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嗨,兄弟,快换上白大褂,我们正等着你呢!苏巧巧刚和我们分享了昨天晚上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你已经错过了。不过也没什么可惜的,抢救对总住院医生来讲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你自己很快就能遇到。趁你第一天上岗,我告诉你内科总住院医生的生存守则,把这些守则记牢了,你这一年的生活就可能好过一些。”杨总性急,刚一见面就像机关枪似地吐出一长串话。
“生存守则?你是说总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吗?”
“哈哈,才不是呢。那些所谓的流程,你上岗一两天就能摸得一清二楚,杨总要传授与你的,是他担任总住院医生期间攒下的心得,免费奉送噢,这可是你在医学院的那几十本教科书中找不到的。”米梦妮啜一口咖啡,眼睛依然没有离开面前的《The Lancet》。
我顿时萌生兴趣,换着白大衣,迫不及待地说:“那还等什么,就快点告诉我吧。”
“第一:只有在别人值班时发生的事情,才是小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是你当班,就是大事情。这是总住院医生的第一守则。这听起来很好理解,而且我相信你在刚上任的时候会做得很到位,重要的是努力坚持下去,到最后一班岗时也不能有半点松懈。”
“就拿昨晚夜班的事来说吧,血液科一个白血病病人刚打完化疗,夜里上厕所时不小心踉跄了一下,头磕到门框,当时她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我不放心,坚持扫了个头部CT,结果发现脑出血。很快,病人的右侧肢体就不能动弹了,我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会诊医生一起制定了方案,现在这会儿,病人正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苏巧巧顿了顿,“套用一句张孝骞(3)老前辈六十年的行医感受:‘临床工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第二:内科总住院医生一天到晚都能接到来自各个科室的求助电话,从各式各样的鸡毛蒜皮到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休克、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猝死……当你电话里辨识不清究竟会是小事还是大事时,亲自过去看一眼病人远比别人打一百次电话描述病人的情况有用得多。”杨总换了个舒服的姿势,继续说,“这条规则尤其适合于内科以外的科室,毕竟是术业有专攻,他们的内科底子相对薄点儿,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有时未必可信。
“第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同时在两个病房开锅似地抢救也不是什么小概率事件,当你三头六臂也施展不开时,别忘了还可以求助于ICU或者急诊科的总住院医生。兄弟,你虽然是总住院医生了,但论资历,论经验,你还只是个菜鸟,当你遇到搞不定的会诊,别忘了去请教更有经验的医生,即便发生在大半夜。记住:病人的事永远要摆在第一位。嘿,你们几个有什么想告诉他的吗?”
沈一帆放下手中的iPad,沉思了一小会儿:“我补充一条:学会休息。当你值班时,如果手头还有没干完的活,赶紧用最短的时间把它干完,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后面还会有多少事情在等着你。如果你手头没有活,就去休息,或者去吃东西,再或者去上厕所。如果你能坐着,不要站着,能舒服地躺上一会儿,就不要傻坐在椅子上。”
米梦妮“扑哧”一声笑了,脸上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还有,学术需要争论,见解可以不同,但对待前辈们需要充分尊重,对待后辈们需要呵护,要知道,担任总住院医生的一年也是自己在医院里攒人缘的好机会哦。”
“说得对。恭喜你,程君浩,你成为一名总住院医生了。”杨总和我很正式地握了握手,“现在开始,你就不再像在病房里工作那样,每一项决定都有主治医生给你做后援,自己不用担心犯什么错误。从今往后,你常常需要独立做出判断,并在决策中成长。我说兄弟,你准备好了吗?”
“嗯,我想是这样的!”
沈一帆、苏巧巧和米梦妮对我笑着,挨个和我握了握手。
临床感悟
医护人员的“值夜班”。
沈一帆 夜班是白天工作的延续,又有其特殊性:医护人员少,可获得的医疗资源少,危重病人夜间病情容易变化。
苏巧巧 需要重视病人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米梦妮 病情判断不清时,处理更应积极,不可心怀侥幸心理,消极等待。有充分把握才能“先看看再说”。
我 病情危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及时请示上级医生,并和家属取得有效的沟通。什么都多做一点,多谈一点,是救治危重病人的基石,也是医患关系的润滑油。
————————————————————
(1) 新加坡:医院“新楼”和“老楼”中二层连在一起的那个坡道,由于是“新楼”建成后“新加”的坡,被医院员工俗称为“新加坡”。
(2) Th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刀》,是目前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SCI刊物之一,其在医学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Nature》和《Science》。
(3) 张孝骞(1897—1987),男,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多名骨干人才。
未选择的路
现在倒好,能帮上你的工具就只剩那个“皮球”了,要真出了什么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皮球”接好面罩朝病人脸上一扣,捏着“皮球”冲向距离最近的病房了。
在我们医院,总住院医生又被大家称为“总值班”,因为值班是我们这一整年的主题。诚如其名,我们这一年的生活的确如此:不是在值班,就是在前往值班的路上。还有不少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喜欢亲切地喊我们一声“老总”,我乐于接受这个称呼,它颇有点CEO、CFO之类的韵味,总会让我在穿上白大衣的瞬间萌生一种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的错觉。当然,喜欢“老总”这个称谓的肯定不止我一个,早在几年前就有一位总住院医生专门开设了“老总下午茶”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可以对着实习医生们神侃,然后很陶醉地沐浴在实习医生们崇拜的目光中,他享乐其中,并且还自掏腰包购买了大批好吃的零嘴儿“诱惑”越来越多的实习医生们来听课。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花点小钱买崇拜总不会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一年下来,这位老总喂胖了一批实习医生,也喂胖了自己。
几年前,当我还是第一年住院医生的时候,总值班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简直就是个神: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我还没缓过神来,总值班已经三下五除二地搞定;遇到疑难疾病诊治,我在病房里翻查半天文献仍毫无头绪之际,总值班过来说上个三言两语就可以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遇到医患沟通困难,我受尽委屈,“谈判”即将破裂之时,总值班又能及时现身并迅速地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曾经问过一个身材高大、气宇非凡的总值班——此人学识渊博、思路清晰,被很多住院医生称为Walking Cyclopedia——当总值班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家伙居然酷酷地冒出几句英文诗: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我当时愣住了,回味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才知道这几句出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的著名诗歌“The Road Not Taken”: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看完整首诗歌后,我更加懵懂了。然后,在懵懂的日子里时间过得飞快,随着30岁的步步逼近,和许多人一样,我反而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奔三的人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但是,这厮也跑得太快了吧……几年的光景里,我倒也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对病人诊治的把握渐入佳境,赢得主治医生们的赞赏越来越多,还收获了自己的一小批实习医生小粉丝们。再接下来,当我得知自己被选为今年的内科总住院医生之时,不知怎么的,耳边再一次回响起The Road Not Taken里的那几句诗词……
内科总住院医生的工作大体上可分成四个部分:会诊、教学、协调内科各科室,然后就是抢救!抢救!抢救!当轮到你值班的时候,如果运气好,各个病房均和谐安详的话,你也能被上天眷顾着睡上几个小时。但如果很不幸,病房里危机四伏的话,你就准备好几杯咖啡,等着四处奔命吧。
上任总住院医生的第二天,我迎来了自己的值班日。
白天倒也过得波澜不惊,我安排了当天收住院的病人,处理完几个算不上紧急的会诊,再和实习医生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教学,一晃就到了晚上6点,匆忙扒了几口饭,就赶往各个病房巡视。
巡视绝不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在这个时间,病房的值班医生会把当天收治的新病人和病房里的重病人一股脑儿地向你汇报,你的笔头和脑子都得转得飞快,短时间内将一连串数据分门别类,然后跟随值班医生到重病人跟前去“相面”,为一些棘手的处理支招。值班第一天,几个病房转下来时,我有一种大脑内存严重不足的感觉。
呼吸科是我巡视的最后一个病房,一位34岁的新病人引起我的注意。她一个月前在单位体检时发现了肺部占位性病变,最近来我们医院做了胸部CT:那是一团直径约2厘米的肿物,恶狠狠地占据着左侧肺部的外野,形状不规则,冷笑地伸出它的触手,在医学上,我们管它那胖乎乎的触手叫“分叶征”,尖细的触手叫“毛刺征”。
“看上去可不是什么好东西,瞧它那张牙舞爪的样子,估计是肺癌吧。”我盯着CT皱了皱眉头。
“真希望不是。这位病人简直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她不吸烟,不喝酒,是个素食主义者,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