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朋友说,她觉得‘现在我能做一个女人了。这件事不再是可羞的了。我不再秘密地幻想我是个男人,就像以前那样,在我有孩子之前。现在我可以看得起过去我认为可耻的事了。’她的回答令我惊异。在那些年里,我们同在一起开会学习,我的想法却大致相反:‘现在我不必再做一个女人了。我不必做母亲了。做个女人一向是可羞的,但我以前以为没有别的出路。现在‘女人’这个想法本身已经可以不要了,‘女人’是我的奴隶姓名。女性主义将给我自由去寻找一个另外的全新的身份。”(Glover; et al。; 6…7)女性主义的思想流派以及它们对女性的所造成的不同角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5)
运动中异常活跃的波士顿小组主张:女性主义应当意识到、承认和关怀女性的日常生活,关心女性健康的实践、科学和服务。她们所编撰的《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在女性中影响很大,成为女性关注自身状况的教科书。 1973年的罗伊诉魏德案的判决,使美国女性争得了自由选择堕胎权。这也是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实际成果。虽然这一权利的获得几经挫折,至今还是触动西方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有针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对甚至暴力(爆炸)行动不时发生,但是女性主义在这个领域毕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女性研究和理论流派 在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中,形成了一个女性研究的热潮。女性研究 (又称性别研究) 作为正式的研究领域于60年代首先在美国和英国出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女性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们现在一般都认为,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对于女性研究这一学科的建立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有人认为,女性研究本身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领域的延伸。 在如何看待女性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女性运动的活跃分子分为两派,持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一派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很重要;另一派则认为女性主义理论过于干涩、无趣、也无用。前者批评后者太不重视理论的作用;后者则认为前者未免太学究气、太精英气、也太不易接近了,并批评她们把学院派女性主义者与一般女性隔开了,忘记了女性运动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概括地说,社会学对于女性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女性问题只是被包括进社会学的研究来填填空;第二阶段,女性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进入社会学研究的主流,在女性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在第三阶段,女性研究开始影响到现存的理论,由于现存的理论当中有许多是性别主义的,女性研究中的成果被用来对现存理论作出修正。女性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性别构成了理论的中心论题;性别关系中是存在问题的;不应当把性别关系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任务是向不利于女性的身分地位挑战,争取改变女性的地位。 有人为女性主义理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对女性屈从地位的批判性解释。”(Richardson and Robinson; 50) 所谓女权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一种受害者意识,即意识到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公平,意识到自己是这种不公平的受害者。正如英国女性主义领导人帕克拉斯特 (Christabel Parkhrust) 所说:“作为一个群体的女性对于作为一个群体的男性的屈从是社会生活其他一切方面的基本决定因素。”(转引自Bryson; 93) 这就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包括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经济及性方面的控制与屈从。 虽然女性主义有很多流派,有着差别很大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主张,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个共同的目标把各个流派的女性主义者团结在一起。各个流派也有若干能够取得共识的女性主义原则,其中包括:相信男女两性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情况是应当加以改变的,即用两性间的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和不平等;对既存两性关系的改造将对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两性关系是政治性的;反对划分公领域和私领域,认为政治权力既运作于个人层面,又运作于社会层面,即“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公民的社会权利源于存在本身,而非源于社会地位,即“我存在,因此我有权利。” (Campbell; 86) 作为一种分类分析,社会性别一词与女性运动第二波同步出现,旨在强调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二者的区别。女性主义者认为,如果女孩子不喜欢数学,那不是因为生理性别的原因,而是由于社会性别的原因。女性主义并不特别关注生理性别,而是关注性别差异的文化和心理的意义。女性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和生理决定论的观点,赞成性别的差异和特征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观点。女性主义因此受到来自生理学和医学的抵制。 通过社会学的经验调查和对社会行为变迁的研究,后世的人们对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波所做的评价是:在工业革命初期,男性比女性变化快;在1960年代的女性运动时期,女性比男性变化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波使女性在所有的指标上迅速与男性接近。这些指标不仅包括参政、就业、教育等等直接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公领域指标,也包括那些间接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私领域指标,如家务劳动的分担、性行为方式等等。 概括地说,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信心十足,但是经过80年代的保守势力回潮,而到了90年代末,女性主义自信心有所下降,基本上取守势。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许多新的理论和流派仍在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股女性主义运动的潜流,并在更大规模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进入了主流意识形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女性主义流派
一般人一提到女性主义就以为它是铁板一块的,其实女性主义阵营中流派繁多,主张各异,最流行的概括方法是所谓“三大家”(big three) 的概括,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除了公认的三大家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由于这一新流派观点新颖,影响很大,所以在本书中将单列一节加以介绍。此外,还有一些不属于这四大流派的女性主义小流派、小分支,也会一一在后文加以介绍和阐述。 尽管女性主义在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上有着基本的共识,各个女性主义流派关于性别主义 (sexism) 的起源和性质却有着极不相同的看法;对于如何消除性别主义也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各个文化当中女性主义的阶层归属和现实斗争目标也不尽相同。例如,英美女性运动就有区别:英国女性运动有更多工人阶级女性,属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美国多中产阶级女性,属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或激进女性主义。 有学者对各个女性主义流派的研究框架做了这样的概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自然与文化的问题;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主体与客体的问题;文化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心灵与肉体的问题。也有人对除早期主要在英国流行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之外当代最活跃的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激进女性主义主要关注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从对女性的压迫中获益的情况;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更关注于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以及国家问题。这类概括虽然由于其刻意追求工整而显得有些牵强,但不失为引领我们了解女性主义运动各个流派主要理论倾向的线索。 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各女性主义流派都有各不相同的立场和观点。举例言之,在如何看待公领域与私领域这两大领域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就有不同的看法。激进女性主义的观点是:首先承认两个领域的划分,承认女人的活动天地主要在私领域,但同时却对私领域不如公领域重要的观点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态度是:为什么女人不能使自己更像男人呢?它希望女性能够走出私领域,到公领域中去同男人展开一场公平竞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则是:为什么女人不能使自己更像无产阶级?它希望女性把自己的解放斗争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融为一体。 还有人将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划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修正派 (reformist);另一派是再分配派 (redistributive)。修正派的主要观点是,现行制度可以通过修正加以完善;再分配派则认为,对现行制度的改良不能解决女性地位问题,必须在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和两性之间进行系统而广泛的改革,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前者认为变革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从中受益的女性是客体;后者则认为变革应是自下而上的,受益的女性是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过去几十年间女性主义流派的大量分化与重新组合,已经使过去三大家的区分变得不再清晰可辨,目前,女性主义的理论呈现出一派多元的格局。总的来说,20世纪60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70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为主;80年代是全面保守回潮;90年代是女性主义三大家(激进、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综合。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性别概念出现危机,批判者为性差异理论家,后殖民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