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宰相难当-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来到骊山脚下时;姚崇只远远一望便看出;前来参与校阅的北边各大都督府的军队已经离去了。从列阵的旗号上;两任兵部尚书;多年经营大唐军事的姚崇可以一目了然地分辨出;余下的只有皇上亲自统领的北门四军中的两只:左右羽林军与左右龙武军的一部分;以及南衙宰相统领的左右卫与左右千牛卫两只警卫部队的一部分;总共大约三万多人马。

前来接驾的众宰相们已经迎出十里之外。姚崇心中暗道;这是他有生以来见到过宰相人数最少的一朝;即使算上没有宰相之职却号称“内宰相”的王琚也不过四个人。这与中宗朝里近二十位宰相挤在政事堂中;连坐榻都安放不开的情形真有天壤之别。

但对锐于任事的姚崇来讲;这当然算得上是一件大好事。这也表明;皇上对现有的阁僚并不十分满意!而人员的调整似乎是要等他姚某人回来才好进行。

前来接驾的众臣叩拜舞蹈之后;皇上招手把远远站在一边的姚崇叫了过来。“我想用不着介绍了;你们大家都很熟的。”

“崇老;您的身体还是这么健壮。”中书令张说很年轻;只有46岁;经学文章闻名于世。最重要的一点;他在太上皇与皇上还未登基时;曾先后做过相王和太子的僚属;深得太上皇喜爱。他是刚刚被皇上从正四品上的尚书左丞超拔到这个正二品的重要职位上来的。

张说在与姚崇见礼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地动作;他竟用手把住姚崇的右臂;十分亲热地轻轻摇动。那样子让人看起来觉得;张说对姚崇有着说不出的钦敬与欢迎。

“张相公年轻有为;可喜可贺。”姚崇双眉一轩;口中哈哈地笑声不断。在他的印像中;张说这个人过于圆滑;办事缺乏魄力;而且利己心太重。这不是他喜欢的那种同僚。

皇上踞坐在胡床上;双目微闭;面含笑意。表面上看来;皇上对这种旧友重逢的场面感到相当的满足;而皇上自己的头脑中却在飞也似地运转。在还未宣布姚崇的前程身份之前让他与众宰相见面;这是皇上刻意的安排。虽然从见面时的寒喧中未必能让他得出什么结论;但他至少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张说的过份热情以至于超出常礼;这就很说明问题。太上皇有意栽培张说成为宰相领袖;所以;对姚崇的再次入阁;反对最力的就是张说。让人头痛的是;他代表的竟是太上皇的意思。

就在几天前;张说鼓动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被朕压了下去。紧接着;他又劝诱姜皎向朕进言;举荐姚崇为河东道行军大总管;也被朕识破了。所以;张说的热情只能说明他感到害怕。以他这样的经学之士;与姚崇共事;他连放屁的机会也没有;更不要说左右朝政了。

更何况;张说还是一个可恶而又愚蠢的钻营取巧之徒。每想到此处;皇上心中就涌出一股说不出的厌恶与恼怒。但他一时又拿张说没有办法;毕竟张说是太上皇与宋王喜欢的人。

下一个上来见礼的是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刘幽求;他比姚崇小三岁;今年整六十岁。

“崇老;一向可好。”刘幽求的叉手之礼中规中矩。

“刘相公;久仰;久仰。”

刘幽求与姚崇不熟;这一点皇上清楚;似乎他也受了张说的影响;对姚崇入朝并不十分满意。刘幽求对朕的忠心甚至到了近乎鲁莽的地步。皇上心道;如果眼前有个乱臣贼子;他一定会用他那硕果仅存的几颗老牙将那人撕烂。不过;他是因为参与了诛韦氏的政变;被太上皇从一个小得不入流的小官……朝邑尉直接提拔为从二品的大员;此人虽有些能力;但久居末秩;终究不是干国重臣的材料。

“元之兄!”门下省长官;正二品的侍中魏知古激动得热泪盈眶。

“知古;别这个样子;咱们这不是又见面了么?”

姚崇的激动显然与魏知古不同。实际上;魏知古的年龄比姚崇还要大上三岁;只是;魏知古出身于小吏;姚崇当年对他有赏拔之恩。如果说有谁是真心欢迎姚崇的话;魏知古应当算是一个。当然;皇上我是最重要的一个。

最后一个有资格上来见礼的是王琚;王琚的所谓“内宰相”的称号皇上早就有耳闻。皇上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姚崇身上;他想知道;姚崇如何对待这位以苏秦、张仪自居;在铲除太平公主一党时立下不世大功的皇上第一宠臣。

“崇老。”王琚的长安土腔土调在这种场合中显得格外的刺耳。

“王老弟。”

王琚走上前来时;皇上看到姚崇的双肩明显地放松下来;头略略上扬;举起右手在王琚的左肩上用力一拍。与此同时;王琚的手也拍在了姚崇的肩上。见此情形;皇上险些笑出声来。这种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皇上也会;但那是在他还是临淄王时;与羽林军中的好友;或是井市中的知交们见面的方式。

姚崇这老家伙可真是个变色龙!

“起驾吧。”皇上心满意足地站起身来。“姚卿;你和他们一起随驾进京。”

“臣官贱职卑;不便与宰臣同行。”姚崇道。

此时皇上已经挥手赶走了跪在马蹬下的侍卫;轻巧地飞身跃到他那匹毛色纯黑的大宛马上。“从现在起;你还作你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皇上催马前行时;他吃惊地发现;自己没有听到姚崇谢恩的声音。姚崇啊;事到今天不容易;你可别再出花样!

三、

这篇小说讲的是唐玄宗开元初年的故事;既然是以皇上和宰相们为主角;这里有必要向并不十分熟习大唐中央权力结构的部分读者做个简单的交代。

在这个时候;皇上当然是至高无上的了;但这只有在他能够安全地保有他的地位;并且有能力驾驭群臣;至少是能够控制住主掌军国重事的宰相们时才如此。

大唐的中央政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即以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为权力核心。尚书省是最重要的部门;典领百官;掌理天下军政事务;有些类似于今日的国务院。尚书省的长官本是正二品的尚书令;但因为太宗皇帝当年曾任过此职;所以理当避讳;于是;尚书省的长官便由两位副职担任;即从二品的左仆射与右仆射。他们的副手是正四品上的左丞与正四品下的右丞。

尚书省中最直接掌握处理政务权力的官员是六部尚书与侍郎;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吏部、兵部与户部尚书常常是宰相的重要人选。

中书省不直接处理庶务;长官中书令设二人;正二品。副职是中书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辅佐皇上掌理军国大事。

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是二人;正二品。副职是门下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掌理出纳帝命;复核政令;在发现问题时与中书省会商上奏。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后来;由于宰相事务繁重;而且往往需要一些有独特专长的人来为皇上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标志就是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果没有加上这种参政的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

所以;位于大明宫中书省内的政事堂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每日宰相们都要在这里对国家的许多重要事务做出决定;然后上奏皇上。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大唐自建元以来;曾多次改换官名和衙署名。就在距我们这个故事开篇一个多月之后的十二月;正式改元为开元元年;同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黄门监;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等等。然而;这种改变官名的事虽时有发生;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仍是以我们前面介绍的三省制为准。所以;在本篇小说中;我们就不再跟着当时的人们不断改换官称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四、

“姚卿;你回来就好了。”

自太上皇退位以来;最初是每五日在宫城的正殿太极殿接受皇上亲率百官朝觐;如今这种朝觐已经改为十日一次了。今日虽不是常朝的日子;但因皇上刚刚回京;特别是他将姚崇重新拜相;所以临时举行了这一次大朝会。

“姚卿;你也老了。”看到姚崇头上的白发;太上皇似是大有感触。太上皇今年只有五十二岁;虽然长着他们李氏家族特有的看似单薄的身材;但由于长年韬光养晦;性情谦和;而且长于骑马射猎;精神和身体都非常健康。

“多谢太上皇关爱;臣万死不足以报答太上皇的厚恩。”姚崇这一次被破例召至太极殿中;还被赐了一个坐席。但是;这很难被人理解为是一种殊荣;因为;太上皇不赞成姚崇回朝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这一点;姚崇自己也很清楚;而且;他同样清楚地是;太上皇不是因为个人恩怨;他是为了他们李氏的江山。姚崇两拜宰相都兼任兵部尚书;太上皇上担心他迎合年轻的皇上强硬好战的性格;在北方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征伐。

“你两任兵部尚书;对边事烂熟于心;日后你要协助皇上处理好边事;以少劳民为宜。”太上皇很想知道姚崇这次回朝将从何处措手。

“太上皇训教得是。”姚崇起身离开坐席;跪倒在地;胖胖的身子明显有些不便。“如今百废待举;国家以安静为上。”

“你能这么想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我的福份。”后面一句话;太上皇的语调明显地不同了。突然;太上皇话锋一转:“这次随皇上出猎;有收获么?”

“托太上皇宏福;射得一獐一兔。”望着太上皇微微含笑的面容;姚崇知道;自己假装老迈的把戏被太上皇揭穿了。

“太上皇今天倒没显得不高兴。”回到大明宫;姜皎正在努力开解皇上的忧虑。

“你怎么知道?”皇上精力旺盛地绕着一张熊皮坐席踱来踱去。“别看太上皇对人和气;你们就大意起来了。他老人家要是真的发了脾气;谁也没好日子过。”

对着王琚和姜皎这两个知交好友;皇上终于可以放下架子;松一松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