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惨)。韩魏对秦人的怨恨,不下于越人之与吴人。您却信任韩魏,借韩魏之道,联韩魏之兵来犯楚国。臣恐怕一旦兵出之日,韩魏临阵倒戈或者断秦人之后路,行勾践报吴之旧事,秦军还能全身而返吗?大王难道一点都没顾虑吗。”
读到这里,秦昭王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中止了“借道并结合韩魏深度攻楚”的作战计划。黄歇这一封信,居然折服了秦昭王,息止了秦国大军。
事实上,楚国的东壁江山确实远离秦国,长驱去打,确实是无厘头。实际上,秦国最后是在灭亡了近处的中原韩魏两国以后,才兴兵灭楚的。这是后话不提。
不管怎么样,黄歇一封信为楚人争得了几十年苟延残喘的时间。黄歇作为一个纨绔膏粱子弟,却能把勾践、夫差历史兴衰教训,道家的理论,纵横家的眼光(远交近攻,还是近交远攻),总结得完整深刻,并能致至实用,一席话而退秦国数十万之兵,真可谓“折冲于樽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黄歇之有胆有识,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小青年向他学习的。(就怕这信不是他写的,是他门客代写的。)
所谓“折冲”,冲就是“冲车”,攻城器械,冲撞城门用的。在谈笑之间,折断敌人的攻城冲车,岂不伟哉。不过,黄歇的智商很不稳定,后来他官越做越大,越吃越胖,被封为“春申君”以后,智商都变成脂肪了,浑浑噩噩起来,再没聪明了。
反观设想一下,如果请儒家学者来给秦昭王写信,说服老秦休战止兵,儒家会怎么说呢?我们记得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这两个儒家推崇的大圣人,扣马头而谏阻,说的不过是“子不可以伐父”,儿子不可以打爹,以臣弑君不仁,不可“以暴易暴”,仁义万岁万岁万万岁,和平和平再和平等等腐儒之见。说完一点儿用没有,差点被周武王举起大斧子给咔嚓了。儒家只论道义,终不能以利害相说。
齐国残废,西方的秦国一极为大,苏秦说的“齐秦不合,天下无忧”的东西两极悬衡的安全态势,已经随着齐国的破败而不存在了。那么,天下就该有“忧”了。
事实确实如此,秦昭王看看齐国不能制约他了,天下没有自己的敌手了,于是在殴打了老楚,夺得楚国西半壁江山之后,又开始把矛头掉向正东,大力削弱中原地区。
公元前273年,“秦、韩”对“魏、赵”的华阳大战爆发了。
这场血战的背景是这样的。最先,魏国看到秦人一极独大,于是就像现在的欧洲要建立欧盟来对抗一极独大的美国一样,魏国人也积极与北边的赵国谋求战略联盟,想建立一个先秦版的“欧盟”,以求抗秦自保。为了拉赵国入盟,魏国人说要献上邺城(西门豹治理过的)作为见面礼。
赵国大喜,宣布与秦人自渑池会之后的媾和关系破裂,背秦而结魏。随后,魏人自食其言,不肯兑现邺城给赵国。赵国则顾虑魏会利用秦、赵关系恶化之机,与秦联合,转而对赵。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赵国反倒割出五城给予魏国。
哈,你说这事闹的,赵国君臣真是饭桶。赵惠文王当时向相国平原君赵胜征求意见,平原君赵胜一向贪利,觉得白得一个邺城了不起,所以轻易断绝了与秦的联盟关系。赵人无了靠山,魏人也就无恐了,偏不给它邺城。赵反倒惧怕魏与秦联合,于是效地于魏。这就是事情全过程。窝囊啊!
(注:这个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的亲弟弟,赵武灵王的小儿子,贵族,三次担任赵相国,只是血统好而已,实则贪利鄙陋,而且他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排名仅次于孟尝君。这四君子都是国君的亲戚来的,长期在各国专权,糊涂时候居多,精明属于偶然。)
不管怎么样,赵国效五城于魏以后,赵也不能返回去再找秦联合了,魏欲建立先秦版的“欧盟”的想法得逞,于是赵不得不加入魏发起的“欧盟”,魏、赵实现联合,共同对秦。
秦人害怕被孤立,转而与东边紧挨着它的韩国交善,拉韩国当自己的小弟。(韩国在中原最西,魏在中原偏东)。
“魏、赵”为了建立整个中原地区的“欧盟”,也想把韩国也拉进来,这样的“欧盟”才像个样子。于是,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大兵压进韩国境内,殴打华阳地区的韩军(今河南郑州市南),想用武力把韩国拉拢过来。韩国哪里能支,被打得头破血流,急向秦求救。韩国使者冠盖相望(就是排着队上路去说秦国),但秦不救。韩国急了,吓唬秦国相国魏冉说:“再不救,我们就投降魏赵了,三国联手,一起打你秦国。”
魏冉这才变色,亲自挂帅,与其麾下的大良造“武安君”白起(白起早年是魏冉推荐提拔的),和客卿胡伤,直趋华阳解救危局。
用兵之道,切忌犹豫,两军较量,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不允许半点犹豫不决。秦军远程奔袭,一路疾进,八日之内消灭四百五十公里路程赶至战场(正常行军是一日二十公里,而四十公里就算极至了,秦军则日行六十公里)。秦国生力军抵达华阳,不作休息,一举斩杀魏军十三万人(近代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攻天津,歼敌也才是十三万人)。魏军被杀十三万,伤亡严重,魏帅芒卯收容残部向东边的大梁方向退却,其它三名魏将则被俘。
赵军独木难支,处境危急。赵将贾偃乃向黄河退走,打算渡河返国(黄河以北的山西)。秦军追上,两军再战。赵军一面抵抗,同时渡河,被击死达两万,所谓“沉其卒两万于河中”——都是挤着坐船没挤上去的。
整个华阳战役,秦军决心之坚定、速度之快捷,真可谓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前后共歼灭魏、赵军15万之众。白起担任了此战役的主要指挥。至此,白起三次耀名于诸侯:伊阙大战(斩杀韩魏二十四万),攻鄢灭郢(斩首数目未详,鄢城军民死伤数十万),华阳之役(斩首魏赵十五万),这个数目累计已经赶上两千多年后“淮海战役”歼敌44万了。然而在先秦时代,整个中国人口,才不过三四千万。白起可谓能也,创造了并且创造着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顺便说一句,“白疯子”三个字没有贬义,“白”,是因为他姓白,“疯”,因为他打仗很疯,很猛,“子”,子是一种尊称,比如孙武子。所以,白疯子,没有贬义的哈。请各位白起的fans不要恼怒。
附注:就在此次华阳大战的同一年(公元前273年),印度地区也有一个杀人狂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孔雀王朝的知名君主阿育王。在他继位以后的对外扩张战争中,杀人无数。不过,这位杀人家忽然又“立地成佛”了。他终生造了8。4万座佛塔和很多人道主义设施,成了一代有名的慈悲君主。很搞笑的是,他最后再去对外扩张的时候,也不派军队了,改派和尚去宣扬我祖慈悲。
正文 第五章 布衣卿相(273B。C。—264B。C。)
年幼的国君往往遭到贵族集团欺负。十五世纪,英国的亨利五世,是位幼主,贵族和议会(是贵族组成的)紧紧地控制着他。即使到了这个幼主长大以后,贵族们也不肯轻易退出政治舞台,而是继续发号施令,以维护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后来爆发了著名的玫瑰战争,王族和贵族之间大战了三十年才略见分晓。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国也是这样的。后来的秦昭王虽然呼风唤雨,但他当年继位的时候(公元前306年)却是个小孩。他的妈妈宣太后以辅政的名义夺去了他的权力。宣太后趁机大封宗室贵族,形成了以其弟弟魏冉,以及泾阳君、高陵君、华阳君为代表的贵族掌政局面,号称“四贵”,专了秦国的命。四贵们“擅行不顾”(作决策不用请示秦昭王),“出使不报”(出使什么国家,执行什么外交政策,不用对秦昭王讲),“进退不请”(来串门不跟传达室的说),全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跟亨利五世时代的贵族大爷们一样。
所谓贵族,这是个西方的词,对应到东方来讲,没有严格的定义,大致相当于国君的亲戚家族们——比如齐国的孟尝君、秦国的“四贵”、鲁国的“三桓”,还有一些非国君亲戚但是长期知名的世袭大家族——叫做世家,比如齐国的国氏、鲍氏,也可视为贵族。
和贵族相对应的,就是布衣,就是像你我这样的人,DNA普普通通。布衣也就是平民。如今的社会是平民政治社会,当官的都是平民出身。
但是在分封制下的整个先秦时代,贵族政治流行了两千年。所谓贵族政治,就是贵族世代掌权的政治,简单地来解释,就是一些国君所分封出的贵族家族和国君家族一起,世代联合执掌国命。平民没机会做官,做也做不大。
贵族政治有什么好处呢?
1、 贵族政治是“多家贵族联合体”政治,减少了君主一元独裁。事实也确实如此,春秋战国的君主,都不是那么凶巴巴地。
2、 贵族们有自己的封地,腰杆硬的人精神也健康,人一旦有了经济独立就可以afford人格独立,所以贵族们讲求个性独立、尊严、自由,荣誉尊严意识强烈,这种风气传染到民间,造就了春秋时代人们那种激烈张扬、质朴自由健康、可杀而不可辱的风格魅力,成为青铜时代的一大闪烁亮点。
3、 贵族政治相对于后来的皇权专制时代,集权和专制力度弱,社会更多自由空间,容纳了不同思想,带来了文化、思想、科技多领域的文明创造力的大爆发。所谓百家争鸣和中国的文明活力,都在这个时候。
这都是好处。
坏处也不少:
第一, 贵族政治,政府里全是大家族血统,布衣们根本挤不进去(譬如春秋时代,出征打仗的将佐序列,全是由世家大族的子弟构成)。由于仅在贵族圈子内去选拔人材,愚笨者也位列卿相,多半误国,比如孟尝君,这种情况如此普遍,以至于曹刿讥之为“肉食者鄙”。
第二, 贵族自己有世代相传的封邑,分裂了国家的财力和军力。
第三, 贵族掌权,导致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