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贺、刘屈牦、李广利、赵破奴等),连太子与皇后都不能俱免。子卿兄啊,你却在这里受尽苦难十余年,又为的是谁啊?”
苏武答道:“皇帝于苏家恩重如山(苏武父亲苏建,兵败死罪,武帝特赦),苏武无半点功德,却与将军侯爵同列,常愿肝脑涂地以报答天恩。今天即便以斧钺汤镬加诸苏武,我也受之如甘。请阁下不必再说。”
李陵默然无声。
这样过了几天,李陵天天与苏武饮酒。到了李陵要离开的那天,李陵说:“子卿兄,请再听我一句话。”
苏武打断李陵:“自从离开中国以后,苏武已把自己将作一个死人了,如果大王(李陵被封为右校王)一定要劝降苏武,我与大王畅饮之后,便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被苏武的忠诚之心所感动,喟然叹道:“古代忠义之士,也没有超过子卿兄。李陵与卫律所犯下的罪行,上通于天!”说罢泪下沾衿,与苏武决别而去。
在苏武面前,李陵为自己的投降感到耻辱。他听说苏武生活艰难,想送一些牛羊给苏武,但自己没有颜面去见苏武,就让自己的匈奴妻子,带着数十头的牛羊到北海,接济苏武。
几年后,李陵又一次来回北海,给苏武带来一个天大的噩耗。
李陵对苏武说:“匈奴兵虏掠了一些云中的百姓,从百姓口中得和,云中自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全部身着白色的衣服,说是皇帝已经驾崩了。”
原本李陵希望武帝的死讯能够让苏武没有效忠的对象而投降匈奴,没想到苏武一听到这个噩耗,马上跪倒在地,向南叩拜号哭,悲痛欲绝,最后竟然口吐鲜血,晕死过去。
李陵大吃一惊,忙差人实施抢救。苏武醒来后,再度号哭吐血。
从那一天起,苏武连续几个月,每天早晚都要向南跪拜,表达哀伤之情。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匈奴壶衍鞮单于开始谋求与中国和亲。中国派遣使者到达匈奴,商谈具体事宜。
中国使者向匈奴提出必须要释放被扣押达十九年之久的苏武,可是匈奴方面使诈,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只把与苏武同时被扣押的副手常惠交还给汉使。
也许是李陵将苏武被囚禁在北海的消息告诉了常惠,常惠与汉使节一起商量解救苏武的方法,最后常惠想出一条妙计。
汉使节再度求见匈奴单于,对单于说:“中国皇帝在上林苑狩猎时,射落了一只飞雁,飞雁足上系有一帛书,称苏武被囚禁在某某湖的湖畔。”
匈奴人特别迷信,对汉使编出来的故事大感震惊,以为真是什么神灵在暗中帮助苏武。壶衍鞮单于被使节质问得哑口无言,想了半天说:“阁下稍等,我再向左右问个明白。”然后假惺惺与左右交谈片刻,满脸愧疚的样子说:“真是不好意思,是我弄错了,苏武真的还在人世哩。”
李陵亲自到北海为苏武饯行,摆下酒筵,与苏武觥筹交错,一醉方休。
好友要返回中国,李陵既喜且悲,喜的是自己挚友终于获得自由,悲的是自己凄惨的心事,从此再无人诉说。
李陵举起酒杯,对苏武兄:“子卿兄,你此番归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古代竹册帛书所纪载的英雄人物,丹青浓墨所绘的伟人,何有过于子卿兄!李陵虽然驽怯,但倘若汉室宽宥陵的罪过,保全老母妻儿,陵愿意忍辱含垢,奋起武士之心,效法齐鲁曹柯之盟中的曹沫,劫持匈奴单于以归汉室,这是李陵往昔的夙愿。可是汉室竟族诛我家室,屠戮之惨状,陵每思之,心中滴血,痛心疾首,我还有回头路可走吗?一切都过去了,只是想让子卿兄知晓我内心无言的悲痛。”
苏武听后也一阵唏嘘,两人再尽一杯酒,从此永别。李陵望着苏武远去的身影,不禁泣下成行。
十九年啊,苏武出使匈奴时,尚是壮年,回到祖国时,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十九年的囚徒生涯,苏武在一场无硝烟的战场上战胜了敌人,他以自己惊人的意志力,为伟大的中国增添一段传奇,为坚忍不屈的中国精神做了最好的注释。
当他手持早已旄毛落尽的符节回到帝国首都时,所有的人都投以最崇敬的目光,直到两千年后,我们依然崇敬!
汉室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同李陵是旧日的好友,武帝刘彻去世了,李陵也该返回中国了。霍光、上官桀派李陵的同乡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见李陵,劝他归国。
任立政的到来,令李陵稍感安慰。任立政对李陵说:“少卿兄,现在时过境迁,李家的悲剧,我听后也十分悲痛,现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够返回中国,继续为汉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
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李陵是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一个富有人情味、情感丰富的人。李陵的悲剧,常令人不忍猝读,读之心悲。
如果李陵没有在武帝面前夸下海口,如果路博德没有拒绝接应李陵,如果李陵兵败后能撤回中国,那么李陵的功业能否在卫青霍去病之上呢?这位军事奇才还将有什么惊天之举呢?
如果公孙敖没有诬陷李陵,如果武帝刘彻没有诛杀李陵全家,李陵是否能逃回中国,继续为中国效力呢?
历史没有如果。一切往事,飘散于风中。
苏武回国了,但是汉匈关系并没有因此而改善。
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苏武归国后第二年),匈奴左、右部出动二万骑兵,兵分四路,向中国的边界发动进攻。这次匈奴出兵原因不明,有可能是左、右贤王与新上任的壶衍鞮单于关系不和,有意出兵攻击中国,以挑拔汉、匈两国的关系。
中国守军奋起反击,竟然斩杀九千名匈奴骑兵,生俘匈奴瓯脱王,而且中国军队没什么伤亡。匈奴的内讧局面,使得匈奴军队的战斗力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匈奴汗国开始露出衰微的征兆。
这一战的惨败,使得匈奴意识到汉帝国的军事实力,依旧十分强大。面对国内的分裂力量,壶衍鞮单于急于与汉帝国和亲,以稳固两国的关系,然而汉帝国在这个问题上不温不火,虚以应付。
在匈奴国内,主战派仍然十分强硬。元凤三年(前78年),匈奴犁汙王派间谍收集中国边界的军事情报,间谍回报,在酒泉、张掖一带,中国的守兵相当少,如果出兵,有望收复河西走廊。
正好在这个时侯,犁汙王的部下中有些人向中国投降,向中国政府透露,匈奴人有可能进击酒泉、张掖。昭帝刘弗陵马上下诏,加强河西走廊的军事戒备,防止匈奴人的偷袭。
但是匈奴人并不清楚汉军的防备力量已经大大加强了。右贤王与犁汙王仅仅带了四千名骑兵,兵分三路,分别进攻日勒(甘肃山丹东南)、屋兰(甘肃山丹西北)、番和(甘肃永昌)三地,这三地均属张掖郡管辖。
匈奴人送死来了。
汉军已得到情报,调集重兵在张掖以逸待劳。除了驻守张掖郡的正规军之外,还动用了强悍的属国(划给投降中国的匈奴人的居住地,以属国都尉统一管理)的外籍兵团,进行反击。匈奴人原先以为中国驻军人数极少,结果一交手才发现中国军队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匈奴军队,心中大恐,不敢恋战,狼狈鼠窜。
汉军乘胜追击,匈奴兵团几乎全军覆没!四千多名骑兵,除了右贤王率数百人逃得快之外,其余全部被汉军斩杀与俘虏,匈奴犁汙王也被中国外籍兵团的义渠王斩杀。
在强汉时代,外籍兵团是中国一支极为重要的军事力量,虽然从武帝以来,在中国生活的匈奴人有不少曾背叛汉帝国,重要的如赵信、卫律,但是帝国政府在使用外籍兵团上,仍然给予充分的信任,这是大国的胸襟。
匈奴人还不死心,又派出三千人的骑兵,侵掠五原,杀死五原郡军民数千人,之后,数万名匈奴骑兵沿着南边汉匈边境线,袭击中国建在塞外的碉堡,又虏略了不少中国居民。
但是匈奴南下进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中国边境线上烽火台的警戒功能十分强大,只要一发现匈奴大军,台上的烽火很快就会传递到很远之处,使得汉军总指挥部可以从容布置防御,反击匈奴的入侵。
这一年的冬季,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乌桓的叛变。
乌桓是东胡部落残余的一支。东胡在冒顿单于时代,遭到匈奴人毁灭性的打击,其残部向东逃窜到乌桓山与鲜卑山,成为乌桓与鲜卑两大支系。
在漠北之战霍去病大败匈奴军队后,乌桓归降中国,被武帝刘彻安排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以北的区域,并置乌桓校尉,专门管理乌桓事务。
乌桓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逐渐强大。
乌桓人祖先的东胡部落是被匈奴所灭,所以乌桓与匈奴关系水火不容。乌桓派人挖了匈奴单于的祖坟,所以匈奴人也对乌桓人恨之入骨,但是乌桓有汉帝国在背后撑腰,匈奴人也无可奈何。
崛起的乌桓开始变得自大,既不听命于匈奴,也不想听命于中国,所以宣布独立。
乌桓一独立,匈奴人乐了:“这下没有中国撑腰,还不整死你呀。”于是匈奴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骑兵,攻入乌桓。
大将军霍光心想,汉军也许可以趁匈奴与乌桓交战之机,出兵围歼匈奴这支远征军。霍光把汉军中最有才华将领的赵充国招来,征求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对霍光说:“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匈奴与乌桓交恶,这对中国是好事情,再说这两个蛮族相争,而中国插手,这不是没事找事,招惹是非吗?”
但是中郎将范明友却不怎么认为,范明友说:“兵不厌诈,现在正是出机匈奴的时机。”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所以想在霍光面前露一手。
霍光听了之后大喜,便让范明友担任度辽将军,率领二万骑兵出辽东。临行前,霍光交待范明友:“大军出发,不要空手而归,如果不能消灭匈奴军队,就趁机袭击乌桓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