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鸟结巢不在树上而在地下,它们最喜欢在小松树林内的草地上做窠。因此在青山和大埔道夜间行车,时常有机会可以见到它们。因为这两条公路的两旁很多松林,是它们最喜欢出没的地方。鬼鸟有一个坏习惯,黑夜在路中心,看见车辆来了并不立刻飞走,往往给汽车的车头灯炫得眼花,来不及起飞,就这样给汽车辗死了。在大批鬼鸟过境北上的初夏,这种情形更容易发生。它们的眼睛很大,映着灯光像猫眼一样的闪出黄绿的亮光,这也是使它们获得这个怪名称的原因之一。
北方人称鬼鸟为贴树皮,就因为它们喜欢全身伏在树枝上的那个特性。古人则称它们为蚊母鸟和吐蚊鸟,说它们出现的地方往往多蚊虫,有些书上甚至说它能吐蚊(《尔雅》:鷏,一名蚊母,相传此鸟能吐蚊,其声如人呕吐,每吐辄出蚊一二升。又见《唐史补》及《齐东野语》)。其实那情形恰恰相反,鬼鸟在夏夜专向池沼草莽多蚊地方飞翔,正因为那里的蚊虫多,它可以吃一个饱
古怪的海星
海星一名海盘车,是我们在海滨最容易见到的一种古怪小生物。它们喜欢吸在岩石上,潮水退了也不走,灰黑色或是青褐色的棘皮,看来完全像是中国药材店里所卖的陈皮。它们多数有五角,所以称为海星。从前湾仔那家怪鱼酒家门前的养鱼柜里,时常会有活的海星养着。它们伸开“五肢”平贴地吸在玻璃上,那样子完全像一只五角星。
海星的种类很多,大小不一,据说共有一千多种。普通常见的是五角,但也有六角、八角、十二角,甚至有二十五角的。多数海星的全身好像都很僵硬,但有一种五角海星的触手像章鱼一样,长而柔软,被称为蛇海星。香港海边常见的海星,多是五角的,一种角较钝,另一种较尖长。前者的直径约四寸,后者较小,约两寸半。
海星看来像是一块蠢然无知的东西,但它们最喜欢吃蚝,是蚝的最大敌人。海边的蚝田最怕有海星,一有它们闯入了,蚝的收成便要大打折扣。
海星吃蚝蚬一类的介类,方法非常高妙而有趣。一只有壳的活蚝,当它双壳紧闭以后,普通人想要徒手将它扳开来,也实在不容易。但是海星能够懂得用它的肢体紧贴蚝壳,将它平日藏隐看不见的无数吸脚伸出来,用力的向左右去拉。这是一幕体力的持久赛。蚝壳闭得愈紧,海星拉得也愈力,直到蚝精疲力尽了,双壳微微的松开,这时海星便将它的胃从嘴里吐出来,将蚝的软体加以缠卷,慢慢加以消化。然后才缓缓爬开,再去找第二只蚝。
海星的消化能力很强,它能将自己的胃从口里吐出来,直接去选择自己的食物,不能消化的根本不要,然后将自己要的部分卷住,缩进肚里。所以海星的排泄机构很退化,因为它根本没有什么废物要排泄,它虽然有一个肛门在背上,可是备而不用。
海星还有补充自己肢体的能力,你若切去它的一角或两角,它毫不在乎,不久就可以又生出来。从前法国海滨养蚝的渔夫,他们用网捞起海星以后,将它们斩碎抛入海中,以为可以不再为害,哪知这样反而使一只海星变成了三四只,使它们繁殖愈多,为害更烈。
普通人又叫海星为星鱼。但它实在不是鱼,它同海参海胆一样,同是棘皮科动物
沙追
沙锥,也可写作沙追,中国古名鹬,也就是古寓言“鹬蚌相争”的对手之一。这是香港著名的猎禽,今日我们在餐馆菜牌上所常见到的“烧肥沙追”,就是这东西。
本地所出产的沙锥共有四种,最常见的是普通叫作金钱锥的一种。它本是候鸟,从八月下半月开始,直到十二月初,它们开始在新界一带出现,聚集的地点是水田和海边的沙田。从八月到九月间,粉岭和上水一带最多,从十月到十二月的下半季,他们则喜欢聚到屏山、锦田一带。
春天偶然也见到沙锥,那是它们从南方飞回北方路过此地的,不过为数很少,不似秋季冬季那样多。
沙锥虽是候鸟,但是已经有可靠的资料证实,它们也有在香港营巢孵卵的。
另有一种沙锥,只是在春三四月之交出现的,它们不喜欢稻田,而喜欢在湿地或小河边徘徊,若是雨天,它们又喜欢出没在番薯田中,到了春天,你在元朗、锦田、梅窝一带,可以大批的见到它们。
到新界一带去打猎,最容易打得的鸟类便是沙锥,尤其在秋冬时候。据说最理想的行猎地是沿深圳河口一带。有一个猎取沙锥的最高纪录,这是发表在《香港自然学家》第六卷第三号上的。有人于一九三五年的八月二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一个人竟猎得了一百二十八只沙锥。
沙锥的肉很肥美,这是它在香港所以成为著名的猎禽的原因。另有一种羽毛十分美丽的沙锥,也在深秋出现,不过十分少,它们是以小鱼和软体动物为食料,所以不及其他的沙锥鲜美。它们被人猎取,只是供玩赏而已
果子狸及其他
果子狸是像狸花猫一样的小动物,是广东人冬季席上珍品之一,一到秋季,你就可以在本港大酒家的广告上见到生宰果子狸或会果子狸的名目,他们有时还用铁丝笼盛着活的果子狸放在门口做招牌。这种果子狸大都是从广东内地运来的,不过本港也有果子狸出产,有时新界乡民也会捉到一只拿到市墟上来出售。
真正的果子狸是很小的,它是獾属,面部正中有一条阔的白纹,前脚的脚爪特别长,这是它的特征。它善于掘地和爬树,喜欢吃果实,尤其是木瓜,这正是它所以被称为果子狸的原因。
本港另有几种野猫科的小动物,花纹和毛色都与果子狸仿佛,只是形体较大,时常被人误认为果子狸,其实它们全然是另一种动物。其中有一种俗称为七间狸的,模样颇与果子狸相似,只是嘴巴尖长,全身灰白色,背上另有几道黑色的条纹,尾上也有一道一道的黑圈,背上的黑纹有时五条,有时八条,但最常见的是七条,所以呼为七间狸。它与果子狸最不同的地方,是前脚爪和后脚一样,并不像果子狸那样特别长。
七间狸在新界大陆和本港岛上都可以见得到。只是它们都是昼伏夜出的,所以白天不大有机会能见到。它们以小鸟蛙鼠为主要食料,也吃果子和树根。它的身上有香腺,像麝鹿一样的能放射一种香气。
大的七间狸体长二尺,连尾可以长至三尺,它的价格虽次于果子狸,但也是席上珍品之一。
本港还出产另一种与果子狸相似的动物,俗名五间狸。它比果子狸略大,全身灰黄色,背上和尾上都没有条纹或黑圈,这是它与七间狸不同的地方。它的特点在头部。头上直至颈项都是黑色的,额上有一条白纹直伸至颈后,眼圈上下四周都有白斑,因此面部颇似果子狸,只是前脚没有长爪。这是它和七间狸一样,与果子狸区别的地方。
五间狸在香港岛上也有,它是昼伏夜出的,也喜欢爬树吃果实,特别是木瓜和香蕉。五间狸的毛色很美丽,如果从小捉回来养大,可以养驯,成为一种很好的玩物。
七间狸、五间狸之外,本港还出产一种狸,俗呼三间狸,又称大元帅,这是本港除果子狸之外三种野狸之中最大的一种。一只普通的三间狸,大概身长二尺,尾一尺半,重十余磅。最大的可以重至五十磅。
三间狸的毛色黑白相混,尾巴则黑白相间,一节黑一节白,成为阔阔的六七道圈子,背上有一条黑纹,从颈项一直通至尾端。它的项下也有几道很阔的黑白相同的花纹,它之所以名为三间狸和大元帅,就因为项下这几条看来很威武的花纹。
三间狸在本港岛上不常见到。它也是昼伏夜出的,喜欢吃木瓜。在新界则时常可以见到,尤其在城门水塘一带。据史温荷氏说,三间狸在马来亚很多,在中国的分布区域也很广,从上海、舟山群岛、广东,以至海南岛,都有它的踪迹。它特别喜欢生活在密布竹林的山中。
果子狸和七间狸等,它们的模样,与其说是像狐狸,不如说是像野猫。但它们事实上并不是猫的本家。真正的猫的本家,在本港另有一种代表物,俗呼豹狸。它与老虎和金钱豹都是同宗,在家谱上都是属于猫的系统的。这种野猫,是印度种,一眼看来几乎全然像一只家猫,区别的特征在耳朵背后有两块白斑。它的全身灰黄色,背上有几条黑纹,从头顶一直连至尾部,腹部两旁和四肢都是整齐的黑斑,尾上也有黑圈。它之所以名为“豹狸”,大约就因为这些黑斑的原故。外国人称它为“中国印度种的小花斑虎猫”。
豹狸在本港岛上很少见,但在新界大陆则常见,过去在西贡大埔元朗都发现过。有时有活捉的陈列在市墟上,有时也有剥下的皮张出售。
豹狸比家猫略大,身长约二尺,性格极野,不易驯养。它善爬树,平时多以小鸟为主要食料
香港的凤尾草和青苔
香港出产的凤尾草和兰科植物种类之多,乃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偏重现象。根据邓恩与丢讫尔二人合编的目录:《广东与香港的植物》一书(出版于一九一二年,两人曾在一九○三年至一九二○年之间,先后任职本港园林监督署,对于本港植物分类,造林,充实植物公园的花木标木等工作,甚有贡献。本港有数种新著录的花木,曾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以作纪念),本港出产的凤尾草被著录者有一百二十四种,兰科植物有六十三种。如果我们将这两类植物与英国所出产的数量加以比较,则英国仅有三十七种凤尾草,三十五种兰花。这么一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香港植物的丰富。
“没有一点任何种类的青苔”这句话,显示早期植物学者对于香港植物知识的一个漏洞。当然,香港本有相当种类的青苔,但是同凤尾草比较起来就显得稀少,并且在这方面亟需仔细研究工作。邓恩与丢讫尔两人曾说起编撰一部“有关本港青苔、藻、菌等类的植物志”,作为推进本港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