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因缘-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哭是笑都不是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感受到这样的境界。 



这个境界,只是中观的一种观察结果而已,还不是大圆满的证悟,不过,中观的证悟跟大圆满的证悟也是很接近的。 



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步思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体会;如果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没有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前面的一系列思维,都是为了生起最后的感受。当非常清楚地深深体会到无我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修行阶段。如何修行呢?就是让自己停留在这种状态中,能保持多久,就尽量保持多久,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十秒、二十秒、一分钟、两分钟,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无我的修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将浩如烟海的中观论著,将所有善知识的教言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个体会,虽然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描述的语言千差万别,但所有修行的精华,也就是这个。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状态不会停顿很久。过一会儿,这种体会就会慢慢消失,其他的杂念就会冒出来,当杂念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时间浪费了,又重新回头再观察,既可以观察其他人,也可以观察自己,最后又能清楚地感觉到:我是真真切切地不存在的,我找到的不是有我,而是没有我。 



我上次也说过,这当中容易有一个错处:没有找到并不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无我的感受。 



这种修行不但对暂时控制烦恼有帮助,而且也为我们修完加行以后的大圆满修习铺下了很好的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以后的大圆满修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像古人用的弩弓上的弦,刚开始虽然很紧,但随着天长日久的伸拉、弹射,弦就会变得越来越松。同样,在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感受会很强烈,随着时间的延续,感受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杂念也会纷纭而至,所以,在杂念生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放松,而要立即开始重新观察思维。 



修行当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其次是要从侧面去监督我们的心。 



也许有人会问道: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有两个心了?一个是起监督作用的心,另一个是被监督的心。 



事实并非如此,但我们的心却具有这样的功能。为了让它好好安住,一定要随时监督它,看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如果不监督,也许它散乱了我们都浑然不知。坐了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以后,出定往回一看,才发现全都是一大堆的杂念,什么都没有修出来。这就太可惜了,所以,侧面的监督是必要的。 



为什么要说“侧面的监督”,而不从正面去监督呢?如果从正面直接去看自己的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安住,心就会被惊动、被扰乱,就不能平静下来。当它正安住于无我体会当中的时候,如果马上去直接看它,它的境界就会受到破坏,因为这个监督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散乱,这样一来,原来所安住的状态也就失去了。而侧面的监督,却一方面可以让心安住下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旦心散乱了,马上就可以发现,以便立即把它赶回来。 



修行好不好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有没有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心就会任意驰骋,过了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不但不知道,还会跟着它走,最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一点效果。 



在上述的境界中安住,就叫做修行。 



这就像汉族人做饭一样,首先要准备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调味品等等,然后又是一道道纷繁复杂的工序——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然后做成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美味佳肴,所有的这些程序,就是为了最后放到嘴里嚼碎吞下去的几秒钟,除了这几秒钟的享受以外,没有什么别的结果。同样,前面的分开左眼、分开右眼等等一系列的思维,就是为了这个很短的无我感受。这个感受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的思维而来。虽然我们不需要前面的观察,只需要后面的感受,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思维,就不会有后面的感受。感受不会自己冒出来,只有通过反复的思维才会出现。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的时间不能安排得太长;还有一点,就是修行万万不能勉强。不想修的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否则就会心里越来越抵触,越来越排斥。有些修行人就因为强迫自己修行,以至于最后一看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心里就十分反感,这样修行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如果内心不想思维了,就不要再继续,如果感到疲倦了,就让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什么善的、恶的、过去的、未来的任何念头都不去思维,这样安静下来的状态,也是一种修行。虽然只是放松而已,每个人都做得到,并没有什么证悟或者智慧的成分,但因为这种状态对修行有帮助,所以也属于修行。 



这样修了七、八个月或者一年左右以后,心就平静下来了。在那个时候,即使想思维什么东西,它也不会思维;即使想让它出去散乱,它也不会散乱了。处于那种状态的修行人,就已经习惯于修行,整天只想呆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不像现在的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让我们修一两个小时都很困难,那个时候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了。不过,这种状态是需要一定的功夫,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可以达到的。 



具体的修法就是这样,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观察其他贪爱、憎恨、中庸的对境,最后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同样不存在,都是空性,这就是人无我的修法。 



(2)法无我的修法 



前面我们已经把人“肢解”为眼、耳、鼻、舌、肌肉、骨骼等各个部位,下一个步骤,就是进一步往下分解。如果再继续往下分解,最终将分到空性。 



以一个手指骨节的分解方法为例,先把一个骨节打碎成很多很小的碎片,这个过程的分解原理跟物理学是一样的。 



在打成碎片之后,如果一再分解,它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就会变成空性——不能保留任何东西,即使我们想保留,也不可能留住,全部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刚才明明存在的一个指节,经过详细剖析,最后却是一片真正的虚空,什么都得不到。 



那个时候,刚才修人无我时出现的体会又会再次重现——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思维能力很强,就肯定会有这种感受。 



这既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才使它不存在的,而是我们自己去看了,看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任何东西,反而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不存在,有一种空性或者虚空的感受。 



什么叫做感受呢?在此处所说的感受当中,自始至终都要强调一个字,那就是“空”或者“悟”。换句话说,就是证悟空性的悟性或者成分,要深深地体会到一切法是空性。其中的“空”,是指对境;至于“悟”,则是指通达空性的智慧。 



一旦离开了“空”或者“悟”的感受,则无论是思维也好,安静也好,哪怕我们的心再平静也没有用。纵然能在七、八天的时间内,都保持一个念头不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顶多下一世可以投生到无**,其他没有什么了。 



当我们从理论上了解到空性的时候,这叫作见解;没有通过闻思,没有通过看书,而是在自己思维、修行的过程中找到的空性,虽然这种空性的感觉和书上讲的是一致的,但却称之为“悟”。在感觉到“悟”字的时候,至少可以算得上是证悟了中观的空性。 



当空性感觉非常强烈的时候,就把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然后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一方面继续安住,另一方面从侧面去监督,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等感觉淡化以后,又从头开始,这就是法无我的修法。 



通过法无我的修持,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但我不存在,而且连我的一个手指节都不存在。 



(3)证悟空性的标准 



我们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有没有证悟空性,只需自己去看,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我们的心只是很平静、很轻松、很舒服,就不能表明什么,只是内心平静、头脑清晰而已,在空性方面没有什么感受,就不算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因为我们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是很平静的,却没有什么作用;**和无**的天人,还有一些外道,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已经达到非常平静的境界了,但这些对断除烦恼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以心是否平静作为衡量证悟与否的标准。 



什么才是标准呢?就是在平静当中,要有证悟的成分,明白吗?也就是说,心平静的状态正处于证悟空性的感受当中。心不是毫无知觉地平静的,而是空性境界当中的平静。所谓“空性境界”,也就是空性的体会。在那个时候,心既平静,又有证悟空性的感受。其中证悟空性的一面,叫做“胜观”、“智慧”或者“悟性”;而平静的一面,则叫做“寂止”或者“寂静”。 



虽然我们的思维可以将二者分开,但实际上二者却是一回事,因为此时此刻,心与证悟空性的感受已经融为一体而无法分开,平静的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感受,而证悟空性的感受也就是平静的心,这叫作“止观双运”。 



仍然像前面所说的做饭一样,我们辛辛苦苦地听法、思维,最后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截。当然,虽然目前只是小小的一截,但随着修行的积累,这种境界就会慢慢延长,这叫作证悟空性。这不但是一个中观的修法,如果你们自己会修的话,这种修法与密乘的修法也是非常接近的,因为中观的证悟与密乘的证悟都是证悟,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分别。 



第六十五章 四法印(具体见解修法四)



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