立刻下诏书,授予敖烈裁定光州军政大权的权力,一应官职任免全部由敖烈说了算。倒是对敖烈的官职,刘协却没有再次提升,毕竟,骠骑大将军已经是位极人臣,在往上,就要册封大公爵或者王侯了,敖烈目前的功勋,还没有到达那样显赫的程度。另外,刘协还存了一点私心,他想要看看敖烈的反应,试探一下敖烈是不是会因此产生不满,不管怎么说,为大汉开疆扩土,打下第十四个州,也是一笔不小的功绩了。当皇帝的时间久了,刘协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帝王心术。

然而,敖烈用行动作出了答复。他任命崔琰为光州牧、公孙瓒为护军将军,分别管理光州的政事、军务。同时,他也没有任何的不满情绪,反而是在安顿好光州的事宜后,立刻带着赵云点起五千血杀军乘船南下,与孙策合并一处,共同讨伐袁术。敖烈的做法,让刘协心安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丝惭愧,他悔恨自己不该对敖烈产生疑心。当夜,刘协一个人来到了太庙,在大汉列祖列宗的灵位前,从头回忆了一遍他和敖烈从最初的相识、到逐渐相知,再到最后的患难与共的全部画面,敖烈曾经屡屡在刘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即倒,救刘协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份真挚的情义,让刘协在回忆的过程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刘协流着泪,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发誓,今生今世,绝不会在对敖烈产生丝毫的质疑,他要和敖烈一起,肩负起振兴大汉,让大汉的子民重新过上安定生活的重任。

随着敖烈的到来,胶着的战事瞬间发生了改变。敖烈勇冠三军的冠军侯之名,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他用无数场胜仗积累起来的。得知敖烈投入战场之后,负责孙策这一路的袁术部将陈纪立刻心神大乱,和韩暹商量之后,决定以退兵十里,坚守不出的策略应对敖烈。

然而就在陈纪和韩暹退兵十里,刚刚要安营扎寨的时候,敖烈率领五千血杀军如同神兵天降,趁着二将立足未稳之际,悍勇的以五千之数,对着十倍于己的敌军来了一次凿穿,在凿穿的过程中,还顺手烧掉了陈纪、韩暹的粮草,让袁术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还不算完,当敖烈率军完成一次凿穿,呼啸而过的时候,孙策又粉墨登场了。他亲自率领一万军为左翼,甘宁率领一万军为右翼,配合着敖烈的凿穿,再次对陈纪统帅的袁术军予以重创。陈纪抵挡不住,和韩瞿收拢人马,继续撤退。谁料,二将此举,正好落入了敖烈的圈套之中,二将在退兵途中,先后遭到周瑜、程普等八名江东名将的伏击,杀的袁术的六万大军丢盔弃甲,肝胆俱裂,最后,仅剩不足两万人在陈纪、韩暹的带领下,败退回了寿春。(未完待续。。)

ps:ps:说一下,上一章把韩暹打错成了韩瞿,失误了,请大家谅解下。

第二百三十七章袁术的末路(二)

“一群废物!六万大军啊,那可是六万大军啊!就是六万个馒头,那敖烈和孙策也得啃上一阵子啊,一日之间,你们就把朕的六万大军弄没了?留你们还有什么用!”袁术在得知陈纪、韩暹大败而回的消息之后,立刻召见了他们,对他们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作为袁术的首席谋士,阎象看了垂头丧气的陈纪、韩瞿一眼,叹息着说道:“好一个十面埋伏。小霸王当真是名不虚传啊。”

阎象的话,惹怒了袁术,袁术拔出佩剑,指着阎象怒喝道:“你是什么意思?在朕的面前给敖烈涨威风吗?阎象,不要以为朕不清楚你的心思,当初朕要继帝位的时候,你就再三阻拦,后来听闻各路诸侯前来讨伐朕,你就暗中把妻子儿女全部送离了寿春,你是要背叛朕吗?”

阎象听着袁术的话,心中对袁术最后的一线希望,也被袁术无情的打散了。连开口辩解的心思都没有,阎象索性闭上了双眼,看也不看袁术一眼。在如此生死存亡的时候,袁术非但不与群臣商讨对敌之策,反而还有心思在群臣面前作威作福,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阎象的动作,让袁术的怒气更盛,袁术冷哼着说道:“实话告诉你,你的妻子儿女,都已经被朕派人拦了下来,稍后就会在广场上开刀问斩,以正军纪!你如果现在开口求朕,朕或许还能看在你往日的功劳上,饶过他们。”

紧闭的双眼猛然睁开。阎象似是震惊于袁术的话,可是过了一会儿,阎象反而平静了下来,有些颤抖的说道:“罢了罢了,正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国灭理当家亡,老臣无话可说,只求速死!”

袁术阴沉着脸,喝令殿前武士把阎象、陈纪和韩暹三人拉出去,一并开刀问斩。群臣见状。纷纷以临阵斩将乃大不利为由。请求袁术开恩,暂时饶过这三人。在众人的苦苦告慰之下,袁术方才暂时平息了怒火,改为下令把三人连同家小全部收监。押在大牢之中。

随后。袁术改任侄子袁胤为统帅。骁将杨大将为副将,统领五万军南下抵抗敖烈和孙策。

敖烈刚一到来,就打破战况僵局。轻而易举的干掉袁术一路大军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到其他各路诸侯的耳中。对此,各路诸侯的态度不尽相同。最着急的是颜良文丑和审配这三个袁绍的部下了,他们万万没想到,敖烈后发先至,以至先声夺人的抢去了此役的第一功。三人在商议过后,本着多占功劳、多捞声望的想法,加紧了对桥瑁的攻伐,既然敖烈抢走第一功已经变成了事实,那么他们一定要抢到第二大功才行。尤其是审配,他的智谋处于一流的水准,他清楚的看到,袁术是必定要灭亡的,所以抢占功劳就一定要趁早,那样再能最大程度的挽回袁绍的声望,树立起袁术大义灭亲的公道形象。

和审配的想法不同,曹操的声名不像袁绍那么狼藉,故此,曹操也就不急于建功,依旧是以保存实力为主,不温不火的继续和张勋对持着。甚至曹操还在考虑,是不是要诈败几场,让张勋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说不定那样的话,张勋就会把一部分兵力调集到桥瑁那边,帮助桥瑁稳定局面。这样一来,既能减轻自己这边的压力,也能有效的消耗一部分袁绍的实力。想到就要做到,曹操当即命令夏侯惇诈败了两场,然后写了一封私信给张勋,先是大大的夸赞张勋用兵如神,曹操自认不是张勋的对手,之后又告之张勋,自己本意是不想来讨伐袁术的,但是刘协的诏书已经下达,自己又不能不照做,所以才会带兵前来,但也仅仅是想走个过场而已,没有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