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改革”取得如何如何的成就,云云。殊不知读者并不买这个账,不会去上
当受骗的。唯一抵触,就是不读不看这些讲空话、讲假话、十足新八股味道
的陈词滥调。读者这点自由确实运作得不错,他们决不会从牙缝中省出那点
钱去买脸色看,甘受愚弄。
《笔会》之所以在全国报业中影响极大,是因为它的品位高,高品位
来自独立的思考与见解构成的独特的文风。下一步,《笔会》能做到龙应台
文章中阐述的那样,将是更大的进步。真正做到开副刊改革之先河,一定会
在中国报业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这一天目下看来似乎遥远,不过,《笔会》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刊登
这篇文章,我们这些真正的读者确实看到副刊复苏的希望之光在闪烁,为之
兴奋,为之欢欣鼓舞。
唉,有点自作多情了,说这些干吗?《笔会》编辑同仁比我们站得高
看得远。
由衷地感谢《笔会》把这篇好文章奉献给读者。
今晚是农历八月十六,人们还沉浸在中秋佳节的喜庆氛围中;可是室
外下着雨,很大很大,看不到月亮;然而,灯下无聊乱翻报,一轮皎洁的明
月从心中升起。。《笔会》给了我欣慰和温馨。
袁政煜注:(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在《文汇报·笔会》发表时
题为《脑力激荡的磁场——谈副刊》。
如果没有龙应台——冰清提起龙应台,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她的《野
火集》、她的《龙应台评小说》、她的对于台湾社会及文坛的种种抨击。。然
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她的文章愈来愈练达,风格愈来愈成熟,,思想愈
来愈深刻。
她对待惯存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够透过生活表层,揭示出文
化的内蕴,如《论公共空间之必要》(载于《笔会》1997 年12 月18 日)对
世俗观念造成的弊病及陋习,予以大胆地、无情地揭露,她肯定人的自我价
值,强调人在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像《脑力激荡的磁场》(载于《笔会》1997
年9 月17 日);读她的文章,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不凡的气势、战斗的精
神及洋溢着的英雄气概,其文字简洁有力,思路清晰,不蔓不枝,那酣畅的
文风,精湛的笔触,饱含的哲理,每每披读,都令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她将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理性思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提炼出人或思之、
却未言之的思想结晶,表现了一个为文者所背负的责任、道义与使命;她的
说教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亦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之上,
以深思熟虑的思索作前提,引发出关于时代、历史、民族、文化等种种启人
心智的道理、结论或识见。
龙应台作为学者,其文章涉及古今中外,诸如哲学、史学、文学、宗
教等多门学科,以学识见长;作为作家,她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世态及社
会,触及一些亟待推进的、敏感的现实问题。在她的作品中,不难读出一种
大我的存在。
当然,人们并不见得要认同她的全部见解,甚或也一样持否定态度;
但是,对于她的深刻的批评、犀利的眼光、率直的品质、独立的人格,却不
能不刮目相看。她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
如果没有龙应台,那么,学界就少一分思维,文坛就少一分锐气,社会就少
一分关注;龙应台现象是个标识,也是个启示,它标志着国内思想界的宽松、
活跃、民主和开放,启示着众多知识分子为中国迈向21 世纪的繁荣昌盛献
计献策,为当代文化的建树与导向发挥才智。
第9 节 致命的星空
——1——在黑沉沉的夜里独自驱车回家。风很大,枯叶从四面八方摇
落,纷纷扑打着车窗,不及落地,又被吹得满天飞舞。星星不知怎么垂得那
么低,低到刚好缀满了后视镜两侧,使我两眼迷离,不由自主要驰向那星光
灿烂的深处。
无法继续开车;这样黑的秋夜这样眩目的星空,会让我车毁人亡。
于是将车驶进公路边的停车场,索性把星星看个够再上路。停车场傍
着树林,落叶在风里簌簌作响,冷肃荒凉。推开车门,像舞台灯光乍亮,蓦
然满天繁星绽放,华丽了整片夜空;一颗一颗摇摇欲坠,似乎随时可以掉下
来,滚进那幽暗甜美的山谷。
——2——仰望星空,人怎么能不觉悟自己的渺小?像莽莽地平线上一
粒黑点,独对弯苍。黑夜的深邃沉寂使人心静神凝,而星光的辉煌壮丽使人
震动惊诧。宇宙的奥秘有最奢华艳丽的演出。想必也是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星
空照耀下,诗人激动不已:“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只要有机会站立在星空下,只要在星空下立得够久,人的脑子里不得不充满
了天问吧?——3——伽利略在意大利的天空下仰望星星。他的眼睛穿透奢
华艳丽的星光直逼宇宙奥秘。1640 年德国的汤若望,也是一个看星的人,
把伽利略所看见的银河介绍给中国人:“古人以天汉非星,不置诸列宿天之
上也。。今则不然,远镜既出,用以仰窥,明见为无数小星。”同样是星光
灿烂,欧洲人看见的是“乃知木星旁有小星四,其行甚疾;土星旁有小星二,
金星有上下弦等,皆前此所未闻”。
欧洲的天文学家来到17 世纪的中国,得知中国天文学之落后而感觉奇
怪。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听说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就已
经在天箭星座附近或者人马星座尾端观察到二至点,非常惊异,特别写信请
留驻中国的传教士发掘更多中国的天文知识。莱布尼兹对中国人看星星的智
慧也充满期待。当他知道17 世纪的中国人其实对星星没什么认识时,他说:
“他们是不是因为要编撰一个完满的天象故事,而无法对天体进行观察?”
那是1689 年。其实,如果莱布尼兹知道汤若望是怎么死的,他也许自己可
以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无法对天体运转进行科学观测。
——4——1644 器和知识经由实验证明了中国天文学的落后。顺治对知
识的尊重使得汤若望可以不行三拜九叩之礼直接奏呈皇帝。他的时宪历取代
了行之已久的大统历和回回历。
二十年之后,杨光先指控汤若望谋反,证据是汤氏用的明朝历法为顺
治皇族带来灾祸。
汤氏弟子南怀仁等人被判杖刑一百,驱逐出境。汤氏本人亦面临凌迟
酷刑。一场及时的地震使他幸免予死刑,但他已饱受折磨,不久就死去。
研究星球,在西方是科学,在中国却属于政治学。私自学习天文者在
唐朝要处两年徒刑,在宋朝是斩首罪。宋太宗曾经搜捕了三百五十一个天文
学者,让其中考试合格的六十八人为国家司文台工作,剩下的二百八十三人
打成犯人,“黥面流海岛”。汤若望为星星而丧生,不是意外,更不孤独。
——5——汤若望死后七十年,1735 年巴黎皇家科学院院长仍旧想知道
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美丽的天空下”,早期天文学如此先进,而现在这门科
学毫无进步?本身是科学家的巴多明神父提出许多看法:中国人“只顾眼前
实在的利益,而不在乎天空中有什么新发现”,此其一。
中国的天文学家害怕发现新现象,因为天上任何新现象都有政治意义,
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埃及和希腊的天文学家却没有这种顾虑,他们得到国家的保护和鼓励,
此其二。如果有一个钦天监积极进取,他马上会成为众矢之的,“众人顽固
地一致要求维持现状”,此其三。钦天监内外都缺少竞争,此其四。“要在中
国发展科学,不光是需要一个皇帝,”巴多明写着,“而是需要好几个皇帝鼓
励搞研究和付之实践的人搞新发明。设立足够的基金。。解除数学家们的衣
食之忧,使他们不致遭受那些不懂行、不会区分是疏忽还是操作错误,还是
原则错误的人的指责。”巴多明的批评写在1735 年。
在巴多明的时代,中国的钦天监其实用的都已经是欧洲传教士了。但
是我们看见,再过六十年,当马嘎尔尼率人马来晋见乾隆时,乾隆的首席天
文学家传教士可怜兮兮地哀求英国使团把英国历书给他们用;他们自己没有
足够的天文知识,而法国闹革命又断了后继的法国历书。天文学家面临着汤
若望的命运。
即使换了欧洲人来作天文研究,改变了的不是中国的科学环境而是使
欧洲人陷入与中国人同样的处境。思想与科学,仍旧为政治、为统治者、为
习惯服务。
——6——1948 沉寂麻木。他认为,政局虽乱,中国科学家却仍然应该
有所建树,至少在思想上应该闪着火花。他的说法马上遭到反驳。一位科学
家讥讽地说,如果美国研究者也得每天清晨提着篮子、带了身分证上街排队
买米的话,结果可能和中国一样。“科学事业的造就和成功,是社会秩序进
步和生活安定的自然结果,和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走一样。”没有轨道,火
车何从?从巴多明到张君劢,这“社会秩序进步和生活安定”的轨道啊,磕
磕碰碰了两百年,辗转到了1997 年。
1997 人则议论纷纷:他若在中国的环境中生长、求学,可不可能有此
成就?为什么中国的科学研究者总要到了西方才能大放异彩?为什么中国人
对非功利实用的基础科学不感兴趣?为什么为什么。。?奇怪,难道不知道
为什么?——7——今天,1997 年11 月6 日,被称为“当代英国哲学界真
正代表”的以撒·柏林死了。他写过深刻动人的马克思评传,提倡过两种自
由的界定,对当代西方历史做过最清醒的分析及批判。今天,我记得的,却
是他与伊朗学者亚罕的一小段对话:亚罕:你认为当今哲学家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