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的伟大。
苏秦同志死了。他从一个“穷巷掘门、桑户卷枢”的社会下层人物,赖刺股苦学而成名,凭着带剑封侯的豪情,挟世上少有的辩才,穿梭驰骋于三晋和燕齐之间,矢志为燕国利益奔走,最终扭塌了中国的一极(齐国),扭动了中国历史。说英豪起于贫寒,布衣多奇俊之士,不虚言也。
苏秦扭塌齐国的纵横外交,中间过程极为委婉曲折,期间遇上的国际形势风波诡谲、错综复杂,一言难尽,种种都更衬出了苏秦的高超深邃。
苏秦的纵横外交,给我们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他的往来信件。他运动诸侯王公,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全靠这些信了。苏秦的信,按照当时的习俗,是写在木板上的,叫做“牍”。这个牍是一尺或两尺见方的木板(所以尺牍就是书信的意思)。在这个木板上除了可以写信,还可以画军事地图。所以地图也叫版图,画在板上嘛!(细长的竹简就不行了,上边没法画地图——除非只画一条不拐弯的河)。
苏秦那些秘密信件——写在木板上的,都是绝密资料,在苏秦死后,被他的追随者辗转传录,后来汇编成简策,供纵横家们学习。苏秦也就开启了一门特殊的学科——纵横学。他本人著有《苏子》31篇,约占纵横家著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可惜散失不传。但是直到汉朝,还有苏秦的部分书信抄本传世,也就是马王堆里边的帛书,抄写在丝帛上的了。
在丝帛上写字,比简策好。简策用手拿着沉,搬家时候也沉重。简策一旦脱散了丝绳,就乱了,哪句在哪句前边就不知道了。帛书不会。苏秦的战国时代,也有帛书,现在早腐烂,只有一件出土:半米见方,上有九百多个毛笔写的墨字,非常难得,但是你看不到它,因为已经被盗卖到美国去了。
苏秦纵横外交、强燕弱齐的结果是打破了秦齐两极左右天下的格局,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全国扫除了一大障碍。苏秦也算是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一点儿的贡献。
苏秦的纵横外交,与张仪的欺诈外交,性质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张仪说楚怀王,靠的是撒谎蒙骗,耍流氓伎俩,纵然得逞,终非光明正大,不足为训。苏秦运用的则是公开的外交手腕,虽从事间谍活动,但未尝以诈谋胜,而是以理取信,保持了纵横家本色。他全是靠精湛有力的分析,以理服人,促使对方顺我意志,为我所用。正如他后来对燕昭王所说的“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苏秦在一番列国穿梭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卓然智慧,实在令我们击掌而敬仰之。而对于张仪的蒙骗之术,则只有讨厌了。(没有技术含量!)
以理取胜和以诈欺人,不只是外交手腕高低的表现,实质上是人品的反映。就这一点来说,苏秦远在张仪之上。
并且,苏秦接受了燕昭王交给他的间谍使命,一诺千金、终身不变,直至被车裂处死于齐,以自己的身死换取燕昭王伐齐战略的最终成功,他对于燕国忠贞不二,这样的慷慨事迹,至今还激励着我们。为我们一笔洗刷了战国说客毫无原则,只会为自己谋利,“掉摇口舌、翻云覆雨、招摇撞骗”等等偏见和印象。 
但是,苏秦死后却没有被燕昭王追认为烈士。当燕昭王跑到济水上慰问攻破临淄的得胜大军时,他犒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却没有提苏秦半字,似乎已经把这个苦胆间谍完全遗忘了。燕昭王到底还是相信了谗言的泼污而猜忌了苏秦。
当初苏秦脱离邯郸的扣押,回到燕国的时候,燕昭王很担忧齐湣王送蒙邑送给赵国李兑,就让苏秦去阻断这件事。但是苏秦觉得此时再去齐国势必非常危险,自己在邯郸已经身份比较暴露了,去齐国凶多吉少。但是燕昭王非让苏秦去不可,再次对苏秦进行了“强之齐”。(估计是拿苏秦的家属当要挟)。所以我有理由推测,燕国大军进攻齐国之前,燕昭王没有积极为苏秦筹划脱离齐国的善后工作。如果燕昭王积极预先采取行动,苏秦的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乐毅,不过是坐享其成。是苏秦一手促成了五国伐秦,乐毅只是当了个将头,沾了苏秦的余光,浪得了虚名罢了。但是乐毅最终也还是被燕王族的人打跑了。看来,谗言排挤布衣人材的气氛,在燕国不是一日两日了。这说明,燕国的贵族政治也是够深重昏暗的。他们的将来被秦人灭掉,只是朝夕的时间问题。
另外,鄙人写的苏秦之事,您也许早就想问了,为什么和《史记》的不一样。是的,《史记》写的不对。如果按《史记》的写法,苏秦张仪是同期的,则跟其他大量《战国策》等史料都不符合。
张仪是侍奉秦惠文王,苏秦是在秦昭王时代。按这样的时代界定,《战国策》里记载的各种事情,才能解释通。《战国策》里记录了许多苏秦的游说,都是秦昭王时代的事情。而张仪则是秦惠文王、楚怀王时代的事情。
后来,战国纵横家书一出土,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史记》里写的苏秦张仪,是司马迁把《战国策》里一些苏秦张仪各自独立的篇章,硬对拼到一起的。
其实,在战国史上,列国合纵攻秦,一共有五次,前后时间跨度百年。第一次是公孙衍组织的,楚怀王为纵约长,是张仪时代的事,被秦击破,见我写的《鳄鱼战争》。第二次是孟尝君组织的,齐、魏、韩伐秦三年,得胜但劳而无功,也就是本书“鸡鸣狗盗”一章所写的。第三次是苏秦的五国合纵攻秦,目的在于帮助齐人南下灭宋,即本书“苏秦之死”一章所写的。 最后两次,也在本书的后面章节里,分别是信陵君组织的,庞暖组织的,都攻破函谷关,但效果不大。就是这样。
司马迁让苏秦张仪对打,是犯了关公战秦琼的错误。
苏秦死的时候,公元前284年,在地中海畔西西里岛,刚刚诞生了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他后来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所减轻的重量等于它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他带着这个原理发明从澡堂子里跑了出来。几何学中著名的“阿基米德螺线”,也是他发现的。阿基米德设计出一种“大数体系”,根据这个理论,即使整个宇宙中都填满了细小的砂粒,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计算出砂粒的总数目。他还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223/71和22/7之间。他还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套复杂的滑轮装置,用来把一艘三桅船移下水。最后他在我们这本书的末尾时期被从意大利半岛上扩张至西西里的罗马人所杀。
阿基米德的一生,就是伴随着罗马人开始崛起,取代和继承发扬从前希腊地区璀璨文明的的时代。
与此同时西方还有另外一名大贤,时年则是46岁,跟苏秦年纪差不多,这人叫做欧几里得。他著有《几何原本》共13卷。除了勾三股四弦五以外,《几何原本》的多数内容,都是领先中国的。欧几里得,是雅典人。
都是一时的才俊啊。
最后说说均势与悬衡:
均势理论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比如你是一个班主任,那你应该希望班上的同学都势力一般,没有哪一个势力特别强,强到能跟你叫板的地步。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人,你就会立刻扶植别的同学,把他压下去。
均势理论,对于一个当领导的人,比如大学校长,或者一个班主任,或者一个经理,都要学习,要让你的下属们,保持均势,没有人能独大崛起挑战你!呵呵。
而悬衡,则是学生们用于对付你的。对于学生来讲,有一个班主任压迫他,他们肯定不乐意。于是他们希望有两个班主任,这两个班主任互相明争暗斗(或者一个班主任,一个教务长,互相顶牛),于是学生们在这种悬衡对峙下,获得了喘息,爱怎么贪玩捣蛋,班主任因为被另一个班主任牵制着,没有太大力量制他。甚至为了对抗另一个班主任,这个班主任还会主动来拉拢你。当一个班主任来制某个学生的时候,他们就还可以转而向另一个班主任求救。这个班主任为了压掉那个班主任,就会巴不得乐意助救学生。总之,在两个班主任悬衡的状态下,中间的学生们暂时就不会有要死的危险了。
总之,均势与悬衡,同质而异位,强者(强国)希望弱者之间均势,弱者(弱国)希望强者之间有悬衡。 
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30% 的利润,可以铤而走险。所以商人脑子灵,属于不安分阶层,在法家盛行的秦国,遭到长期压制(法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君权强化)。但是在齐国这里,商人得到人们艳羡,这是从前商人出身的管仲所定下的传统。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到农贸市场卖金子的人(鬻金者)那里,抓住金子就夺了过来。“市长”(农贸市场的“长”)把他抓起来,问他:“人都在这里,你就抓取人家的金子,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看见人,只见到金子罢了。”这是齐国人拜金的写照。
苏秦刚到齐国的时候,也向齐湣王赞扬说:“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赌博踏鞠。临淄大街,车轴互击(堵车),人肩互摩,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一派商业繁荣城市的奢靡自在景象,和西部咸阳秦国人艰苦朴素、节制娱乐的农耕社会,相映成趣。
(顺便说一句,“踏鞠”就是踢球,国际足联的“布拉特”,因此认定:“足球发源于中国”。倘如此,固然可以以手加额、奔走相庆了。不过鲁迅又说:“唐宋时的踢球,久已失传,一般的娱乐是躲在家里彻夜叉麻雀。”那又要气沮了。)
不管怎么样,临淄城作为东方大都会,居民七万户,人口三十万(而1300年英国伦敦才3-4万人)。临淄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市,并且是当时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城市。一般来讲,只有商业发达,才能造就大的城市。临淄之富大,反映了齐国商业的兴盛发达。如果未来是“齐始皇”统一中国,那中国就可能走上一条农商并重的路子,而不是大秦朝的重农抑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