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因缘-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抛弃世事而出家的人,就更应当好好把握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专心专意地修行。 



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在一两年,甚至短暂的几个月当中,他们就后悔不迭,希望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工作没有了,家庭离散了,他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至于当初迫不及待的修行,也不见得有什么进展。 



这两种极端,就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教育,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所导致的。 



作为佛教徒,应当稳重、本分,不能像世间某些迷信的人一样,整天神神道道,说一些神通、灵光之类的事情,否则,就会给佛法和自己的修行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对很多在家人来说,虽然修行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要生存,仅仅知道轮回痛苦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不吃饭、不穿衣。作为在家人,就要想办法养活自己,如果不能生存,修行也无从谈起,所以,生存的方法还是需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至于如何安排工作和修行的比例,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虽然这些不是具体的修法,但也是修行前期必须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汉地居士而言,懂得这一点更有一定的必要。 



有些人因为佛教宣讲“轮回是苦”,就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悲观主义。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只是佛教的积极方向与奋斗目标和世间人有所不同而已。世间人是为了金钱而努力,修行人却只是把获取金钱作为生存的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为了所有生命的解脱。 



解脱并不是一种神话,而是客观实在的,把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提升为佛智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远大光明的目标,修行人可以放弃世间的功名富贵。他们的眼光是长远的,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世俗人却与之相反,朝不虑夕、目光如豆,只看到今生的短暂时光,而缺乏应有的远见,所以才会费尽心机地为今生而拼搏。 



另外,佛教更不是悲观的。所谓的“悲观”是指什么呢?是心如死灰、万念俱灭的心态。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划分,世俗人才是真正的悲观。不管年轻的时候在生活上、事业上如何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到年老的时候,因往日的美好年华已经流逝,看到自己韶华不再、日渐体衰的现状,每个世间人都会怅然若失、自暴自弃;特别是在临死的时候,因为恐惧死亡、贪恋今生,几乎每个世人都会哀伤悲泣甚至痛哭流涕,这不是悲观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佛教徒虽然视金钱、名利为粪土,但这并不意味着悲观,因为他们知道,肉体的衰老和丧失,并不会阻碍精神的提升,智慧和悲心是永远如影随形而不会丢失的,无论年老也好、死亡也罢,都没有任何差别。在远方等待他们的,是光明的前程,大乐的境界,所以他们不但不悲观,而且乐观并充满了信心。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才能孜孜不倦地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轮回痛苦并不可怕,更不必为此而悲观失望,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获得绝对的快乐与幸福。 



现在真正愿意开动脑筋,去亲自学习、研究佛经的人较少,大多数人只是道听途说,一听到佛教说人生无常、轮回是苦的词句,就把佛教界定为悲观消极的人生观,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作为佛教徒,首先要做到的,是看破金钱、名利等等。“看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知道这些都是过眼烟云,其中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当然,即使今天知道了,我们也不一定能马上放弃,佛没有这样要求我们,即使要求了,我们也做不到,但不能放弃并不代表轮回不是痛苦的,也并不表示将来我们不能放弃。 



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了这些道理,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修行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执着世间的盛衰荣辱,还是会在乎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淡化乃至彻底断除这些执着,这是毫无疑问的。 



有些人会说,既然你讲得那么头头是道,你自己的境界又如何呢?当然,我没有什么修行,只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像捎口信一样把佛的思想传递给你们。即便我没有什么境界,也并不意味着你们不需要修行,虽然我修得不好,但我的上师修得好,释迦牟尼佛修得好,我只是起了一种媒介的作用,把他们的教言传播给大家而已。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既没有出生在西藏,也没有降生于汉地,而且如今已经圆寂了,但佛法却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佛法的慧命也从来没有间断,佛法的慧炬仍然在一代代地传递着。如果没有人去传播这些教法,就不会有人知道藏文《大藏经》——《甘珠儿》与《丹珠儿》当中的真正内涵,佛法也不能延续下去。 



比如说,佛陀三转法轮,针对不同根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从表面上看来,其中也有一些先后矛盾、互相冲突的地方,但我们却从前辈那里知道了佛的真正密意,知道了佛要表达的究竟观点,也就可以为你们指明这一点,使你们能够避免走弯路。 



正因为修行不够,我们才要学习,才要修行,如果一开始就修得很好,那又有什么必要去听闻佛法,又有什么必要为其宣说佛法呢?大可不必。 



之前的修行好不好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将来——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在观点改变以后,又怎么样去行动。 



前几天我让你们写纸条,讲述自己的修行情况,并不是要你们描述什么很高的境界,比如说自己修到了一地还是二地,加行道还是资粮道等等,而是想知道你们每天做了些什么,在修行方面究竟投入了多少精力,有哪些人修完了加行,这样我就可以根据你们的情况安排以后的讲课内容。 



如果大家既没有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重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我就不会考虑给你们讲其他的修法,而只能再三地讲出离心和菩提心等基础修法;如果其中的一些人既有了一定的出离心,也具备了相应的菩提心,我就可以考虑适当地讲一些初步的空性修法。 



不过,据我推测,可能大多数人在出离心和菩提心方面还是有点问题吧! 



另外,对根本没有修行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也许会变成一种压力,因为在平时没有自我审视、自我总结的时候,就容易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一旦反观自检,知道自己什么都没有学、什么都没有修以后,就会感到后悔、遗憾,这种压力也就会成为一种动力,可以促进、激励我们去修行。这就是我让你们写纸条的用意所在。 



你们要写自己的真实情况,修了就说修了,没有修就说没有修。我也不会把纸条拿来当众宣布,谁谁谁在这三年当中一座都没有修,某某某每天坚持夜不倒单地精勤修持…… 



我已经讲了好几年了,如果我讲的修法你们一点都不修的话,就太可惜了。不是我讲的内容可惜,而是你们珍贵的生命、时间、机会被白白浪费,无端错过很可惜。 



我曾经也讲过,在没有出离心的时候,除了平时的日常固定念诵以外,应当把其余的时间都用来专心致志地修出离心;在有了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的时候,就应该放下一切,一门心思地修菩提心。 



有漏皆苦的理论不需要讲得太广,《普贤上师言教》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所以今天就到此为止。 



第六十五章 四法印(具体见解修法二)



1



诸法无我(上) 



(一)总述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我”。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主张无我的,那么,如何认定这个“我”,这个“我”又如何不存在,又怎么会是空性呢? 



佛教所讲的“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我”,一种是“法我”。“人我”和“法我”当中的“我”,在藏文里面叫做“2。”。虽然这个字被写成了你我的“我”,但它所表示的真正含义,却并不一定是你我的“我”,而是实在、实有、真有而非假有的东西。 



中观所说的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有,也即真正存在的东西;另一种是假有,也即从凡夫的角度来说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其中的真有,也就是“我”。 



“人我”当中的“我”,还有一点你我的“我”的意思,比如说,在“我要挣钱”“我要上班”“我要过好日子”“我要健康长寿”等等当中,都包含了这个“我”;“法我”当中的“我”,就根本没有一点你我的“我”的意思,而仅仅表示一种实际的存在。 



(二)人无我 



什么叫做“人我”呢? 



从降生开始,每个众生都顽固地坚信有一个“我”的存在。无论是一字不识的文盲,还是学识渊博的学者,甚至包括动物和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内,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执着。这种与生俱来的我执,就是俱生我执。 



还有一种执着,属于后天的执着,亦即遍计执着。它的教证,是错误的经典论著;它的理证,是错误的逻辑推理。这是很多外道宗教,与某些哲学的错误引导所致的。 



比如,笛卡儿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思维、怀疑、观察外面的东西是否存在,却不能怀疑“我”存不存在,因为“我”正在思维,正在观察楼房、花草的构成等等,这种思维者或观察者是必然存在的,否则,思维者或观察者又怎么思维、观察呢?所以,我肯定是存在的。 



多年以来,很多追随者与响应者都将其奉为圭臬,不假思索地引用这句话作为证明“我”存在的依据。这些错误的教证和错误的逻辑,加强了我执的力度。本来,在没有任何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