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魂的归来-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港的猪屎渣不会在树上结巢做窝,它们往往在树洞、石壁的裂缝,或是砖墙的破洞里安身,每年产卵两次,所以一年有两案小鸟。每一窠总是五只。

养猪屎渣的人,认为一定要从小养大,这才易驯,也好唱好斗。因此小鸟孵出了至多半月以后,就给捕鸟的人捉去了。小猪屎渣养一个月以后,内行的捕鸟人就能分辨它们的雌雄,只有雄猪屎渣会唱会斗,雌的根本不值钱,它们就往往被放走了。这种情形恰恰与画眉相反,因为画眉一定要大了以后捉回来才会唱。

猪屎渣的产卵期约每年的三四月,这时的雄猪屎渣最好斗,也叫得最起劲,两只雄鸟为了争夺一只雌鸟,时常互相追逐几小时不休。养猪屎渣的人,也就在这时使它们相争。他们先将两只鸟笼面对面排在一起,抽开了笼门。两只雄猪屎渣见了面,先是大家斗唱,唱时撒开尾巴,并且抖着翅膀。唱完之后,若是有一只从开着的笼门走进另一只笼内,决斗便开始了。它们不是用嘴啄而是用脚爪相扑的,一面扑着一面还叫个不休。等到一方感到气力不支绕笼逃走时,胜负便算决定了。斗雀是要下注赌钱的,往往输赢很大,而且容易滋事。因此在香港是被禁止的。

香港的上亚厘毕道、半山的宝云道,以及植物公园,每天清晨以及下午,都有养鸟者携了鸟笼挂在树枝上听它们练唱,这其中就随时可以见到有猪屎渣

 比目——挞沙·龙脷

挞沙鱼有一个很香艳的别名:“比目”。《尔雅·释地》说: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

为什么称为比目鱼呢?中国旧时的格物家加以注释说:

比目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

这注释将比目鱼的形状倒描摹得不错,但是说它只有一只眼睛,而且要“两片相合乃得行”那就错了。比目确是一边有眼睛,一边没有眼睛,但那有眼睛的一边,却是两只眼贴近生在一起,并非仅有一只,而且它在水中游动时是平游的,不似其他的鱼类那样竖着游的(比目鱼的性格根本就不喜游动),因此它并不需要“两片相合乃得行”。这种情形,我们只要从本港任何一个街市的鱼摊上找一条挞沙鱼看一下就可以明白了。

比目鱼是一个大族,挞沙鱼不过是其中的一种。龙删、尖脷、方脷、地宝、左口、花布帆之类,大家都是同宗。这类鱼的眼睛,有的两只一起生在右面,便用左面贴水而游;有的两眼一起生在左面,用右面贴水而游。有眼和无眼的一面色泽不同,大都无眼的一面较淡,多是淡白或粉红色,有眼向上的一面较深。比目鱼类在初生时,两只眼睛本是同普通鱼一样的,但是从小鱼渐渐长成时,两只眼睛就慢慢的移近到一边了。

挞沙鱼的肉很细,味道很鲜美,称得上“幼滑”。至于龙脷,味道比挞沙更好。在价格上,挞沙是普通鱼,龙脷则是像七日鲜那样,是比石斑更贵的上等鱼了。

挞沙鱼在江浙一带的海边也有,上海人称为“答塌鱼”。这类鱼有许多不同的俗名,有人称为鞋底鱼,因为那平板的扁身体颇像鞋底或脚板,因此英文也称为Sole。《福州府志》上将挞沙写作“鲽鲨”,但我以为不及屈翁山称它们为“贴沙”的合理。他在《广东新语》上说:

贴沙一名版鱼,亦曰左蚧,身扁喜贴沙上,故名。市归以贴墙壁,两三日犹鲜,即比目鱼也。

生鱼贴在墙上两三天犹鲜,那时没有雪房或雪柜,恐怕有点不可靠。

本地人关于挞沙鱼有一句俗话:吊挞沙。这是说水上人终日在船上赤脚不穿鞋,就是偶尔上岸作客或购物,也只穿一对拖鞋,但是仍觉得不惯又不舒服。因此一有机会坐下,便赶紧脱下拖鞋,甚或索性赤着双脚蹲踞在椅上,将一对空拖鞋放在椅底,这种情形就名为“吊挞沙”。现在已经用来指一般坐下来就喜欢脱鞋的习惯

 翡翠·鱼郎

美丽的翠鸟,在香港可以见到它们的地点和机会都很多。随着天气一天一天的和暖,许多在冬天离开香港的鸟类都先后飞回来了。在香港岛四周的海滨,新界大陆深圳河的沿岸,尤其是沙头角的海面,以及深圳河的出口,元朗对面的后海湾一带,都是最容易见到美丽的翠鸟的地方。

本地人俗呼翠鸟为鱼郎。顾名思义,翠鸟的羽毛应该是翠蓝色的,但这仅是指翠鸟而言。另有其他几种鱼郎,它们的生活习惯和形状都同翠鸟一样,但是羽毛却不是翠蓝色的。在香港可以见到的翡翠鱼郎一类的鸟共有五种。其中两种是正式的翠鸟,较大的一种名为白胸翡翠,小的一种名为小翠鸟,又名印度种或东方种的小翠鸟,一般所说的翡翠鸟就是指它们而言。其他三种的毛色便不是翠蓝的。一种是白身有褐色斑点的,被称为斑点鱼郎,还有一种同白胸翡翠差不多,头上有黑毛,背上有蓝黑色的,白胸的下半则变成橙黄色,珊瑚红的长嘴,色彩可说与白胸翡翠一般的美丽。大约就因了那尖而长大的红色嘴巴,俗名称为秦椒嘴,又名黑头鱼郎,另有一种与斑点鱼郎差不多,可是形体较大,头上的黑羽向后伸长,成为显著的冠形。这种鱼郎被称大斑点鱼郎,鸟类学家则称它们为喜马拉雅高原斑点鱼郎。这种鱼郎在港仅偶尔一见,因为它们要栖息在高山上,并且喜欢到大海或大河的入海处去捕鱼。

世上出产鱼郎最多的地方,是中东埃及一带,那里共有四十多种;其次是马来亚,可以见到十六种。广大的中国境内则仅有十种。不过香港却很幸运,因为十种之中可以在这里见到五种。

翠鸟和鱼郎虽以鱼为主要的食料,但它们之中却有两大派别:一派是栖息在水边的,像鹭鸶一样,仅以鱼为食;另一派则栖息在树林中,它们除了吃鱼以外,有时也吃海滩上的螺蟹以及草中的昆虫。小翠鸟和斑点鱼郎都是专门吃鱼的。白胸翠鸟和秦椒嘴则除了吃鱼以外,也捕昆虫和虾蟹。就毛色来说,不用说,最美丽的是小翠鸟。但白胸翡翠和秦椒嘴的朱红长嘴看来也极动人。

翠鸟和鱼郎都有一个坏习惯,它们往往一对雌雄独霸一个地段,不许其他同类闯入,见了就要发生争斗,因此,你从不会见到三四只翠鸟在一起飞的

 糯米包粟

到了夏天,街上整天的有喊着卖“糯米包粟”。包粟就是粟米。香港农家种粟米的人并不多,因此卖起来价钱倒不便宜,它被人当作是一种很时鲜的食品。酒楼里的鸡茸粟米的身价更名贵。这在北方人看了真要摇头叹气。因为粟米在北方正是棒子面和窝窝头的原料,乃是从前人家最普通的终年主要食粮。

粟米有粘糯两种的分别。粘米包粟色黄,咬起来像吃普通白米饭那样很有韧性,颗粒也较大;糯米包粟色白,吃起来像糯米饭那样软软的,颗粒也较细小。香港很少见到新鲜的粘米包粟,所卖的全是糯米包粟。不知怎样,我倒喜欢吃黄色较硬的一种,从小就是如此,一粒一粒用手摘下来吃,觉得特别有风味。

粟米在各地方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上海人称它为珍珠米,北方人叫玉米,华中又叫包谷;有些地方又叫玉蜀黍,这是一个古名,据说,最初是种在四川的,所以名字上有一个蜀字。但它其实是从外国传入的,因此有些地方又叫它为“番麦”。

粟米的原产地是美洲。这是从前美洲印第安人的食粮,所以,即使在外国也有许多有趣的俗名,种类也很多。有一种绰号“乡下绅士”,另一种名为黄金小鸡,据说滋味最好。香港薄扶林的大公司农场里也有种植。这些都是糯米的,吃起来软而甜,罐头粟米就是属于这一种。至于黄色的大粒粟米,则大都磨成粉作食用,办馆里所卖的老牌鹰唛粟粉,是制西饼蛋糕和烹调西餐的主要原料,它其实就是外国“棒子面”。

粟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我一时找不出根据,但为时一定不会太久。因为,我国旧籍上所记载的各种黍秫种杂粮,其中并没有一种是类似玉米的,想来大约像番薯或薯仔那样,多数是在明朝传入我国的。又从玉蜀黍一名看来,最初种植这东西的地点可能是四川。我国本来另有一种蜀黍(有时亦作蜀秫),也是外种,不过它是像稻麦一样结穗而不是像玉米那样一颗一颗的。《农政全书》说:

蜀秫,古无有也。后世或从他方得种,其粘者近秫,故借名为秫,今人但指此为秫,而不知有粱秫之秫,误矣。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研究我国动植物最精确可靠的《本草纲目》,著者李时珍,对于玉蜀黍也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叶苗俱似蜀黍而肥矮。”李时珍是明朝人,他既然说“种者亦罕”,可见那时一定传入不久了。

玉米今日在我国北方已极普遍,惟所种都是黄色的一种,很少像香港所卖的“糯米包粟”。就是长江一带所出的珍珠米,也是黄色的居多。每一只都很肥大,差不多有七八寸长。北方一般农家不吃麦面的(即普通的面粉),整年就吃玉米磨成的棒子面。用棒子面蒸成的馒头,不称为馒头而称为“窝窝头”,从前这是北方穷人家一年四季的主食。虽然野史上说西太后也爱吃“窝窝头”,但哪怕是用玉石磨子磨成的上白面粉搀了鸡汁燕窝汁制成的,要几两银子一枚,决不是穷人所常吃的“窝窝头”。在国民党的银元券和金圆券的崩溃时期,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物价一日数变,北方的穷人有时苦得连“窝窝头”也吃不起哩。

将晒干的粟米炒得爆裂开花,拌以糖浆就成了时髦的“爆谷”。这是南美洲的土风食品,名为“Popcorn”。他们用形状复杂的铝制大机器锅,用电力来炒,装在蜡纸袋里来卖,游戏场和电影院里最多。香港也有几家这样的新型小商店专制这种食品出售。其实,广东久就有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