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随着战事扩大,急需大量飞行员。1943年,美国成立了第一支女飞行员服务队,李月英的空军梦也如愿以偿。然而,那时的美国男尊女卑仍很严重,这些女飞行员属军队编制,执行与男飞行员相同甚至更辛苦的飞行任务,但待遇上却按平民对待,即使在执行军事勤务时殉职,也不能获得军礼待遇和国葬。李月英在执行任务中,曾经两次因机械故障而在农田迫降,她的东方面孔被美国农夫误认为日本已经入侵美国,疯狂地举着农具追杀她。李月英被擒后,才得机会向农夫解释自己的身份,澄清了误会。
1944年9月,由于李月英卓越的表现,她被送至德州的追风战斗机飞行学院接受密集飞行训练,六个月后,她成为第一个华裔战斗机女飞行员,也是当时美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女飞行员之一。女飞行员服务队也开始享受军人待遇。不幸的是,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另一个飞行员的失误而与李月英的座机相撞,巾帼英雄最后化作一缕幽魂。
在李月英殉职的第三天,她在美军坦克部队服役的哥哥也在法国战场上阵亡。李家三天之内痛失两位亲人,悲痛之余,打算为兄妹俩选购一处墓地,为他们举行葬礼。谁知却遭到墓园方面的拒绝,理由是:不许亚洲人埋葬在白人的墓地!子女双双为国捐躯,李家争取的不仅是一方墓地,更是亚裔的民族尊严。最后,李家胜诉,兄妹俩相邻埋葬在墓地的斜坡上,得以俯撖哥伦比亚河潺潺的流水。李母曾这样形容女儿:你无俱风吹,也无俱水涛。这是李月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世界周刊》曾这样描述李月英:1912年,李月英出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Portland)一个小康之家,父亲经商,母亲是传统的家庭主妇,照顾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美国社会对华人移民的歧视很深,华人的地位低下,连选择的工作都受到限制;然而李月英的人生却相当活跃,对于想做的事,绝对勇往直前。她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相当热中运动,游泳、排球、驾车都难不倒她。
李月英1929年高中毕业后,在波特兰市中心的一家百货公司找到电梯操作员的工作,这是当时华人女性被许可从事的少数工作之一。胸怀壮志的李月英,并没有在这份工作待太久,因为有更重要的人生任务在等着她。
1932年可以说是李月英人生的转折点,有机会第一次搭乘飞机,从那时起,她便爱上飞行。
她在20岁那年加入在波特兰市的一所华人飞行俱乐部,接受飞行课程,当时他的老师是美国著名的飞行员AlGreenwood。观念传统的父母亲坚决反对李月英飞行,但是李月英心中一股“定要飞上青天”的坚持,让她实现了梦想。
谈到李月英对飞行的热爱时,她的妹妹FrancesTong说:“那是一个想法,要去做一件自己梦想的事,李月英热爱冒险,且做了件传统华人女性不可能会去做的事。”
一段时间的飞行课程后,李月英成为第一位拥有飞行执照的华人女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女飞行员的比率只有1%,更何况是华人女性。她不但打破对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展现的是,华裔女性在男性支配的社会中,也有与男性竞争的能力。
同胞们赞赏李月英的风趣与活泼,有幽默感,也很淘气,恶作剧的功夫一流。例如她用口红在自己与同事的飞机机尾写上中国字,一次她开一名身材肥胖的女飞行员玩笑,在对方机尾写上“肥臀”的绰号,让大家印象深刻。
李月英还有一个特色,不管在任何大城市或小乡镇,她总能找到中国餐馆吃上一顿丰盛的中国菜。而且她能烧一手好菜,也经常下厨,好像是“大黄蜂”轰炸机的飞行员SylviaDahmesClayton说:“Hazel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了解不同的文化,增广我的视野,也扩大了我的生活领域。”
今年49岁的Rosenberg,是退休的历史教师,基于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自1997年退休后开始从事纪录片的拍摄,首先拍摄的纪录片“麻将与回忆”是犹太女性与麻将的故事,李月英的故事是他的第二部纪录片。他说:“拍摄这部片并非计划内的事,而是一个缘分的安排。”
数年前的一日,Rosenberg在图书馆翻阅一本历史书籍,其中一个段落立即吸引他的注意,书中提到有一名华裔女飞行员,于1944年在执行勤务时撞机身亡,这个女飞行员就是李月英。虽然只是一段简单的描述,他对李月英的好奇却挥之不去。他循线找到李月英的妹妹FrancesTong,表示想了解更多李月英的事,她在电话中简单地说:何不到家里来谈谈。
Rosenberg记得来到李月英妹妹家的那一天,她打开门,未请他入屋,站在门口仔细端详门阶上的他,然后说:“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60年了。”她向Rosenberg表示,一直等待有人将李月英的事迹正式记录下来,理由是“对李家来说,这是一段悲痛的历史,李月英为美国在战争期间殉难,却从未有人向他们说声谢谢,也未得到任何应有的尊敬”。
第2章 特邀嘉宾美国警察与中国警察,孰是孰非?(1)
我是爆破专家,主张全世界人人拥有炸弹,捍卫民主自由。你身为警察,对我这番话做何感想?
“你在国内是公安局的侦察员,算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你为什么到美国重新开始呢?”
我对女主持人笑道:“不是说今天只是轻松的闲聊吗,怎么一下子转移到沉重的话题上来了?”
“我们的听众可都不是等闲之辈噢。”她言外之意是让我不要掉以轻心。
我当然明白这位观众想问什么,可我又不想去翻腾那些陈年旧事。林冲放着八十万禁军教头不当,跑上梁山做山贼干什么,这还用问吗?痛苦又无奈!
我说,我可不是脑子一热跟着赶时髦,我可是苦思苦想了很久才下了出国的决心,带着200美金到美国受洋罪。这些年,中国经历了不少事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人也终于翘首以盼,跨入了21世纪。邓小平不是总说向前看吗,我也要向前看,希望我这块料将来回国也能派上用场。
“银幕上的警察跟实际生活中的警察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倒可以聊一聊,这一定是个警匪片的忠实观众。我冲着镜头不紧不慢地说,银幕上的警察是假的,情节是虚构的,失败了还可以重来。生活中的警察要应付各种紧急情况,失败了就可能是千古遗恨,无法弥补。当然,电影里的情节经过了艺术加工,既精彩又刺激,而我们的日常警务却枯燥得很。还有一点,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漂亮妞儿主动邀警察喝咖啡,没有多少女人情愿跟警察过日子。
我说这话时就想到了我自己。
“采访结束咱就去星巴克,我请客。”女主持人不失时机补了一句。
“那当然求之不得,不过你要请美国警察可得小心,他们可得寸进尺。”一句话逗得漂亮的女主持人咯咯直笑。
“请问这位嘉宾,在国内,富人区的警察彬彬有礼,穷人区的警察吹胡子瞪眼,请问美国的警察是否也势力眼?”
“要说势力眼,那可是人类的通病,就拿你来说,”我指了指镜头,“如果大年初一朱镕基和居委会主任同时到你家拜年,恐怕你的态度也不一样。警察也是人,难免也有势力眼,关键是执法过程中,必须一视同仁,不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见了权贵就哈腰,见了百姓就瞪眼,那样有辱胸前的警徽。但人无完人,个别人在所难免。另外,警察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如果服从指挥,认错认罚,警察也犯不上跟你动粗。如果遇到那愣了巴叽不上路的,你越客气,他越蹬鼻子上脸,那就只好动横的了。”
女主持人笑道,那这位观众说得不错,你们警察就是见人下菜碟。我说,谁都一样,上次回国坐火车,车站门口乱哄哄地挤满了人,头戴大檐帽的检票员见我西装革履的,十分客气地请我进了站,车票都没验。我扭头刚要致谢,就见他正抡圆了胳膊抽一个外地模样的人嘴巴,那个外地人一声没吭就溜到旁边蹲着去了,想必是个想蒙混上车的主儿。按这位观众说的,这不就是典型的势力眼吗?可他要是换一个处理方式行不行呢?把那个外地人和他的老乡们都放进去,然后给我来个大嘴巴,那还不早乱套了?女主持人又笑得前仰后合。
又一个电话打进来,一字一板地像在背台词:“我是爆破专家,主张全世界人人拥有炸弹,捍卫民主自由。你身为警察,对我这番话做何感想?”
嘿,刚说有不上路的愣子,这就冒出来一个,还问我有何感想,我觉得不错,全世界的警察都得说不错。人人拥有炸弹,警察可就成了21世纪最抢手的热门职业,福利待遇肯定大大提高,人们也不会去争先下海经商或改行学电脑,都得改行当警察。我心里说,难道本·拉登的门徒都发展到了中国不成?
那人还想接着说,被美国之音的工作人员掐断了电话,又接过来一个新的。
“如果美国人到白宫、国会门前示威,美国总统命令开枪镇压,你身为警察,应该怎么办?”
又是个沉重的话题,我瞥了一眼女主持人,她摊开双手,耸了耸肩,意思是你看着答吧。
美国虽然是个人权国家,可争取人权的示威却比哪个国家都多。女权、同性恋、三K党、新纳粹,还有百万黑人大游行,都发生在白宫、国会附近。美国宪法保障公民有游行示威的权利,华盛顿经常发生游行示威的那条街就叫宪法大道。在美国游行,要向警察局申请,告之游行的主题、规模、时间还有路线。警察局只能批准,不能批驳,所谓申请不过是备个案。如果美国总统说百万黑人游行是为了围攻白宫,命令警察开枪镇压,我想不会有人执行这样的命令,下命令的总统反会遭国会弹劾。相反,如果游行队伍中有人纵火、抢劫、袭警,那么警察也无需等任何人下命令,即可采取相应强制措施或镇暴手段,直至开枪。警察的职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