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因缘-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些执着都是毫无根据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执着的,不是一个村、一个县或者一个国家的人,而是执着所有众生是我的身体。若能这样精勤思维,最后就可以打破国家、县、村和他家、我家的界限,而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所执。这就是执着的相换。 



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众生头痛,故菩萨心痛。”意思是说,无论是哪一个众生感受痛苦,菩萨都会心痛的。 



有些人听到这话,就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我现在连全家人的痛苦都承受不起,如果要把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加在我的身心上,我又怎么承受得了呢?” 



当然,在证悟空性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了;而在证悟空性之前,有一些压力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讲,目前的这些痛苦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痛苦,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和勇气,它可以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譬如,学生在校读书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比如说,他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考试不及格,将来也找不到工作,若是这样,他就没有了生活的保障等等。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压力,他就不会用功读书。正因为有这些痛苦,他才有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发奋图强,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又如,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平时,他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于是他就高枕无忧地沉醉在这些“幸福”之中。但是,当不幸到来的时候,他往往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这时他才感觉到,奇…书…网原来生活也不是那么美好。如果以前能够居安思危的话,现在他至少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准备。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痛苦和压力,否则就会懒散、放逸地混日子,最后只会落得个一无所获、悔恨交加的下场。 



不过当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这种动力了。因为在证悟空性以后,内心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间,那时即便没有这样的动力,也会精进地修行。但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痛苦就是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这是第一个相换——执着的相换。 



(2)疼爱的相换 



何为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这是第二个相换——疼爱的相换。 



(3)苦乐的相换 



何为苦乐的相换? 



以前,即或是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是所有凡夫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这是第三个相换——苦乐的相换。 



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不但在打坐时需要这样思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睡觉的时候,还是走路、工作的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精神内含,而且要根据我们的能力去做。即便我们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做得很好,但这也不成问题,可以一步一步来。 



因为这三个相换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想修大乘佛法,并想成为一个标准的大乘修行人的话,就必须做到这三个相换。如果不能实践这三个相换,仍旧像以前那样,一切都是为自己打算,就永远都没有资格作大乘修行人。 



5、三个发愿 



下面再讲三个发愿,这三个发愿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一个菩萨,应该使所有与自己结缘的众生,都能因此而变得有意义,而所谓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解脱上的意义。虽然菩萨也希望有缘众生都能够健康、长寿等等,但此处所说的“意义”内涵,却远远不止于此。简单地说,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利乐。 



虽然现在我们不是菩萨,但将来我们也要像菩萨那样,使所有与自己有过接触的众生,都能够获得解脱的利益。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愿:第一个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 



第一个是有关身体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无论我是作帝释、梵天等众生当中伟大的人物也好,还是作蚂蚁、蚯蚓等微贱的生命也罢,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甚至于总有一天,当我的身体被扔到尸陀林中,并且因腐烂而散发出臭气的时候,哪怕是那些闻到我尸臭之气的众生,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一个发愿; 



第二个是有关财产的发愿。即祝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我财物的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二个发愿; 



第三个是有关三世善根的发愿。虽然凡夫是不会拥有无漏善根的,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还是会拥有一些有漏的善根,比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大善根,以及缺少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世间小善根,所以我们就要祝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一切众生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是第三个发愿。 



这三个发愿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次我们都要这样发愿,特别是在放生的时候。佛经里多次讲到:当救了一个众生的性命之后,无论发什么样的愿,都是能够实现的。佛无虚言,我们对此也应该深信不疑,故而,在我们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之后,若能这样发愿,则此愿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实现。 



当修完以上这些修法之后,出座时,还要像以前在出座入座的方法里所讲的那样回向。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修法。 



6、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在《修心七要》和《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面对生活或修行的各种顺缘或违缘时,大乘修行人与凡夫的反应都是截然不同的。 



(1)如何面对顺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幸福。当享有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圆满(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 



首先无休止地拼命追求幸福、快乐,当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非常圆满时,却不去修自他相换等修法,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因为没有什么压力,即没有为救渡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这时就会得意扬扬,无所顾忌,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 



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所谓的浪费,是指像凡夫那样让幸福白白地过去。),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它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 



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有漏且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诚心实意地把它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就像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并让别人穿上一样。实际上,这种发心比回向还要深一些。 



(2)如何面对各种违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完全是幸福,多数都是不同层次的痛苦经历。当我们遇到各种违缘,尤其是在造作犯戒等罪业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此时,如果是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对,就不是修行人的作法,而只是一般人面对违缘的方式而已。这样做只会让这些痛苦白白地过去,最终它除了会伤害我们的身心之外,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那么,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应对这些痛苦呢?是不是以空性的见解来应对呢?虽然这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种办法就很难见效。 



那么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请僧众念经来解决问题,行不行呢?虽然它可以起到作用,但其效果却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而且也不一定十分理想。就算它能很快奏效,其作用也只限于帮助我们忏悔了这个罪过而已。 



实际上,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在遇到各种难忍的痛苦时,特别是在违犯了密乘戒或别解脱戒之后,他一定不会悲伤沮丧,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忏悔之意。 



因为,当凡夫遇到相同的痛苦时,就会立即想尽一切办法远离痛苦,而大乘修行人却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既然事已至此,我就应该把它们转变过来——不但不能让这些痛苦或破戒等罪业成为我修行的障碍,更要把它们变成我修行的顺缘。 



对于这种作法,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犯密乘戒”怎么可能成为修行的顺缘呢? 



因为菩萨有善巧的方法,所以就能做到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个善巧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就是以上所讲的自他相换的修法。 



比如,当我们破戒之后,就要这样思维:我不应该太难过,而要把它变成修慈悲心的顺缘。虽然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