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王迁被这个看似荒谬的割地建议惊呆了:“还有别的办法吗?愿卿更计之。”(给我换个办法吧)
司马空忧郁地望了一眼赵国平静的天空,说:“没有别的办法了。”在他看来,当着旁边强秦的削割,五国又坐视不救,赵王族是没有任何活路了的。
虽然没有接受司马空的惊世骇俗的建议,赵王迁还是部分认同他的观点:光靠赵国自己确实不行了,有必要寻求外国援助,特别是找齐国。齐国是这些年来唯一未受过战争损害且有实力的国家。
但是,秦国也察觉到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拿着黄金到齐国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联合。齐王建和他的大臣们都是黄金崇拜者,觉得赵国的生死无关自己痛痒。赵国虽然也来跑来游说,但是确实如司马空所预料的,并不奏效——也许只有赵国骤然失去半壁江山,齐人才会悚然来助。或者把半壁江山割给齐国也可以,也可能能换得齐人来救。但是,谁又能作出如此险恶的抉择呢?
看看没有邻居来帮忙,而自己的门板又快烧得差不多了,赵王迁只好孤孤单单地与强大的秦人对抗,把该捱的岁月捱完。统计而看,在整个赵国覆灭的十几年战史中,曾无国外一兵一卒来救,赵国的外交做的实在是太失败了。这都是当年廉颇、蔺相如过多地向齐燕用兵所致,当然还有其他外交失误吧。
公元前230年,“宜安大战”后第三年,赵国北部代郡大地震,屋塌人亡,同时邯郸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土地寸毛不生。赵王迁叫道:真是天亡我也啊!——但这还不是秦人最佳的攻赵机会,一定要等秋天颗粒无收,然后再饿上一冬,到了次年(公元前229年)赵人饿得肚子半透明的时候,秦军才挥动数十万之众,分三路对赵国发出空前规模的总攻击。
秦国宿将王翦担任西路军统帅,兵出太行山,直扑邯郸;杨端和从中原占领区北上,跃过漳河流域和邺城一带,策应进攻邯郸以南;李信带领北路军,从太原、云中(大同)等山西北部地区出发,横攻赵国北部的代郡。三路军直接夹击邯郸与代郡。
李牧不敢怠慢,与自己的副将司马尚,硬着头皮,继续对秦军作战。但是秦军很快就解除了这两位赵将的苦恼——不惜花出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蔑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最信郭开的话,遂使人斩李牧,废司马尚。李牧竟然死在自己人手里。千古名将,害死于昏君。
三个月之后,王翦率数十万之众急攻赵国,大破赵军,杀赵葱,攻破邯郸,虏赵王迁,秦王政亲自率军入邯郸接收。从公元前五世纪末,赵简子、赵无恤建国起,经历了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着悲凉直烈的慷慨赵卒与猛士,累积二百五十余年的赫赫赵国,至此终于灭亡了。
潇水曰:赵国的灭亡,在于王族宗室的力量强大,而布衣人才没有进身之地。所谓“贵威父兄,皆可以受封侯”,而支撑赵国半壁江山的良将李牧,却只有死路一条。
李牧和王族宗室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最初,赵王迁的妈妈,是个酒吧女,这倒没有什么可耻的,梁红玉以前也坐过台。但是这个酒吧女却偏跟潘金莲学习,她从良以后嫁给一个好人家,干了一些史书上未尽详述的丑事:把这一家的“宗”全给弄乱了(不外乎勾搭小叔子武松又招惹隔壁的西门庆之类的吧),终于还把丈夫给克死了。当了寡妇以后,她的美色被幽愁熏染得更加可人怜爱,终于把赵悼襄王都迷住了,非要娶她,和她一起看日出日落。
李牧进谏说“不行。这个酒吧女是出了名的不正派,曾经把一家的‘宗’都给弄乱了。大王您不害怕吗?”
赵悼襄王回答说:“可我还是想跟她一起看日升日落。”终于娶来当了姨太太。
这位姨太太胸怀大志,不甘居人下,掀起了一股捣太子浪潮——派人冲撞太子,引太子犯罪,终于太子被一怒之下的赵悼襄王废掉了,并罢黜了原有的王后。这位酒吧女出身的姨太太就容升为王后,儿子赵王迁成了太子。赵王迁继位以后,她就成了王母,我们叫她酒吧王母。
这位酒吧王母从此荒淫无度,贪财爱色,拼命接受秦国的贿赂,并且跟李牧结下了梁子。当秦国人提出杀李牧的要求时,他就让儿子赵王迁把李牧杀了。
后来,赵国亡国以后,赵大夫们怨恨这位酒吧王母,就一起鼓噪,杀了酒吧王母,灭了王母的全家。
而关于李牧的死法,还有其它一些版本,其中“韩仓”版的如下:
赵王迁宠信一个很八卦的人,叫做韩仓。韩仓用谗言诬陷李牧,并且得到赵王迁诛杀李牧的“圣旨”。然后他跑到朝廷的传达室宣布:“李牧,你知罪吗?有一次你战胜回朝,大王赐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时候手里却握着一把匕首!”
李牧一下子懵了:“我冤枉啊!我右胳膊有病伸不直,身子虽然高大,胳膊着实却短。跪坐的时候胳膊够不着地面,唯恐应对大王显得不够恭敬。所以让工人做了一块木头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让他来看。哪里是匕首啊?!”于是伸出袖子中的木手。
“你不用解释了。大王已经以‘持匕首罪’论定你死,不赦。”
李牧心中的万丈豪情,一下子全漏在了沙里,他拔出宝剑,遥望着朝堂上的圣君拜了两拜,刚要自裁,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说:“做人臣的不能在宫中自杀。”(大约是怕君王看了不忍,或者打扫起来麻烦吧)。(注:其实,在王宫中自杀,给外人留下感觉是大王逼迫他的,这样对大王形象不利。他出去或者回家自杀去,就跟大王没关了,是他自个儿想不开的。)
于是李牧疾趋而出,出了宫门,右手举起宝剑准备自刎。但是他右胳膊短啊,右胳膊弯曲着,仍然够不着脖子(唉,李牧长得很像袋鼠啊)。他便把宝剑的尖衔在口里,对着柱子猛冲上去,噗哧一声自刺而死。忠臣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
后来,赵国灭亡后,赵王迁侥幸没有死,他被秦人流放到陕西以南的汉中,每天像李煜李后主一样思念故乡,作山水之讴(“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闻者无不流涕。
不知他心中对于惨死的李牧,能否有所悔悟。
柏杨先生曾经翻译《资治通鉴》,虽然多数肤浅无足可观,但唯有一句妙语,他说:“赵王迁,这位败家的昏君,真可谓是婊子养的。”
从我居住的北京城南,经常可以看见开往南向的破破烂烂的长途客车,后玻璃上高写着“北京——濮阳”、“北京——郑州”。这些开往中原的大客车,总是在不由自主地把我带向历史地深处。
现在补说一下赵国灭亡前的事吧。
公元前233年,赵国灭亡前的第五年,有一个当时的高级人物——韩国王族的一名公子,坐着古代马车,从中原的新郑到秦国的咸阳去。他衣着鲜亮,神采飞扬,穿着当时贵人流行的深衣。
如果我们走近去看,就会发现很多好东西——由于深衣没有口袋,所以他的各种好东西都展览在深衣外面。他深衣外面的腰带上,挂着各种各样的精致的小零碎:有擦器具用的抹布(叫做“纷”),擦手和脸的手巾(叫做“兑”),削东西的小刀子,磨小刀的小石头(叫做“砺”),用以在太阳中取火的“燧”(一种类似聚光镜的金属器物),锥形的解开钮结的小锥子(当时没有扣子,都是疙瘩纽),钻火器(晴天取火用金燧,阴天取火用木燧,需要钻),还有香囊,缝衣服的针线包,装着毛笔的小笔筒,还有玉佩,等等。总之一句话,当时的贵人出门,就相当于背着自己的家。
再往上看,这人年纪约在四十出头,唇上两撇小黑胡,眼睛放着冷静得穿人的光,心中则充满了撒手人寰的要死的冲动。他,就是韩国贵族——大名如雷轰顶的学者韩非子!
韩非子的使命,此时却并不轻松,细想起来几乎让人无法完成。韩国处于中原西部,离秦国最近,经过秦昭王等人的前后侵削,地盘日渐缩小,现在只有十几个城,全境不过一个郡大,三面被秦人包围。目前,秦国国内灭韩呼声很高。韩国的国君韩王安,感觉死期将至。死神沿着楼梯,沉重的脚步盘旋而上,就要叩打韩国的大门。韩王安本能地想逃跑,但是已经没门儿了,秦军即将出动,于是他派韩非子做说客,到秦国游说。
四郊多垒,士大夫耻之,韩非子早就有报国之志,可惜他嘴巴有点结巴,性格又“孤愤”,诸种原因吧,一直不得韩国领导人的任用。如今韩王安派他入秦,韩非子大有临难受命之慷慨。他不愧为一大文笔家,他到了咸阳,给秦王政献上书信。信中希望秦国继续保留韩国的附庸地位,不要灭韩。韩非子这封信援譬设喻,因势利导,写得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得秦王政如醉如痴,如梦如醒。如果不是李斯驳斥,差点就给韩非混过去了。
韩非子是这样写的:“韩国近三十年来,一直充当秦国的小弟,出门就当雨伞,入门就当枕席。秦国出动锐师攻打诸侯,韩国就随着发兵赞助。韩国悬怨于天下(与天下结怨),战果却全归于强秦,但我们还是无怨无悔。可是贵国近日却有灭韩之议,臣窃闻之之后,感觉万万不可啊。” 为了说明存韩的意义,韩非必须为秦国树立起赵国这个敌人,于是他接着写道,“赵国目前聚集士卒,联络诸侯(指的是李牧初胜以来,赵人仍然感觉力孤,所以赵王迁听司马空意见,到处结好诸侯,特别是拉拢齐国),有合纵西向之意。大王宽释赵国这个敌对恶分子,却殴打韩国这个小弟自家人,窃为大王不取也。”
接下来,韩非子进行恐吓:“而且大王今攻韩,未必一年能下,诸侯特别是齐国看见秦军顿挫,势必信心倍增,也就敢于接受赵国的拉拢,帮助赵国与您为敌了。赵国本来与秦国力量敌衡(相当的意思),又有齐国鼎助,两个万乘之国并在一起,加上韩国又已经被迫与您交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