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居民中征用必需品并招募他们做护士,就这样建立起野战医院和临时医
院。这简直是人间地狱,佩尔西在他的日记中描绘了这个地狱中的恐怖景
象:医院里极端痛苦的炮弹重伤病员、不用麻醉药的截肢、坏疽与溃烂,难
以形容的污秽、疥癣、虱子以及斑疹伤寒。拿破仑绝对禁止把伤员运回遥远
的后方,特别是不允许运回法国;由于缺乏卫生设施他们会在途中死掉的。
当时的死亡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用令人毛骨悚然的措辞描绘的,这是可
以理解的。泰恩还是一再说,在执政府和帝国时期有一百七十万人死亡,而
这个数字还只限于从1789 年的疆界范围内征募的人。可是,既然从在这疆
土范围内征募的士兵总数从未超过这个数字,那就是说全体官兵有去无回,
更不必说被俘的了。事实上从1800 年到1815 年间实际损失可能不到一百万
人,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其中有三分之一失踪,这些人肯定不是都死了。
这个数字还要加上从1789 年以后法国新合并的疆域内征募的大约二十万法
国人,以及从盟国和属国征募的大约二十万人。尤其不应忘记的是,阵亡人
数仅占死亡总数的一小部分: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阵亡百分之二,在滑铁卢
战役中阵亡数目最大,占百分之八点五。其余的人或者因为受伤、患病而死
在医院里,或者因疲惫不堪、饥寒交迫而亡。
拿破仑对待供应问题的态度引起许多可怕的后果。法国的占领变得日益
不得人心。抢劫与掠夺成风,这就使纪律大为松弛,士气极为低落。强行军
使得部队把残废者与掉队者抛在后面,他们聚众结伙,无所不为。悲惨的境
遇常常引起兵变。最糟的是,拿破仑的军事体系是以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
地方为依据而制定的,主要是伦巴第,在那里他曾经进行过头两次欧洲战
役。当他侵入北德意志、波兰、西班牙和俄罗斯时,地理条件就使得他的战
争体系行不通了,于是军队便陷入了危境。
三、战争指挥
在旧制度的最后年代里,法国的军事学家曾论证了由弗里德里希二世加
以完善的传统作战方法的不利方面:一支不连贯的部队,沿着单一的道路以
线式队形缓慢行进,不能控制整个作战区域,因此不能迫使敌人迎战或在敌
人坚守阵地时进行机动迂回。然而,要等到法国革命才使战争突破墨守成规
的作战方式。随着兵员数量的增加和发动群众战争,法国革命的将军们不得
不把军队组成为师,以便于指挥。不过很快发现这种新编制仍有不妥之处,
因为随着师的数目逐渐增加,总司令要协调各师间的行动就很感困难。骑兵
和炮兵分别编入各师,所以便不可能集中使用它们的力量。督政府时期曾断
断续续地试行过一种较高一级的部队编制即军团,1800 年莫罗曾指挥过三个
军团,每个军团包括四个师,但是没有后备队。拿破仑从法国革命的实际经
验中以及从吉贝尔和布尔塞①的教导中引伸出自己的战略思想;但是在马伦
哥战役中他才最后确定了部队的编制:每个军团有两个或三个师,尽可能配
有少量的骑兵;大部分骑兵组成独立的兵种,炮兵后备队则直属最高统帅指
挥。执政府时期,这种组织运用到了全军。这些师和军团的力量仍然是不断
变化的。1805 年,一个军团包括二至四个师,总人数在一万四千人到四万人
之间;一个师由六个到十一个营组成,人数从五千六百人到九千人不等;一
个团包括一至三个营。次年,军队实行了较为正规的规定,每师有六千到八
千人,每团由两个营组成。
拿破仑的军事天才表现在使几个军团协同行动的能力。这种艺术在于部
署和指挥几个军团如何进军,以便能够控制整个作战区域,使敌军无从脱
身;同时,各个军团还得要保持相当近的距离,以便能够集中部队进行战斗。
军团的部署一般采取容易变化的梅花阵形。在向敌人开进时,随着某些军团
发现自己容易遭到突然袭击,战线就逐渐收缩。有时,如在艾劳①,军团在
确定朝一个较远的前进方向之后,就在战场上进行集结,以便就在前进中迂
回和包抄敌人。战役的总布局需要两个不同的战斗计划,它取决于拿破仑是
打算同一支单独的敌军部队作战,还是希望在几支敌军之间占领中心阵地,
如1796 年至1797 年在曼图亚周围的战斗,或者如在1813 年的情形那样。
无论如何,部署根据环境而变化,从未拘泥于一种方式,拿破仑的战略是一
种艺术,虽然也有一些原则,但在判断形势和作战实际中从不受这些原则的
拘束,从不损害他丰富的想象力。
胜利取决于拿破仑的当机立断与胆略,其次取决于部队风驰电掣般的行
动。突袭是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它要求绝对保密。总是主要以骑兵为掩
护的军队只要有可能就利用河流、山脉作为行军的天然屏障,虽然隐蔽自
己、迷惑敌人是很重要的,但发现敌人的行动也同样是很必要的:掩护部队
和情报机构就起了作用,情报机构利用外交官,各色各样的特务(或许应该
包括神秘的基尔曼斯埃格伯爵夫人在内),尤其是利用间谍,象臭名昭著的
舒尔迈斯特这样的人,很乐意一仆事二主,两边讨好。一旦部队沿行军路线
前进,拿破仑就不再很重视与法国相连接的交通线了,因为他总是期望战役
在短时间内结束。另一方面,作战路线却是他严重关注的事,不惜一切代价
加以保护。这些路线是连接部队与后方指挥部所在要塞之间的道路,指挥部
所在地随着部队的前进而推进。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小分队守卫各驿站驿
路,保持部队和法国的联系。因而,在拿破仑看来,要塞的作用很大,它们
既是作战基地,又可据守河流和山口,可用来作桥头堡并掩护部队。然而,
要塞没有起到在革命前的战略中那样重大的作用。在纯以迫使敌人决战和歼
灭敌人为目标的战役中,要塞本身从来不是战役的目标。
在战场上,拿破仑力求迫使敌人全线作战以耗尽其后备力量。这一任务
要用最少的兵力来完成,以便完整地保有一支密集的突击部队;然后,他就
用步兵和大炮的火力对准威胁敌人的侧翼和退却路线,从而挫伤敌军的士
气。最后,当拿破仑认为敌人已被大大地削弱时,他就投入生力军,击溃敌
人,并无情地追击溃败的敌人。这种追击是拿破仑战争的最新颖的特点,只
有少量军队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从来也不敢下令这样追击的。拿破仑指挥战斗
确是无与伦比的,但他并没有改变基层单位的战术,这是他从未论及的一个
题目。在原则上,部队的基层单位仍遵循1791 年的操典:师以旅为单位组
成两道防线,一个团在前面展开,另一个团则成密集的纵队队形。但是,事
实上,大革命时期的军队部署方法仍然保持未变:步兵往前面派出一群精心
挑选的散兵,他们在地形的掩护下前进;第一线的步兵逐次跟进,通常以同
样的方式投入战斗。就是这种随意的机动灵活的射击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敌
人习惯于对付线式队形,在这种队形里,士兵依次成三列(后两列成立式),
这就提供了准确的目标。一听到冲锋号,法军第二线步兵就以密集的纵队前
进,几乎从来都无需动用刺刀,因为到这时敌军往往掉头逃跑了。战术毕竟
经历了某些变化。斗志昂扬的法国人倾向于用刺刀大规模冲锋来缩短射击战
斗的时间;随着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新兵数量的增加,指挥官们变得更喜欢使
用纵队。然而,一旦英国人,甚至德意志人改革战术以适应这种新方法时,
就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拿破仑战争艺术的弱点之一也许是缺乏对基层作战
单位战术的重视,而当反法同盟各国军队有所改进并发挥其有利条件时,法
国的弱点是没有随之改进自己的战术。
由于财政困难的限制,拿破仑的战争势必要速战速决,这就确保了皇帝
的威望。无坚不摧的威力和迅速结束战斗的无懈可击的机动灵活的致命一
击,直到今天仍然唤起人们富于浪漫色彩的敬佩。战役进行的迅速与勇猛成
为拿破仑火焰般性格的标志。就象供应军粮的方法一样,他的指导战争的思
想是在他所进行的最初几次战役中形成的。群山环抱的波河盆地使敌人无路
可逃。盆地面积相当小,巧妙铺开的部队很容易控制它,因此部队能够来回
运动而不致精疲力竭;这个盆地相当肥沃,足以为部队提供补给,使其得到
恢复。军队到了南德意志,距离拉长了,因而已经倍感艰辛;但南德意志还
是分为几块地区,所以仍然能运用原有的作战方法。但是一旦军队打进北德
意志、波兰和俄罗斯漫无边际的原野,情况就不同了。敌人现在能够逃跑了,
由于距离遥远,行军把军队搞得精疲力竭,军粮供应成为难只解决的问题。
沿路都要分兵驻守占领地,以致在开始战斗之前军队就分散了。经济情况不
能提供必需的运输工具,军事组织依然如故,后备力量缺乏。拿破仑的战略
完全是以地中海区域为依据,这种战略没有预见到新的地理条件,因此便不
能成功地完全适应这些新的条件。
第三章 大帝国的创立
(1805—1807 年)
拿破仑即位的头一年,在严重的财政危机下进行的1805 年战役使他处
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拯救了他,他控制了德意志,并
开始组织大帝国。这样就招致了新的反法同盟的形成,而反法同盟的失败又
把整个中欧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并且由于提尔西特条约的签订而巩固了“大
陆体系”。
一、1805 年的财政危机
拿破仑命令帝国大军开赴德意志之后就返回巴黎为战役做紧急准备。他
发现工商界焦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