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魏军来势汹汹,但是蜀军据险而守,却令魏军不能前进半步。

张郃、于禁纵有千般武艺,也无法攻破蜀军的防御,蜀军以逸待劳,战局顿时陷入了僵局之中。

曹丕在洛阳,每日听前线的战报,也是焦急如焚,与群臣商议如何破敌,但是无论如何商议,却也没有办法拿出合适的策略出来。

曹魏方消耗日多,而蜀军也不好受。

蜀军的粮食,几乎全靠东吴的供应,在打仗的时候,其需求量是平日里的数倍,为了能够抵御曹军,刘备只能低声下气的向东吴求救,希望东吴能够出兵曹魏的后路。

但是东吴方面的回应却是,当今东吴正是发展之际,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实在不想多生事端、引火烧身。

虽然孙仁回绝了刘备进军的要求,但是东吴的粮食,却是源源不断的运往蜀中的,而且每日运抵蜀中的粮食的量,分明增多了,这些粮食都挂着赈济灾民的名义,但是刘备却非常的明白,这些粮食是东吴送给自己当军粮的。

于是刘备在朝堂上叹道:“孙将军为了自保,不得不接受曹丕称臣的要求,不过这吴蜀联盟,却是坚不可摧,如今孙将军送来粮食助朕抵抗魏军,朕焉有不胜的道理?”

刘备虽然对孙仁感恩戴德,但是前线的诸葛亮,显然对于东吴的伎俩更加的清楚,东吴之所以送来这么多的粮食,是想蜀军更进一步的消耗魏军的实力,等两家两败俱伤了,东吴再坐收渔人之利。

诸葛亮对于东吴以及杨林的计策,恨得牙痒痒的,但是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作为对方的棋子而被利用着。

对于诸葛亮来讲,现在已经不奢望刘备能够兴复汉室了,像刘备这样的君主,就算是得了天下,百姓们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诸葛亮所希望的,便是能有一位贤明爱民的君主能够得了天下,免去了连连的战乱,使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这方面曹魏与蜀汉战得不可开交,而东吴却在蓬勃的发展着。

在粮食方面,东吴连年增收,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种植于贫瘠之地的番薯,都能够获得丰收。

杨林命人开凿水利,灌溉良田,东吴本就是鱼米之乡,再加上了杨林所兴修的水利工程,使得东吴的田地,就算是遇上了干旱的天气也不害怕。

靠天吃饭的日子,在东吴已经了然无存,百姓们种庄稼种得愉快,收成多,税收又少,百姓们非常的富足。

因此,纵然是每日向蜀中供应不少的粮草,这对于东吴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负担。

在贸易方面。东吴的商人数量与日俱增,这些商人所起到的效果,便是活跃了吴蜀两地的经济,商人们通过买进卖出赚得钵满,而东吴方面也靠抽取商人们盈利之后的税收,也充实了财政。

在军队的建设方面,孙仁已经下令,改造所有吴军的装备,不再使用以往的铠甲和武器,而是使用新的铠甲和武器。

这些新造的武器铠甲。全都是按照杨林的方法来铸造的,在铸造的过程中,混入了碳末,使得铸造出来的武器,比以往的兵器更加的坚硬。

东吴的富庶,和贫困潦倒的蜀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蜀中一带的百姓,非常向往东吴的生活。

在早些时候,东吴方面虽然悄悄的作为。征集蜀中百姓加入东吴的军队或者是来东吴的土地上耕种土地,但是由于蜀中百姓们故土难离的心态,因此此举收效甚微。

但是当刘备登基之后,又加重了蜀中百姓的赋税。再加上曹魏进攻蜀汉,使得蜀汉又再一次面临了祸乱。

在如此的情形下,就算是对蜀中的土地再不舍,百姓们也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于是离开蜀地。来到东吴的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是加入了东吴的军队,或者是在东吴的土地上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总之,东吴的日子,可要比蜀中的日子好太多了。

在孙仁和杨林推行“西蜀填东吴”的计策过程中,就连江北一带的民众,也有不少仰慕东吴的繁华,而私自前往东吴的百姓,对于这些百姓们,孙仁却是将他们遣返回江北的。

不过这些人,却是在杨林的示意下送了不少的钱银的,他们回到曹魏的土地上之后,便开始向身边的民众们讲述东吴的见闻录。

“柴桑城中的地,是由黄金铺成的,街上的店铺的匾额,是由玉石雕琢而成的,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在东吴,百姓们根本不用整日耕种,只要每日到田间晒晒太阳,粮食就会慢慢的长成了,而东吴的赋税,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东吴的百姓们,家中的粮食都堆得慢慢的,百姓们每日能够吃三顿饭,顿顿有肉,餐餐有酒。”

这些人不停的粉饰东吴,令江北一带的百姓们人心惶惶。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的曹丕耳朵里,曹丕听得可不是滋味,虽然这些去过东吴的民众的描述非常的夸张,但是里面却是有合理的成分的。

柴桑城的地断然不会是由黄金铺成的,但是在柴桑城中,起码有能够将整个柴桑成铺满的黄金!

这些日子以来,东吴会隔三岔五的向曹丕送来贡品,而这些贡品,全是价值不菲的珍宝,曹丕从这些珍宝中,也知道了东吴现在的国力的确非常的强盛,在经济方面,曹魏和东吴相比相差太远了。

群臣之中,唯有司马懿刚刚去过东吴柴桑,于是曹丕便找来司马懿询问道:“仲达,你去过柴桑,柴桑真的有那些造谣者所说的那样好吗?”

司马懿道:“陛下,微臣在不久前,的确去过柴桑,说句不中听的话,柴桑城的繁华,可是洛阳远远比不过的,城中的建筑物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柴桑城中,商旅络绎不绝,纵然是入夜之后,也颇为热闹。”

随后,司马懿向曹丕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在柴桑城中的见闻,关于这些内容,司马懿可是没有撒半点的谎,的的确确是他的亲身所见。

曹丕了解到,柴桑城中,就连平凡百姓,都穿着绫罗绸缎,女子们头上所戴的饰品,也全是珍宝,由于民众们都颇为殷实,因此柴桑城内的治安是非常好的,百姓们家中都富有,因此也不会出现小偷和强盗。

听到最后,曹丕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东吴如此的富有,那么纵然是自己灭了蜀国,他日与东吴一战,也很可能并不轻松……

所谓一客不烦二主,曹丕索性就向司马懿询问他有什么良策,能够使曹魏如东吴一般富有?

司马懿见机会来了,便道:“陛下,东吴的繁荣,全靠商人,商人们买进卖出,能够活跃本地的贸易,而东吴的官府。又能够从商人们的贸易中获得税收的利益,商人们越来越富有,国家也越来越富有,加强商旅贸易,的确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事实上司马懿自己对于经济也是一窍不通,这些话,全是杨林教他说的。

杨林告诉司马懿,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向曹魏的君主宣扬通商的好处,因此司马懿才会对曹丕说出那样的话来。

果然。在听了司马懿的话之后,曹丕的面色凝重,似乎在思考着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司马懿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对于曹丕来说,司马懿的建议并不代表着什么,于是曹丕询问程昱,道:“仲德,你怎么看?”

程昱道:“老臣也颇为赞同司马大人的意思,一个国家想要繁荣。内外通商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的内部活动起来,若一个国家像死水一般。那么就定然会灭亡的。

老臣以为,陛下若是能和东吴通商,对于我曹魏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我曹魏燃眉之急!”

单单是司马懿的话,是不足以打动曹丕的。现在,既然程昱都这么说了,那么曹丕心中就再无疑惑了。

于是曹丕说道:“朕欲下旨,与东吴互通有无,众位卿家,可有什么话说?”

群臣们互相瞧了一眼,都觉得曹丕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便都认同了曹丕的做法。

在曹丕看来,当前的曹魏,最主要的,便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就必须让自家的府库充盈。

当下己方正在与蜀汉作战,而军队的粮草和军饷,是曹丕最头痛的一件事情,若是能够从与东吴的通商中在多赚一些钱回来,那么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与东吴通商,自然是要和东吴结盟的,不过曹丕可没有打算和东吴一直结盟下去,只要蜀汉一灭,而自家的经济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曹丕就会向东吴发动总攻!

既然计议已定,曹丕便遣使东吴。

曹魏的使者,向东吴的主公送去了曹丕的旨意,曹丕希望与东吴互通有无,两家共同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对于曹丕的要求,东吴的臣工们都不屑一顾。

长史张昭说道:“主公,曹丕见我东吴富有,因此眼红,便要与我东吴通商,这可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则去,曹丕只当我东吴是块肥肉,欲食之,此人与我东吴,没有半点诚信,我东吴怎能任他摆布呢?”

张昭的话,倒是代表了大多数臣工们的意思。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是见识到了我东吴的富有之后,却想来分一杯羹,只要能思考的,都会觉得曹丕的脸皮极厚。

当然,对于曹丕,群臣们也是有所警觉的。

吕蒙道:“主公,虽然曹丕要与我东吴通好,但是其亡我东吴之心,却从未停息过,倘若我东吴真的与之通商,那么等曹魏发展壮大之后,我东吴便会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我们可不要这么犯傻,自己让自己的敌人强大起来,主公,与曹魏通商之事,还行三思而行。”

群臣们的意见一边倒,孙仁只好又征询杨林的意见。

不过今日杨林却没有上朝,他向孙仁告病。

为了能够知道杨林的想法,孙仁在下朝之后,便去往了杨林的住处,孙仁不让人通传,便径直而入。

孙仁来到了杨林的榻前,见杨林躺在床上,嫣儿正在一口一口的喂杨林吃药。

原本孙仁以为,杨林告病只不过是他不想上朝的借口,但是今日一见,杨林竟然真的病了,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