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灵魂的归来-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蛇店里看伙计划蛇,那样子比看牛取蛇胆更有趣,手法的准确爽利,恰如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一举一动,无不中肯。他从布袋里随手拖出一条蛇,左手两根手指勾紧了蛇头,右手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蛇颈上划一条痕,随即唰的一声,将整张蛇皮撕了开来,再用刀将蛇尾和蛇皮一同切下,看也不看的抛在地上。这时握在他手上的已经是一条赤裸裸的剥皮蛇。他再依着蛇颈剥皮的地方直划一刀,再用力一撕,已经将整条蛇肉撕了下来,剩下的蛇头和全身骨骼又抛在地上,任它们在那里婉转抽搐。

本来,蛇皮是相当值钱的,但那只是指大蟒蛇而言(即蚺蛇,俗名南蛇,又名大琴蛇,因为它的皮可以蒙胡琴),像这样两三尺长的金脚带之类的皮,是根本一钱不值的。有时,也有人炒了来吃,称为“炒龙衣”。

三蛇羹之中的三蛇,有两条是毒蛇,因此,有许多外江佬以为广东人吃蛇羹,必须整副的吃,若是单吃一条便会中毒。其实这完全是误解的。蛇的毒仅在它牙上的毒腺,现在既连头宰去不吃,所以根本没有毒。何况三蛇云云者,也不过是一个名义而已。广东的老饕们是什么蛇都吃的,更未必一定要三条合在一起才吃。

吃蛇肉根本不会有中毒的危险,只有外行,不懂得事先劏去蛇头,那才有“撞板”的可能。

香港虽然多蛇,但不如一般人想象那样的多。香港新界等处出产的蛇,已经知道的约有二十九种,其中有六种是毒蛇,最毒的是银脚带。所幸这种蛇并不常见,常见的几种蛇都是没有毒的。至于香港人用作“蛇羹”的蛇,全是自内地输入的

 鱼猪与猪鱼

前面我曾提到本地人称箭猪为鱼猪,不明白它的原因,昨天翻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才知道广东相信箭猪是由一种鱼变的,所以称为鱼猪。《新语》卷二十一《兽语》云:

箭猪,即封豕也,封者大也。封豕初本泡鱼。泡鱼大如斗,身有棘刺,故化为豪猪。豪在项脊间,尺许如著,白本星端,人逐之则激豪以射人。妇女以金银镶之为簪,能止头痒,除白屑。其豪如蒿然,亦曰蒿猪。

《广东新语》是一部可读的谈论岭南风土的著作,虽亦不免有荒唐不经和怪诞的记载,但格物说理,总在努力接近人情和自然。即如说箭猪是泡鱼变化的,虽不可信,但海里有一种鱼颇似箭猪,则是事实。

这种鱼又名猪鱼,外国人则爽快的称它们为箭猪鱼。它们被称为箭猪鱼或泡鱼的原因,是因为浑身有刺像箭猪一样,而一旦遇到敌人来攻击的时候,能够吸气将身体涨大,使浑身的刺一根一根直竖起来,敌人便对它无可奈何了。它们能将身体涨大数倍的原因,是因为腮上的出口很小,又有活塞似的东西能阻挡出气,所以能够吸气进去将胸部涨大。

著名的河豚就是小型的箭猪鱼,本地人称它们为鸡泡鱼。这种鱼本是咸水鱼,但是喜欢游到咸淡水交界的小河口来,因此,在新界大埔一带的港湾浅水里很容易见得到。它们也浑身有刺,不过不似箭猪鱼那么长,但也有吸气涨大胸膛吓人的手段,这正是它们被称为鸡泡鱼的原因。你捉到一条鸡泡鱼,将它们放在地上,它的白色胸膛就会吸气涨大起来,涨成了一个小气球似的,恰如本地俗语所说的“当堂为之吹涨”。你这时若将它抛到水里,它也像皮球似的挺着肚子浮在水面不能转身,要等气消了才会游动着。

在中国传说中,泡鱼不仅能化箭猪,更能化为虎,因此又名虎鱼或鱼虎。陈藏器的《本草纲目集解》说:

泡鱼生南海,头如虎,背皮如猬有刺,着人如蛇咬,亦有变为虎者。李时珍曰:按《倦游杂录》云,海中泡鱼大如斗,身有刺如猬,能化为豪猪,此即鱼虎也。

说这样的鱼能化为虎为箭猪,虽不是事实,但因了它浑身有刺,而且有涨大了胸膛吓人的本领,倒是很有趣的联想

 可炒可拆的香港蟹

形模虽入妇人笑,风味可解壮士颜;

寒蒲束缚十六辈,己觉酒兴生江山。

这是黄山谷《谢何十三送蟹》绝句两首之一。我不知“形模虽人妇人笑”的出典何在,但望文生义,觉得颇与本地人“炒虾拆蟹”一语的用意非常巧合。至于“寒蒲束缚十六辈”,那干脆就是“扮蟹”了。“扮蟹”最为本地人所忌,尤其是捞家。因为“扮蟹”者,用绳子缚起来捉将官里去之谓也。

香港市上常见的蟹,有膏蟹和花蟹两种。还有一种乃是被人瞧不起的“水蟹”,这几种蟹都与古人所说的把酒持螯的对象不同,因为后者乃是指江浙的毛蟹,也就是香港的上海店在广告上所说的洋澄湖大闸蟹,即日火车运到,只只足半斤重,结果要卖几十元一斤。它们都是淡水蟹。淡水蟹和咸水蟹最容易见到的区别,乃是它们那一对后脚,淡水种是尖的,咸水的则进化成了扁平形,以便在海水中能迅速的游动。咸水花蟹,其实在上海也可以见得到,那是从宁波镇海来的,他们腌了当作咸货来卖。

香港新界元朗的膏蟹和肉蟹很有名,但不识货的人最好不要买,因为一不小心贪便宜就买到了“水蟹”。香港出产的膏蟹并不多,市上所卖的顶角膏蟹,都是从东莞和澳门运来的。因此有人跑到香港仔的海鲜船上去蒸膏蟹,以为够新鲜,其实做了“大老衬”。因为香港仔船上的膏蟹,根本都是伙计搭车从上环街市买来的。

除了这几种可吃的蟹以外,香港还出产许多种其他的蟹,它们都栖息在海滨的岩石缝里以及深水底。生在深水底的蟹类,形体都比较大。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身体的一部分变得特别发达,因此看起来往往古怪可怕。蜘蛛蟹和鬼脸蟹都是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雷公蟹,出产在长洲和筲箕湾,往往在夏季雷雨时出现,过了五月便少见,因此名为雷公蟹。

栖息在海滨礁石缝里的蟹类,形体大都很小,而且往往一只螯大一只螯小,便利藏在沙穴里伸那只大螯出来猎取食物,或者身体特别扁平,以便可以在礁石缝里往来自如。还有那种自己没有壳、占据了空螺壳为家的寄生蟹,在沙滩上横行疾驰,忘记了自己寄人篱下,简直一蟹不如一蟹了

 南方的李

从前外江人初来香港,抱怨在香港吃不到好的桃子,如上海龙华的水蜜桃,松江的黄桃,以及南京的蟠桃。现在当然不会再有这种情形了。因为过去香港市上每年所能见到的只是一种尖嘴的小桃,本地人称为鹰嘴桃,其实不过是俗说的毛桃,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如说到李子,岭南的李,就决不输过江南以及北方出产的,且不说著名的南华李,就是上市较早的青竹李,味道就已经不恶了。

北方人对于李的评价,远不及桃,这就表示北方所出产的李,在品质上远不及南方。北方的大水果店是很少卖李的,仅是在路旁的水果摊上才买得到,一般人也禁止孩子们多吃李。这都是对于李的歧视。其实,且不说沉李浮瓜,本是夏天的韵事,就是古诗上所说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可见桃李的地位原本是相等的。后来李的被歧视,也许是出产愈来愈不好的缘故。但佳种也并不是没有的,如有名的李,出嘉兴,一名醉李。《越绝书》说,吴王曾醉西施于此,所以名为醉李。今日嘉兴出产的李,皮薄多浆,是像水蜜桃一样可以撕开一块皮用口来吮的。

还有《晋书》上所载的王济王戎,都是以家里出产好李著名的人物。王济家里出产的李子,就是皇帝来要,他也不肯多给。后来皇帝恼了,乘他出门的时候,率人到他家里将园中的李子吃光,并将李树也给砍了。王戎也一样的吝啬,他要卖李图利,又不愿别人获得他的好种,于是将李核钻坏了才出售。这都是关于李的有趣逸话。

香港可以吃到的李,除青竹李外,还有胭脂李。有的里面红外面青,有的外面红里面青,还有紫皮黄肉。当然最好的是南华李。这上市比较迟。可惜冒充的居多,很难买到真正的韶关南华李。香港水果店里还有一种美国李子出售,紫红色的,号称蜜李,外表很好看,可是中看不中吃,淡而无味,又贵又不好。

俗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固然是避嫌,但也未免看轻了自己。因此我最喜欢陶弼的两句诗,说得最爽快:

主人肝胆无猜忌,李下游人任整冠

 杜鹃鸟的疑案

杜鹃可说是我国一种有名的鸟,有许多关于它有趣的和动人的传说。仅是它的啼声已经提供了古今诗人无数歌咏的资料。据说猩红色的杜鹃花,就是由于杜鹃鸟苦啼不休、嘴里滴出来的血染红变成的。

许多书上都描写杜鹃在春天所发出的哀怨啼声。望帝、杜字、子规,都是它的别名,向来传说这种鸟是古代一位皇帝的精灵所化,啼声凄恻,差不多成为中国文艺作品中寄托哀怨乡恩闺怨一类情绪的象征。而在实际上,真正听过杜鹃啼声的人已经不多,至于亲眼见过杜鹃和知道它生活习惯的人则更少。

杜鹃虽是一只有名的鸟,但是什么鸟才算是“杜鹃”,不要说一般人,就是许多鸟类学家也不很弄得清楚。

从前岭南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德国人密尔,写过一篇文章,说一种被称为“中国大巴八鸟”的野鸟,乃是中国人所称的杜鹃。这是有一尺多长的乌鸦型的大鸟,黄色的大嘴,头背青黑色,腹下黄绿色,尾下橙红色。他说,这种鸟在广东罗浮山鼎湖山很多,啼声鸣鸣,彻夜不停,下雨的天气啼得更起劲。他说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杜鹃。

向来喜欢研究香港自然的大学堂的香乐思教授,也附和密尔的意见。在他的《香港的鸟类》小册子里,注明说中国大巴八鸟就是杜鹃。说它们在薄扶林和新界的林村谷一带做巢。香港的植物公园大树上也有它的巢,有一年大风,曾捉到被风吹下来的三只小雏。又说它们喜欢在树洞里做巢。

根据这两位教授文章里所附的图片,以及所描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