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衷谟贸じ辏残硪桓龆芘票尤荒闷鹆四竟鳎挥没骋烧庖磺小:皇前焉肀呖梢杂玫淖氨溉加闷鹄矗茸鸥逖敉橛诰』蛘咴』鹬厣哪且豢獭

这一次,秦军毫无保留,韩军也毫无保留,从下午到整个晚上,从次日的黎明到次日的中午,秦军的攻势就没有停止过。秦军有着兵力的优势,还能做到梯次轮流攻击。但韩军迫于捉襟见肘的兵力,完全是没有一刻的消息时间。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的优势在一步步累积。秦军再次伤亡了一万又如何,韩军只剩下不到四千人。以不到四千人对抗十倍于己的敌军,这四千人还是疲军,是孤军!怎么看,韩军都没有赢得这场洛阳保卫战的可能。

离麃公规定的最后期限只有不到两个时辰,但麃公知道。日落以前,这个让六万秦军埋骨的伤心之地。很快就会属于秦国了。以六万秦国的精锐换三万韩、赵联军,加上韩王、赵王的性命。麃公觉得很值,秦国也觉得自己占了便宜。秦王临行前已经告诉了自己,他不要伤亡数字,他只要洛阳,只要韩王、赵王,如今,自己可以幸不辱命了!麃公暗暗地想道。

“传令下去!让本将军的一万亲卫集结,随时待命!”

副将望了眼麃公,神色恭敬地回道:“喏!”

麃公的此举自然是有所深意,谁都知道,拿下洛阳是多么大的功劳!秦王才不管在拿下洛阳前,众人分别立下了什么功劳!他只关心也只在意一点,那就是谁第一个率军攻进了洛阳城!在洛阳即将被攻克的前提下,麃公此举,显然有抢功的嫌疑!但麃公的主将,谁也不敢提出非议。何况,麃公已经给过前军时间了!毕竟,现在一万以逸待劳的亲卫只是在集结而已,留给前军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也有半个时辰。这半个时辰,就决定了前军的牺牲到底有没有代价!前军所有人的命是保住了,至于前途,就看接下来半个时辰的表现了!

发现身后的中军精锐是不疾不徐地集结着,正在攻城的秦军前军顿时着急了。自己辛苦了一天一夜,伤亡了一天,如果在这个时候被人抢走了大功,自己还不亏死啊!不行!这绝对不行!想通了这一点,前军仅剩的两名军侯指挥着不到一万的前军,加大了对洛阳城的攻势!

韩军这个时候已经把所有的底牌都打出来了!再坚强的意志力,再绝佳的忍耐力,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面对同样视死如归的敌人,也完全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韩军咬着牙,死撑着没有逃下城头,在城头上,最起码还能像个爷们一样的战死,一旦失去勇气,退回到城里面,等待自己的,将是秦军的血腥报复!

给秦军制造老子这么大的伤亡,再傻的人也知道,秦军是决计不会轻饶了自己的!秦军若是会接受自己的投降,早就在韩军人数锐减到一万以下就出来招揽了!也许在洛阳守将秦国劝降的使者枭首然后把首级挂在西城门的那一刻,也许是从秦军七名校尉战死洛阳的那一刻起,这片战场上的韩、秦两军就已然没有了和解的可能!摆在两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是你死,要么就是我亡,没有别的出路。

秦军以为洛阳守军这么卖命,是因为困守在洛阳的韩王、赵王许下了丰厚的赏赐,实际上却是不然。因为,秦军的最终目标,韩王、赵王压根就没有在洛阳城中。虽然三万参加会盟的韩、赵联军在洛阳城寸步不移。但谁规定了,三万韩、赵联军在洛阳,就一定意味着韩王、赵王也在此处呢?!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秦国的局势,那就是成也魏国,败也魏国!秦国之所以可以奇袭洛阳。一路连克渑池、新城、河南大小十数座城邑,仰仗的是魏国的纵容。没有魏国的借道,秦国这个胆大到极限的计划就不可能进行到这一步!离成功只差一步!

秦国之所以功亏一篑,没能把韩王、赵王围困在洛阳,也是因为魏国!如果不是魏国上大夫段干崇酒后失言,韩国怎么也想不到。魏国居然暗中和秦国勾结到了一起。秦国丞相魏冉是访问了大梁,但问题!

魏咎自然没有勾结秦国,他原本就是奉了魏王的命令,开关放秦军通过。只是,来自大梁的“使者”显然不愿意给他辩解的机会。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使者”真真切切是魏王派出的使者,只不过,魏王给他的命令是协助魏咎防守函谷关,而不是诛杀魏咎。所以,虎符是真的,通关文牒却是捏造的。使者是真的,军队却是韩军伪装的。

当“使者”家人的性命掌握在韩军手中的时候。当韩国的细作成功地打进魏国王宫并窃取了虎符、印玺,一切事情都有了解释。

按照魏王的命令,河东调集了六万大军南下。其中,有一万是前来增援函谷关的。剩下的五万则是负责牵制三川郡的韩军。可惜,这个消息迅速被韩国潜伏在大梁的细作掌握。前去新郑示警的韩国细作几乎是和魏王的使者在同一时间出发,结果,自然是新郑率先做出了反应。韩国干脆将计就计,在渡口悄悄设伏。率先渡河的一万魏军中伏。猝不及防之下,伤亡惨重。韩国摆出堂堂之兵。扼守住了河水(黄河)渡口,阻挡了魏军南下的道路。

趁着这个时间。韩国不惜损失了一个潜藏很深的棋子,成功窃取了虎符,并伪造了通关文牒和魏王的诏书。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一万韩军乔装成魏军,裹挟着真正的魏王使者扣关。一面是忠君是大义,另一面则是家人是至亲是韩国许下的高官厚禄,意志力原本就不坚定的魏王使者最终倒向了韩国。

三川郡的兵力半数用来防守河水渡口、袭击函谷关,半数则是调往洛阳。洛阳的战事远没有结束,虽然如今的洛阳城韩、赵联军只有不到一万的兵力,但却成功地把十万秦军牢牢地吸引在洛阳城下。说错了,十万秦军眼下只剩下五万,应该是五万秦军。

秦军的伤亡越大,秦军主将麃公越是相信韩王、赵王就在洛阳城当中。否则,韩、赵联军又何必死守洛阳不退呢?!唯一让麃公有些疑惑的,就是韩国的援军迟迟没有越过河水前来增援。虽然河对岸的军队人影憧憧,但就是不敢渡河作战。似乎在在顾忌伤亡,或者担心失败。不知不觉间,秦军攻城已经进入第八天了,但韩国的增援速度比意料当中的要慢的多!这让麃公一方面疑惑,一方面庆幸!

在麃公看来,出现这种情况无非两种可能,一方面是随着韩王被围,韩国彻底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地步,群臣们争执不断,不能下果断的命令。另一方面则是新郑发生了内乱,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了指挥不灵,各个地方的援军各自为战。

麃公的猜测直到方才才有了明确的判断,那就是新郑确实发生了动乱。消息来源于魏国的使者,使者声称魏国出兵十万包围了新郑,如今韩国一片动乱,诸郡县各自为战,互不服气。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人心不安,哪有一支军队肯渡河来救驾呢?!

事情的发展显然出乎了麃公的预料,麃公没想到,魏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居然出兵了。原本是作壁上观的魏国这次显然是看中了巨大的利益,想要趁机瓜分。这对秦国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很明显,正是因为魏国大军的出动,切断了新郑和外界的联系,导致了韩国人心浮动,原本陆陆续续到齐的韩国援军彻底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给攻打洛阳不利的秦军更充分的时间。坏处也是自然,如果魏国可以胁迫韩国提前答应割让土地,那秦国也不敢保证,魏国会不会反戈一击。毕竟,韩国的地盘够大,好处够多,是秦、魏两国一起瓜分还是魏国自己独吞,这里面的差别可是大多了!一旦魏国生出异志,这十万秦军(眼下只有五万)深入中原,和关中远隔数百里,很明显的孤军一支,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未完待续)

ps:来不及写了,刚回来,一个小时内修改完。

第四十二章灭国之危

退守野王不过是见招拆招的保守之策,韩国自然可以令秦、魏两国无功而返,但韩国的损失可就大了。韩王可以想象,直奔洛阳的十万秦军扑了个空后,一定会转而经略三川,乃至于颍川郡。一场波及韩国腹心之地的动荡不可避免!国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甚至会毁于一旦。韩国是可以把秦军赶出去,但代价可能要超乎所有人的想象。韩国损失一旦大了,赵国依附韩国的念头就会动摇。而这,是韩王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韩王说服了赵王,把赵王带来的一万大军留在洛阳城,当然,韩王麾下的两万韩军也滞留在洛阳,营造出韩、赵两国对秦军的突袭毫不知情的假象。如此,十万秦军一定会信以为真,认为韩王、赵王就在洛阳城当中,继而猛攻洛阳不止。

韩、赵两国这个时候则暗中集结大军,一举敲掉魏国这个秦国的盟友。同时,韩国三川郡、南阳郡的大军北上,负责切断秦军的退路,并阻挡河东的魏军南下,防止他们插手中原的战事。

考虑到韩、赵两国的兵力有限,赵国的半数兵力被牵扯在太原郡和北方边疆,韩国的半数兵力调到了汉中、太原,两国的兵力略微显得有些不足。所以,韩王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主意,那就是把楚国拉拢过来,一起攻打魏国。这个时候,恰好楚国的左徒黄歇前来洛阳,游说韩王、赵王,促成韩、赵、楚结盟一事。韩王、赵王相视一笑,当即约定了三国一起出兵,攻打大梁。

黄歇还以为自己的游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本没有一刻钟的停留。直接派人八百里加急飞报郢都,自己则前往巨阳,持节下令征召大军。为了保证行动的隐秘性,韩王甚至同意楚军借道汝南郡,从召陵渡过颍水,偷袭长平。继而沿着鸿沟北上,直奔大梁。因为时间短促,楚国只来得及征召十万大军,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就匆忙北上。楚国大军携带的粮草,甚至只够半个月的用度。

但这丝毫不影响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