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夺宫-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最后还是失败了。继承人问题的困扰证明一代女皇十多年来的性别抗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随着武则天的病重,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中有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狄仁杰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狄仁杰就建议张易之去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丞相狄仁杰是坚定的李显支持者。当时武则天很有意思立武三思为太子,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让庐陵王李显去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大怒,拂袖而去。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弥留之际,诏令陛下监国。陛下登基,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终于感悟了。
  武则天终于在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又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武则天就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安排大礼迎还。朝野大悦。之前有许多人多次奏请武则天迎还太子,都没有成功。只有狄仁杰通过母子天性劝说,使得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继承人风波(3)
  《狄公案》的这个说法有很大文学加工的痕迹。但是基本史实是正确的:武则天在朝臣的劝说下,最终将废帝——儿子李显迎回长安,立为太子。
  三
  圣历元年(698年)的秋天,当长安的使者风急火燎地来到房州李显的软禁地门口的时候,李显一家人陷入了绝望之中。
  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消极的反应呢?这要从他的坎坷经历中寻找答案。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生的第三个儿子,在唐高宗的八个儿子中排序第七。李显先是被封为周王,后改封英王,似乎与皇位无缘。860年,当李治的第三位皇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废黜后,英王李显被立为皇太子。3年后唐高宗病逝,李显即位成为唐中宗。李显的即位让不满足监国地位的母亲武则天如鲠在喉,在不到1个月后就以李显一句要给岳父韦氏授官的气话废黜了皇位还没坐稳的李显。被降封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
  不客气地说,李显性格懦弱、胆小,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是个做傀儡的好材料。李显做太子时曾写过一首《石淙》诗:“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全诗水平一般,境界平常,但是最后一句“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很能表达出一个战战兢兢,不敢有所作为的懦弱皇子的感情。做了皇帝后,李显某次游览了秦始皇陵后写了首《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这首诗在怀古诗中也是“凡品”,只是将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交待了一下而已。也许,李显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提高素质上面,而是放在了保命上面。
  母亲武则天是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顾一切的君主。唐高宗的第一个太子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很快就被废黜杀死。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第二个被立为太子,但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暴薨”,起因不明。次子李贤是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也因为不甘心做傀儡尔被废,4年后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作为第四个太子的李显有三个哥哥的“榜样”,自然知道轻重。即使事事唯母亲命令行事,也很快被母亲抓住把柄废黜了。被软禁的李显明白,自己不论是在囚禁地“暴薨”,还是被赐死,都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偏偏外面有很多反对武则天的人打出了推翻武周、匡复李显的旗号。这简直是将李显往死路上逼,更加剧了李显内心的恐惧。他越来越担心暴戾强硬的母亲会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权力威胁,那时她是不会因为母子之情而放过自己的。
  在流放地和软禁居所的唐中宗李显过着非人的生活。如果说他是囚犯,他承担着远比囚犯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李显的黑暗生活是遍布危险的,每一天都在等待着死亡的到来。那可怕的死亡随时可能来访,而它到来的日子非但不能放松,相反是更可怕的煎熬。李显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星星落下,旭日升起。有时李显也想到了自杀。但他懦弱惯了,硬是积聚不起自杀的勇气。
  现在,长安的使者终于来到了。《旧唐书》说:“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李显每一次听到有长安的使者前来,就间歇性精神失常,惶恐地要找刀子自杀。这一次,他也没有例外。只是陪伴他的妻子韦氏横下一条心,劝丈夫说:“人生祸福无常,最后免不了一死。我们是皇室贵胄,何苦这样呢?”于是这一次,李显夫妻俩手拉着手昂然出去迎接使者。
  使者打开诏书宣读:“立庐陵王为太子,还于东都。”
暗流汹涌(1)
  一
  差一点自杀的李显突然间成了太子,回归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回长安后,李显除了继续夹着尾巴做人外,变得聪明了许多。李显决心将自己“改造”成武家人,向武家靠拢。他将一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又将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李显与武家联姻,亲上加亲,是想通过子女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他的行为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许。武则天内心中最留意武家和李家两家人在自己死后的关系。现在有意扶为继承人的李显主动与武家搞好关系,她是赞许的。
  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为身后能够平缓转移权力,武则天大赦天下。刚好武则天生病了,这次赦免的范围很大。朝廷命令自文明元年(684年)以后得罪的人,除扬、豫、博三州及各案的魁首之外,都下诏免罪。

()
  武则天已经提前为身后事作准备了。她环顾四周,最放不下心来的还是武家的子孙。她已明确了李显的继承人地位,但怎么安抚武家人的情绪呢,怎么确保武家人日后的安全和权威呢?恰好之前,北方边界的契丹部落起兵反叛,部落首领自号可汗。这伙契丹就是日后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只是此时尚未强大,只能算是掀起了一场小叛乱而已。但武则天采取了大张旗鼓的方式平定叛乱。她任命多个武家子弟参加平叛。许多大臣对用大炮打蚊子的方式颇有微词,但武则天还是迅速调集大军托付武家子弟出发征讨。平叛事小,借平叛为武家子弟聚拢实力,树立军功事大。此时的武则天隐约为身后武家子弟的命运担心了。她希望李家和武家能够和睦相处,同保富贵。
  晚年武则天在潜意识中有两个隐约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一,她准确认识到了自己死后武周王朝将被颠覆,李氏皇族将复辟唐朝。第二,她意识到了武家子弟势力的权力基础全在自己身上。自己死后,在群臣中名声不佳的武家子弟失去了权力保障,命运堪忧。最坏的结果是,武周王朝被颠覆,武家子弟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武则天要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起码要保证武家子弟的安全。所以她要抓住任何机会来确保这样的目标。
  武则天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进行政治布局。
  二
  武则天的布局被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严重破坏了。
  所谓的男宠,就是面首,是以身体取悦权贵的男人。武则天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武则天需要有人安慰,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被权力折磨得愈发孤独寂寞,心灵空虚。这也许是所有最高统治者“高处不胜寒”的通病。这个时候,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填补了武则天的心理空白。
  张易之是武则天晚年最大的宠臣。他是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具备做男宠的基本条件,而且条件相当优越。张家是官宦世家,原本不用走上做面首的道路。起初,张易之以门荫担任了尚乘奉御,做了一个小官。这样的官职和张易之的野心很不相称。飞来横福,太平公主推荐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入侍禁中”,去满足母亲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后来张昌宗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张易之比弟弟会办事,懂得伺候女人,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张易之的官职也迅速蹿升,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受赐田宅玉帛无数,与张昌宗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执鞭辔,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我们知道,和领导走得最近的人最容易狐假虎威,为所欲为。张易之兄弟就凭此专擅了武则天晚年朝政。
  张易之兄弟肮脏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