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巾张狂-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连大王,毕竟比不上老大王啊

但凡见识过原来檀石槐风范的亲卫,心中无一不是这样想的。

“大王,现在事情紧急,已经没有选择了啊!”

一个须发皆白的魁梧老人,大声的催促和连。在当前的弹汗山王庭中,敢于这样直接提醒大王和连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檀石槐昔日的亲信,和连的丈人,中部鲜卑大人:

柯最。

柯最出身鲜卑大族,自幼拜汉人士子为师,学习儒家典籍,精通算数。原来在檀石槐身边时,他主要从事后勤管理,很少随军出征。

这次柯最出马,本来是为了统计大军在美稷城里,所得到的收获的。但是,他毕竟也是在军中呆过的老人,对军中的各种突发情况见得多了。看到如今的局面,柯最既然看出了不妥,终于还是忍不住,敦促和连赶快决断。

和连毕竟是个聪明人。他只是因为想得太多,这才显得举棋不定。但是,当形式变得明朗起来,适合的选择已经不多的时候,和连还是能够准确的做出决断的。要不然,他又不是檀石槐的长子或者幼子,凭什么能顺利的排挤掉其他的兄弟,成功登上鲜卑大王的宝座呢?

“传令下去,撤军!”

艰难的说出这句话,和连的脸色显得越发的灰败。他拨转马头,一边交代,一边向大营走去。

“偏何,带一半铁骑断后!”

“遵命!”

一个身披精致鱼鳞甲的魁梧骑手,大声的应诺。此人便是偏何,弹汗山常备骑兵——王庭铁骑的首领。虽然他出身卑微,却由于勇武过人,被和连看上了,一路提拔“王庭铁骑”首领。

每当和连与敌接战,见到形势不妙,想要撤退的时候,负责断后的,都是此人。结果,在那些对和连不太服气的鲜卑大人口中,偏何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牛尾巴”。

这是什么意思呢?

牛的尾巴,是用来做什么的?

赶蚊子、苍蝇的。

如果将追兵看做是恼人的蚊子、苍蝇什么的,那偏何这根尾巴,就需要反复的出动,阻止追兵逼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外号,颇有些夸奖偏何的意思。

但是,单凭“牛尾巴”这个词,就不能说是个好听的词语。以出身来评价一个人,并不是大汉士人的专长。在草原上,这种观点可是更加流行。

不过,不管怎么说,光凭偏何率领着用来断后的那五百骑兵,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支精锐中的精锐。

要看出这一条,单凭一点就够了。

在铁器稀缺,不少牧民只能使用木头、骨头和石头做武器的情形下,这五百名“王庭铁骑”,居然能人手装备一副玄铁甲!

这样的装备,已经无限逼近大汉最精锐的北军五校了!

以鲜卑人那落后的锻造和制甲技术,绝无可能打造出如此多的精良铁甲。如果要追根问底的话,只能感慨当年的老大王檀石槐,留下的底子真是厚实啊

檀石槐一生中,东征西讨,缴获无数。可是,在铠甲方面,他收获最大的一次战役,却还要属十多年前,与汉军之间所发生的“落日原之战”。

“落日原之战”里,鲜卑全民动员,起兵十万余,以“诱敌深入,待其疲惫,击其惰归”的战略,一举歼灭汉军两万余人。那一仗,鲜卑人虽然最终付出了士卒死伤高达一万余人的代价,可是收获也丰厚得吓人。光是缴获自汉军的,保持完好的玄甲,就高达两千余具。

这些来自大汉的上等玄甲,极大的提高了弹汗山大军的披甲水平。即使是在十多年之后的现在,弹汗山手中,依然有接近两千具的,基本上完好无损的玄甲。

不过,在这一战里,“王庭铁骑”的另外一项装备,比起玄铁甲来,还要关键得多。那便是:

战马。

ps:今儿有些感冒受寒,连打了数十个喷嚏,感觉鼻子都要肿了。不爽。

晚上躺到头痛缓解,起来更新,居然发现有站内短消息,说是本书本周将获得潜力频道潜力力荐,窃喜。

此记为念,以作小感。

第60节王庭选良马

草原民族的兵制,一向是全民皆兵。游牧骑兵需要自备武器、铠甲和马匹,来响应首领的兵役征召。然而,和连手下的一千名“王庭铁骑”,却是一个例外。

“王庭铁骑”的建立者,当然是鲜卑雄主檀石槐。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维持对其余鲜卑部落的军事威慑力,檀石槐下令,所有的鲜卑贵人,必须派出自己成年的儿子和侄子,去弹汗山接受他的挑选。被选中的勇武战士,就是“王庭铁骑”的最初来源。

这种行为,是草原民族惯用的手段。被征召入伍的贵人子侄,不但由于训练充分,战力高强,隐隐的也是一种变相的人质。而对于被征召的贵人子弟们来说,能够有机会与其他贵人子弟结交,还可能被大王檀石槐看中,从而被委以重任,也绝不是一件亏本的买卖。

说起来,檀石槐的这种做法,也不过是沿袭了原来匈奴人的故智,算不得什么创新发明。而檀石槐时期的“王庭铁骑”,被征召这可是要自备武器、盔甲、战马、仆役,甚至连他们在王庭的生活费用,都要自己负担相当一部分。

当初檀石槐主事时期,“王庭铁骑”的规模,比现在要略大一些。和连继位之后,由于威望不够,有不少“王庭铁骑”的成员乘机离开,以至于在某个时期,“王庭铁骑”的规模,一度缩水到六百人。

为了补足缺少的兵额,和连不得不在自己的直辖部落中,选拔那些勇力出众,擅长骑射的牧民,以填补空缺。当然,这些出身贫苦的牧民,可没有能力自备武器、铠甲和马匹。于是,和连又不得不为他们提供需要的装备。

然而,这样一来,那些贵人子侄就不干了。就连低贱的牧奴,都可以得到免费的武器装备和马匹。那么,他们这些出身高贵的勇士,岂不是更加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

头痛的和连,面对这种传言,被搞得是焦头烂额。为了维持手中这支精锐的忠心,悲催的和连,最后不得不宣布,所有“王庭铁骑”成员的装备和战马,都由弹汗山负责提供和喂养。

这可不是一笔小开销。

当年檀石槐为什么不这么做?

无非就是没那么多的财富罢了。草原上的财富生产能力低得可怕,檀石槐既然有足够的威望让部下乖乖听话,当然不会多花这一笔高额的养兵费用了。

为此,和连不得不大幅度提高了,弹汗山王庭下辖部落所需要交纳的贡赋,以至于他暗地里被人数落和咒骂,落下个“贪财”的恶名。

还好,在这场变故中,和连也并非一无所获。所谓“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短”。接受和连供养的“王庭铁骑”,在忠心听话,服从调度的程度上,怕是比老王檀石槐时期,还要强一些。

既然“王庭铁骑”接受的是弹汗山的供养,他们的战马,自然不会在冬天缺乏草料。就算草料偶尔有所短缺,铁骑兵们也会很“自觉”的去将牧民积攒的过冬草料翻出来,喂养自己的战马。

至于,那些牧民的牛羊,是不是因此而饿死了?

拜托,我们喂养的可是和连大王的马匹。你们这些大王治下的奴隶,还敢跟和连大王叫板?

所以,出现在太行军面前,担当着断后阻敌任务的“王庭铁骑”,骑乘的战马,虽然比不上秋季那种膘肥体壮的程度,却也足够支持一场激烈的战斗。

“和连要逃了!”

谢逊的声音并不大,刚好可以让身边的张燕听清楚。

这时,谢逊的前军,已经逼近到距鲜卑人营地,只有区区一里半远的地方。

以谢逊对鲜卑骑兵战术的了解,从来就没有哪个指挥者,会在一开战,就派出自己手中最为精锐的部队,进行硬拼。

对那些鲜卑首领来说,普通的牧民,才是性价比最高的炮灰。就算是死光了,回头到自家部落里去征集便是。辽阔无边的草原上,缺少的永远不会是两条腿的牧人,而是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

占据了优良牧场的部落,可以轻易的从无数艰难挣扎求存的流浪小部落里,得到征集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精锐骑兵部队,却是维持自身地位的关键。若是有所损失,哪怕这一仗打赢了,也是得不偿失的!

什么?假设那些骑兵不是精锐?

都披上铁甲了,还不够精锐?

要知道,在草原上,一副铁甲的价格,足足相当于好几个强壮的青年牧奴了。

精锐是不会被派出当炮灰的。但是,在断后时,出动部分的精锐骑兵,却是鲜卑人在对付敌方追击时,比较常用的方法。

要知道,游牧骑兵,就本质来说,还是一种民兵性质的部队。打打顺风仗,他们是毫无问题的。可是,想要在战局不利的形势下,让这些游牧骑兵,进行“断后”之类的危险活动,指挥官首先就必须冒着全军崩溃的风险!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想在撤退的时候,损失太大,指挥官就只能出动身边,可靠的精锐部队,来进行断后任务。

张燕与谢逊合作了一年多,自然听谢逊分析过,草原骑兵的战斗特点。听得谢逊这样说,张燕答道:

“要不要我率人去驱赶他们?”

“不可。”

谢逊盯着前方虎视眈眈的鲜卑铁骑,断然否定了这个主意。

“敌人皆为精锐,真要论起骑射的功夫,我军是远远不及。你这区区数十骑,想要对抗数百精锐,全无胜算。”

说完这话,谢逊扭头对一名传令兵说道:

“去禀报大帅,就说敌军多半要撤退,我军的前进,必然被拖累。下一步如何,请大帅指示!”

“诺!”

待到传令兵向后离去,谢逊下令:

“全军,减速,戒备弓矢!”

一声令下,数百面轻薄的皮盾突然出现,为太行军前部,提供了足够的遮蔽。只要一声令下,训练有素的太行军,就可以在头顶升起一面盾墙,让来袭的箭矢无功而返。

这一幕,落在“王庭铁骑”的指挥官偏何的眼里,只是惹来了他的一声轻笑。

“这些个汉子,倒也机灵。”

举起盾牌,哪怕是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