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因缘-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在《普贤上师言教》上面,宣讲了出离心的修法,这两年我们也翻来覆去地讲了很多出离心的修法,但因为四法印还有自己的一整套修法,所以,在讲完四法印的见解之后,还会讲一下“有漏皆苦”的具体修法。 



(二)分类 



如何理解有漏皆苦呢?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佛陀所说的痛苦,包括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外在,是指物质世界;而内在,则是指精神上的痛苦感受。 



有人会认为:本来痛苦就是一种感受,既然是感受,就应当属于内在,而不应属于外在。作为外在的物质,是不会有什么感受的。既然没有感受,又怎么能说是痛苦的呢? 



虽然外在的物质,包括山河大地等等,其本身不会有什么痛苦,但它们却是痛苦的来源,所以也叫做痛苦。 



除了内外的区分以外,大家都知道,痛苦还有三种分类,那就是苦苦、变苦和行苦。 



如果没有分清这三种痛苦,就不太容易理解有漏皆苦的真实含义。因为有漏法的范围是很广的,如果仅仅把精神上的感受理解为痛苦,就狭隘地理解了痛苦的内涵,所以我们就要把痛苦分成三种。 



其中第一种,为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关于苦苦,《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六道的每一道各自的苦苦,都分门别类地列举得十分详细,所以此处不再重复。 



第二种,为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然而,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 



为何对待同样的痛苦,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人的感受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快乐呢?《俱舍论》当中讲过,佛并不否认存在有漏的快乐感受,但这些快乐,只是与苦苦比较而言的相对快乐,所以既是快乐,也是痛苦。 



为什么既是快乐,也是痛苦呢?从苦苦的角度而言,变苦就是快乐,比如,健康与生病比较起来,健康就是快乐,但从变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感觉到痛苦。凡夫所认为的幸福快乐,也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暂无常之法,由于会导致以后的痛苦,因而也是一种痛苦。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痛苦的最后一种,是行苦。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行苦主要存在于**和无**。**和无**的众生,不会有很明显的生、老、病、死之类的痛苦,以及健康、长寿之类的快乐。这种境遇,与它们的前世有关,因为投生到**和无**的因,就是一种禅定,而禅定本身,是很细微、很平静的,所以在投生**和无**的时候,也不会有粗大的感受。虽然**和无**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总而言之,从三种痛苦的角度来看,三界六道都是充斥着痛苦的。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通过观修有漏皆苦或轮回痛苦,就会生起出离心。 



(三)端正思想,消除极端 



有些人在修轮回痛苦的时候,会出一些问题。我遇到过这种陷入极端的人,他们在没有观修轮回痛苦的时候,对生活、工作、世间法充满了信心,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在观修轮回痛苦以后,就万念俱灰,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做任何事都十分消极,打不起精神,甚至悲观到认为活着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种悲观、消极的态度是不是出离心呢?不是出离心,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 



就像菩提心不是单纯的慈悲心,而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有一个发誓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和勇气,才能称之为菩提心一样,出离心除了深知轮回痛苦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寻求解脱。 



在观修轮回痛苦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轮回充满了痛苦,不是苦苦,就是变苦、行苦,世间人一心追求向往的功名利禄等等,都是临时性的诱惑,一点都靠不住。对于仅仅把物质享受作为生存的唯一追求的人来说,在观修轮回痛苦以后,就应当绝望、懊丧、痛苦;然而,作为修行人,在深深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就要更进一步地想到,难道除了名利之外,就没有其他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了吗?难道除了争名夺利之外,就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了吗?名利没有意义,并不代表整个人生都没有意义,除了升官发财之外,我们还有更远大、更有价值的,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告诉我们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的目标,那就是走解脱道,寻求解脱。 



在整个六道轮回当中,不要说是地狱众生,即便是天人,也没有办法跨入解脱道。要奠定解脱道的基础,只有从人道做起。虽然天人也可以修行,但他们修行的基础,却是前世在人间打好的。只有在人道打好修行基础之后,天人才能在这一生继续前世的修行;如果前世在人间没有打好基础,天人也没有机会修行。 



虽然从禅定的角度来说,**和无**的天人有很强的能力,但这种禅定只是平静而已,其中并没有证悟的智慧,所以跟解脱没有什么关系。 



只有人类,才是三界六道中最有机会获得解脱的,生而为人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人身。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完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颠倒的——将重要的东西弃置不顾,对毫无价值的东西趋之若鹜。通过这样的思维,就能扭转我们的观念,挽救我们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所以,《普贤上师言教》当中才会在刚讲完轮回痛苦等外加行之后,立刻就宣讲解脱的功德。这种顺序的安排,就是为了避免大家在反复思维无常、痛苦之后,因为伤心失望而失去勇气,就是要鼓励大家:以前我们为毫无价值的名利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整天都在为个人的钱财打算,为自身的功名着想,把物质享受作为唯一的寄托,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说,即使能成为有钱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有钱人早上起来以后,先美容两个小时,之后健身两个小时;健身完毕,又去针灸一个小时;吃饭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应酬。既便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健身美容,但最后还是会衰老、会生病。 



在不知道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整天都在追求物质享受,将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的寄托,绞尽脑汁地积累财富,一旦感觉到这一切都没有意义的时候,心情会一下子跌入深谷,变得沮丧无比,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如果只是寄希望于物质财富,感到失望是没有错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没有意义,但还有一条解脱道,它会让我们产生勇气,并深深地意识到: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是错误的,我原来的生活都是无聊透顶的,我不能这样活,从现在起,我要追求解脱。 



此时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极端,就是有些人会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不计后果地辞去工作、拆散家庭而出家。 



当然,如果真能这样坚持下去,那肯定是很好的,作为家人也应当理解,而不应该想不通。比如说,如果一家人有七位,大家在一起都相亲相爱、和睦融洽,但在其中的某一位离开人世的时候,其他的人也不能一起走。既然早晚都要分手,那么,如果其中某个家庭成员选择了提前为后世作打算的出家之路,作为亲人也应当为他祝福,而不应从中阻挠,强迫别人依照自己的人生观来生活。 



身为抛弃世事而出家的人,就更应当好好把握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专心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