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销殒的美,大约就是田光之谓吧。
田光老先生的死,实在突兀,殊不合常理。听他的意思,好像是恨太子不能信用他,于是奋然而死。那他简直是脾气太大了。这样大脾气的人,能活到这样老寿,也实在是个奇迹了。应该早被别的什么事呕气死了。
其实,史书上有解释,田光自杀,是为了激荆轲。我来求你办事,然后我都豁出命去不要,死给你看了,这事你还能推搪吗?这是硬让荆轲欠下一笔感情债,没有退路了。田光死前说的话,只是他自杀的借口,而不是他自杀的原因。
这就想到了谭嗣同,谭嗣同求袁世凯帮忙调兵支持改革派,如果老谭也能抹脖子,以死来请袁世凯,也许老袁不会太轻易反复吧。至少在反复的时候会受到情义上的压力,好好掂量一下,不能对不起死人啊。荆轲就是各正面的例子,荆轲后来见到太子丹时,起初并不愿意刺秦,在后来漫长的刺秦准备过程中,又出现过一两次犹豫拖延,但大约都是被田光的死所激迫,终于善始善终,坚持下去了。
田光为了太子丹的“大事”,不惜以身死而促成之,可谓太子丹的知交和真朋友啊!一人一生得此一友,夫复何憾。
田光真正能做到了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可真是把刀插进去,不是一种形容词啊!大约惟其义烈如此,田光才在江湖上浪出诺大实名吧。
另外,田光以身死相激荆轲,以免荆轲打退堂鼓,也看得出来,在田光的估计中,荆轲对刺秦一事可能会没有太强的自觉主动性,他的革命觉悟不高(假如刺秦是革命的话),所以田光要这么激迫他。把一种公义,变成出于私情。
随后,荆轲去见了太子丹。太子丹向他提出了行刺的请求。荆轲方才明白,田光所说的大事,是要去行刺秦王政啊。他“久之”没有说话。
这就奇怪了,如果是一个久有抗秦之心的“革命志士”的话——如一些书上给荆轲所下的定义,他此时应该立刻攘臂而起,叫嚣着去献身“革命”才对。
但是,荆轲却好半天没有说话。等他终于开口了,却是拒绝。他拒绝太子丹说:“我这人驽下,像劣质毛驴一样差,不足任用。”
明确表达了拒绝的态度。(荆轲居然不愿意刺秦!)
于是,太子丹急了,给他“顿首”(以头频频碰地)、“固请毋让”(死活不许他推辞)。
看见太子丹这么急赤白脸,以太子的尊贵身份而给自己频频磕头相求,荆轲觉得,这大约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知遇之恩”吧。我在农贸市场哭,等得不就是被人“知遇”吗。不过,知遇是知遇,去做将相是一种知遇;去玩命,这也是一种知遇啊?
但是荆轲转而想到了田光——其实他一直在想着田光——田先生血迹未干,私人的嘱托尚在耳边,荆轲很难办。
经过一番史料失录的思想斗争,荆轲终于“许诺”了。但是,后来仍然“久之,未有行意”(很久都没有出发的意思)。革命的主动自觉性很差。
于是,这期间太子为了顺适荆轲的心意,做了一系列拉拢套磁的好事,包括:
a. 尊荆轲为头等宾客;
b. “舍上舍”,住VIP高级标准间;
c. 太子“日造门下”(每天拜访,以示敬意);
d. “供太牢具”(吃祭祀祖宗的最高等食品并使用高等饮食礼器——鼎什么的);
e. “异物间进”(不时送来奇珍异宝);
f.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太子丹从“红楼”里调来美女和豪华车,任其享用)。
上述都是《史记》的描写,当不为虚。如果按照汉朝人的武侠小说《燕丹子》的说法,则荆轲还有“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的更严重恶劣的描写,那就更阔气了,更比大款砸XO厉害的多。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顺适其意”,让荆轲满意。这就是荆轲被工具化的全过程。看得出来,荆轲没有太强烈的自觉刺秦意识,中间是有一个漫长的被收买的过程。倘若是自觉的“革命”志士,当不需这些劳什子。
荆轲又要车,又要美女,又要奇珍异物,不是大侠所为,而近乎商人。当初,伍子胥促使专诸行刺,严仲子驱使聂政,似乎都没有花出这么大血本。
荆轲虽然不是被物质“收买”的,但至少是被情义“收买”的——田光的江湖情义,和太子丹的主客情义。
荆轲的行动,终于属于士为知己者死,属于为燕王室效命,以谋求燕王族在燕国的权位不倒。
而且,“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恣荆轲所欲”这里边带着一种互动,似乎荆轲那一方面,也是有“欲”的。
我们先放松历史这匹野马奔跑的缰绳,暂把刺秦的事情停顿一下,而望着窗外秋风飒然,黄叶满庭的时节,追述一下荆轲的身世。
我们知道,荆轲是卫国人。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三监”之一,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邻居赵魏夺去了(包括原来的邯郸都是卫国的),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可是魏国人还是没有放过它,把它的卫怀君囚杀了。卫国也就亡国了。之所以杀卫怀君的原因,是因为卫国人亲秦,和秦国眉来眼去,想跟秦国连横。所以,卫国人对魏国的仇视应当由来已久,而对秦国人则一度想连横。
不久,吕不韦从倡导分封制的原则出发,给卫国复了国,把河南沁阳拨给卫君角掌握。这大约就是《吕氏春秋》中倡导的存亡续绝吧。一直到了秦二世,卫君才被废为庶人,卫国方才亡国。在荆轲那个时代,一般卫国人,会觉得是秦人在庇护着他们,没有秦人牵制,魏国就要灭他们。如果自己去刺秦,只能便宜了魏国人。所以,作为卫国人,荆轲对于秦人,应当没有切齿仇恨,卫国最痛恨的敌人,是百多年一直奴役他们的魏国人。荆轲作为卫国人,刺秦的原始动机应该不强。
那么,荆轲——这个卫国人,又与燕国人有何干?他在燕国完全是个外来打工三无人员,当不至于自发地为拯救燕国而玩命。看事情的脉络可知,他带着一柄匕首进入强秦的行为,多半是被田光所激,又被燕太子丹的车骑、美女所感化。
田光和太子丹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搞定了荆轲,使之承诺刺秦——田光为此还专门自杀,以“激”荆轲,使得他没有退路;太子丹则“顿首固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于是,有一段时间,荆轲身边衣香鬓影,车骑罗列,盛况空前。当然,荆轲不是贪图物质利益的小人,也不是图希美色和宝马(人都要死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但他图希的是荣誉。
太子丹的殷勤,就是一种“殊荣”。荆轲被振动的,就是这种“殊荣”。
据《史记》的注者说,荆轲的祖上是齐国人,是齐国的大贵族庆封。庆封当年因为斗不过新兴家族(齐国田氏等),逃亡吴国,后来被楚灵王所杀。庆封的子孙流落卫国,就有了庆轲,“庆”、“荆”音似,于是就有了荆轲。
荆轲作为没落的旧日贵族后代,心情是愁闷的,向往上流社会圈是必然的,这就是他在农贸市场喝酒大哭的原因吧。能够挤进贵族圈子,并且被太子诚惶诚恐地侍奉,荆轲大约就感觉像是吸食了鸦片,依稀仿佛回到了祖上贵族的荣耀,乃至得到一种马斯洛曲线上的所谓“被社会、他人尊重感”了吧。
于是,荆轲刺秦的使命,最终在心里,接受和扎根下来了。
总之,我们几乎可以相信,倘不是遇上田光以死相激托在先,以及后面太子丹像狗皮膏药一样猛缠着他,荆轲这个在燕国游浪的卫国人(而卫国又是一贯与秦国无甚仇史乃至有受恩泽的),当大约永远也不会想到去舍命刺秦吧。
所以,我们说,荆轲更多是报燕王族的一小撮势力的知遇之恩以及田光的江湖情义罢了。
燕太子丹跟荆轲,就刺杀的细节,进行了认真的荒谬讨论。
太子丹说:“足下伪装成使者,劫持秦王政后,逼着他在朝堂上签订条约,返还秦国人侵夺六国诸侯的所有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这是刺杀的上上目标。”
我们说,太子丹真是痴人说梦。凭一个人拎着一柄小匕首进入不测之强秦,就想带着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来,这个想法实在太折磨我们的想像力了。
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属于特殊历史情况:当时曹沫在会盟上用剑逼着齐桓公,要求齐国退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齐桓公迫于性命之忧,无奈答应了。会盟结束以后,齐桓公回国,当即就想赖掉汶阳之田不还。可见承诺是可以耍赖的。但是管仲持反对意见,认为齐国国力尚弱,想称霸的话,必须先得诸侯人心,所以主张还汶阳之田,信守盟会上的承诺,以向诸侯展示自己的诚信和德行,积累自己称霸的声望值。所以这才还了汶阳之田。
世易时移,现今的秦国大不同了。秦国对六国是压倒性优势,不在乎国际舆论(即便在乎,也不会压过对土地的在乎),也无所求于六国的支持。他们必不还地。
当然,你可以说,荆轲劫持秦王政以后,可以把秦王政的耳朵一直揪着,一直把他揪到燕国去,扣留下来。然后命令秦国还地,不还地就不放秦王政。这个想法也够荒谬之极,一是当时没有直升飞机,恐怖分子和人质没法坐飞机离开秦国,去燕国。
二是,即便劫持秦王政入燕,列国也是得不到土地的。当年楚怀王被劫持到了咸阳,宁可死在那里,也不肯割让黔中之地。秦国人即便牺牲了秦王政,也不会割掉祖宗六代辛苦扩张积累下来的土地的。
三是,即便秦国还了地,以目前六国兵力枯竭的局面,也是守不住那些土地的。转瞬之间又会被秦人夺了去。
看来,劫持秦王政从技术上到效果上,都不现实。于是燕太子丹也没太指望这个,而是提出了低级目标:当场刺死秦王政。
燕太子丹花一百斤黄金,买了一把徐夫人的匕首(徐夫人是当时的知名品牌,类似王麻子),匕首上面淬了毒药,以活人试验,无不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