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船。
由于当时处在战事危急的非常时期,当局决定对登舰人员严加限制,只准许师团级军官及他们的家眷上船。
三五三师只有师团长及参谋长方可上舰。因王超群在上海留守处搞慰劳工作,碰巧又遇上了联络船上的联络官邱全林才得以上舰。于五月三十日抵达台湾。
当军舰开走时,没能上船滞留在江岸上数以千计的军人及其家眷们愤怒了!他们在哭喊,在叫骂。怒嚎声、悲泣声回荡在黄蒲江畔梅雨淅淅的夜空中……。在这大兵压境,生死存亡的关头,长官们有的带着自已的妻儿老小跑了。有的则弃他们而去,丢下了从抗战起就追随着他们的部下及亲人。他们的部下及亲人多半是在抗战初期日军侵华,狼烟四起,战火纷飞,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时刻。家乡城镇被毁,村庄被焚烧,亲人遭杀害,国破家亡无法生存、无法活命的时候。有的弃农当兵,有的弃工投军,有的投笔从戎,怀着国仇家恨,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背井离乡,舍弃故土,千辛万苦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军旅中,他们出生入死,抗击日军的暴行。还有的浴血奋战,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流尽最后一滴血,忠魂归故里,白骨露于野!最终成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亡灵。而今他们及他们的亲人却又被人遗弃,无处可依。
死去的已刻为年轮,偷生的却再添伤痕。
国共二次合作早已破裂,当初达成的协议成为一张空纸,携手一致对外的关系已不复存在。抗战后国共两党又发生了第三次国内战争。双方逐鹿中原,国军失利,国民党退守江南。随之南京失守,苏杭被占,上海已成为“孤岛”,陷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硝烟弥漫,战祸临头,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当时,对于败军及其家眷们来说,为了保命,躲避战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只有南逃――逃向福建,逃向广东,逃向港台,逃向国外……
第四节
一个人、一群人,如果到了仅仅是为了活命而争斗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与禽兽没有两样,也就毫无人格道德和理念信仰可言。即会发生人性被泯灭,情理被抛弃,神经被挤压得变了形,心态将会被扭曲,做出一些损人利已的事情……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去霄……(杜甫《兵车行》)这是一千多年前,爱国诗人杜甫对安史之乱中的兵灾战祸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真实描述。
透过那久远的历史烟云,我们仍然可以依稀看见,在上个世纪中叶,即1949年5月25日,一个阴雨连绵夜暮如漆的晚上,国民党用来逃命的军舰载着他们的长官,抛弃了抗战以来就追随着他们的部下及亲人。军舰冷酷无情地驶出了吴淞口进入东海,向台湾逃去……
而在上海黄浦江畔上,滞留着数以千计的国民党军人家眷。他们中有的子女命丧在八年抗战中,有的父亲、丈夫魂断沙场,还有为吃饭活命,当兵打仗伤痕累累的老兵。此时,他们被抛弃,处境艰难,走投无路。前面抛弃他们的是他们的长官――是他们的同胞。后面逼近他们的追兵也是他们的同胞。他们都是中国人,华夏的炎黄子孙,只不过双方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各自为着他们的政党、领袖、政权、政治主张、理想……肩负着不可抗拒的历史史命,赴汤蹈火,出生入死地去战斗,而留下了特定的人生历史轨迹罢了。
当可怜无奈的人们意识到被抛弃时,也意味着他们将要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这时,人们心情沉重,神情颓丧。有的自华北逃到中原,又漂泊到淞沪地区,现在又被抛弃,前途渺茫,凶吉难测,不知道以后自家性命寄托到何方?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地上,究竟要逃到哪里才是个安全之地?
当天夜里,黄浦江畔的码头上,霪雨霏霏,灯光昏暗。惶惶不安的人们痛心疾首,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夜空中弥漫着恐怖的气氛,风声鹤唳,诚惶诚恐。孩子们哭声恸地,老人们异常悲伤,望江兴叹,一片凄惨景象!
雨水、泪水和血水!,汇入滚滚万里的长江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八章 栖身榕城 苦中有乐(上)
更新时间2007…11…18 15:35:00 字数:7493
第一节
1948年夏天,由于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恶化,时局动荡不安。国民党十三军家眷由平津撤离到江南的淞沪地区。1948年秋末,又从上海退居到东南沿海浙闽地区。
从河北塘沽港上船的国民党军人家眷中,十三军的家眷共有四十多家,经过近半年的漂泊逃难,到达福州时还有三十几家。
人有时也和角马、羚羊、糜鹿……野生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寻找食物和躲避干旱、洪水、天敌等灾害,尽管前途渺茫,具有危险,凶吉难测。但他们仍是一如既往执着地长途跋涉,企图求得一个能够生存的栖身之地。
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决定了人们各自的命运,除此之外,而无别的选择。
在这遥遥无期,数千公里的逃亡迁徙中,有的人因为途中疾苦劳累,身染重病,或者因为意外的伤害,不幸痛苦绝望地死去!从此,永离红尘,魂归故里,一了百了地摆脱了这个世上没完没了的人间苦难。
还有的家眷因为老人年迈和孩子年幼,长久奔波,身心憔悴,再也无力追随人们疲于奔命而掉队。从此消失在江南大地和岭南闽粤等地的茫茫人海里……不知所踪。
天苍苍,海茫茫。成千上万向南涌去的难民潮,随着历史政治的风云变幻,历史洪流的冲击而颠沛流离。有的失散,有的掉队悄然地离去。至于他们的命运如何?至今仍然渺无踪迹。宛如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却不知它陨落到何处……
然而,当中秋“明月出天山”银光如霜弥撒大地的时候,有时我会只身散步在祖国西北边陲――达板城一个工厂生活区的林间小道上,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又浮现出了那久远而又凄楚的回忆!
当年,那些在凄风苦雨中四处漂泊流浪的难民们――动荡战乱时期的兵灾家属,你们后来流向何方?而今又栖身在哪里?别来无恙,现在生活得好吗?
不管你们后来流浪到东南沿海客家侨乡,还是漂泊到香港、澳门和台湾,或是流浪到东南亚、欧美等异国他乡……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悠悠而久远,但仍抹不去我对你们的思念!
碧血浓于水,绵绵中华情。“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是骨肉同胞,我们都是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西北遥远而又偏僻的地方我真诚地向你们问一声好,道一句祝福:“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大团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第二节
1948年秋,我们到达福州。在此生活了几个月,基本上还是比较安定的。
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创造了昙石山文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设。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唐末、五代后梁初(公元901~908年),闽王王审知先后扩建“罗城”和南北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故福州亦称“三山”。北宋时期,福州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誉。元代,设“福建行中书省”于福州,福州成为省城。明末,唐王朱聿健入闽称帝,福州又称“福京”。清代,福州设为府治。1946年,民国政府正式设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设为福建省省会。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
闽越有才,左海为盛。福州地灵人杰,俊采星驰,这方水土的先贤们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作出开创性成就而成为“中国第一人”。他们集中反映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