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绲拇碳ば裕饫u被从无意识心理的底裡噢出;那淌下的就无非是这感情的一滴泪。虽说是重利盘剥著,然而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人类的普遍的生活内容,不过平日为那贪心,受著压抑罢了。他流下泪来得了快感的刹那的心境,就是入了艺术鑑赏的三昧境,而在戏台中看见自己,在自己中看见戏台的欢喜。
文艺又因了象徵的暗示性、刺激性,将读者巧妙地引到一种催眠状态,使进幻想幻觉的境地;诱到梦的世界,纯粹创造的绝对境裡,由此使读者看客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内容。倘读者的心的底裡并无苦闷,这梦,这幻觉即不成立。
倘说,既然苦闷,则说苦闷潜藏在无意识中即不合理,那可不过是讼师或是论理底游戏者的口吻罢了。永格〈荣格〉等之所谓无意识者,其实却是绝大的意识,也是宇宙人生的大生命。譬如我们拘守著小我的时候,纔有「我这一个意识,但如达了和宇宙天地浑融冥合的大我之域,也即入了无我的境界。无意识和这正相同。我们真是生活在大生命的洪流中时,即不意识到这生命,也正如我们在空气中而并不意识到空气一样。又像因了给空气以一些甚麽刺激动摇,我们纔感到空气一般,我们也须受了艺术作品的象徵的刺激,这纔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内生命。由此使自己的生命感更其强,生活内容更丰富。这也就触著无限的大生命,达于自然和人类的真实,而接触其核仁。
四、有限中的无限
如上文也曾说过,作为个性的根柢的那生命,即是遍在于全实在、全宇宙的永远的、大生命的洪流。所以在个性的别一半面,纯该有普遍性,有共通性。用譬喻说,则正如一株树的花和实和叶等,每一朵、每一粒、每一片,都各各尽量地保有个性,带著存在的意义。每朵花、每片叶,各各经过独自的存在,这一完,就凋落了。但因为这都是根本的那一株树的生命,成为个性而出现的东西,所以在每一片叶,或每一朵花,每一粒实,无不各有共通普遍的生命。一切的艺术地鑑赏即共呜共感,就以这普遍性、共通性、永久性作为基础而成立的。比利时的诗人望莱培格〈Charles Van Lerberghe〉的诗歌中,曾有下面似的咏歎这事的句子:
我不是你们麽……
阿,我的晶莹的眼的光辉
和我的指尖所触的束西呵,
我不是你们麽?
你们不是我麽?
我所嗅的花呵,照我的太阳呵,
沉思的灵魂呵,
谁能告诉我,我在那裡完,
我从那裡起呢?
唉!我的心觉出到处
是怎样的无尽呵!
觉得你们的浆液就是我的血!
同一的生命在所有一切裡,
像一条美的河流似的流著;
我们都是做著一样的梦。
――〈夏娃之歌〉
因为在个性的半面裡,又有生命的普遍性,所以能「我们都是做著一样的梦」。圣弗兰希斯〈St。Francis〉的对动物说教,佛家以为狗子有佛性,都就因为认得了生命的普遍性的缘故罢。所以不但是在读者和作品之间的生命的共感,即对于一切万象,也处以这样的享乐底鑑赏底态度的事,就是我们的艺术生活。待到进了从日常生活上的道理、法则、利害、道德等等的压抑完全解放出来了的「梦」的境地,以自由的纯粹创造的生活态度,和一切万象相对的时候,我们这纔能够真切地深味到自己的生命,而同时又倾耳于宇宙的大生命的鼓动。这并非如湖上的溜冰似的,毫不触著内部的深的水,却祇在表面外面滑过去的俗物生活。待到在自我的根柢中的真生命和宇宙的大生命相交感,真的艺术鑑赏乃于是成立。这就是不单是认识事象,乃是将一切收纳在自己的体验中而深味之。这时所得的东西,则非 knowlege。而是 wisdom,非 fact 而是 truth,而又在有限〈finite〉中见无限〈infinite〉,在「物」中见「心」。这就是自己活在对象之中,也就是在对象中发现自己。列普斯(李普斯〔Th。 Lipps〕,一八五一~一九一四,德国哲学家,美学「移情说」代表〉一派的美学者们以为美感的根柢的那感情移入〈Einfuehlung〉的学说,也无非即指这心境。这就是读者和作家都一样地所度的创造生活的境地。我曾经将这事广泛地当作人类生活的问题,在别一小著裡说过了。13
五、文艺鑑实的四阶段14
现在约略地立了秩序,将文艺鑑赏的心理过程分解起来,我以为可以分作下面那样的四阶段:
第一 理知的作用
有如懂得文句的意义,或者追随内容的事蹟,有著兴会之类,都是第一阶段。这时候为作用之主的,是理知〈intellect〉的作用。然而单是这一点,还不成为真为艺术的这文艺。此外历史和科学底的叙述,无论甚麽,凡是一切用言语来表现的东西,先得用理知的力来索解,是不消说得的。但是在称为文学作品的之中,专以,或者概以仅诉于理知的兴味为事的种类的东西也很多。许多的通俗的浅薄的,而且总不能触著我们的内生命这一类的低级文学,大抵仅诉于读者的理知的作用。例如单以追随事蹟的兴味为目的而作的侦探小说、冒险谭、讲谈、下等的电影剧、报纸上的通俗小说之类,大概祇要给满足了理知底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就算完事。用了所谓「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好奇心,将读者绊住。还有以对于所描写的事象的兴味为主的东西,也属于这一类。德国的学子称为「材料兴味」〈Stoffinteresse〉者;就是这个。或者描写读者所见所闻的人物案件,或者揭穿黑幕;还有例如中村吉藏氏的剧本《井伊大老之死》,因为水户浪士的事件,报纸的社会栏上很热闹,于是许多人从这事的兴味,便去读这书,看这戏:这就是感著和著作中的事象有关系的兴味的。
对于真是艺术品的文学作品,低级的读者也动辄不再向这第一阶段以上前进。无论读了甚麽小说,看了甚麽戏,单在事蹟上有兴味,或者专注于穿凿文句的意义的人们非常多。《井伊大老之死》的作者,自然是作为艺术品而写了这戏曲的,但世间一般的俗众,却单在内容的事件上牵了注意去了。所以即使是怎样出色的作品,也常常因读者的种类如何,而被抹杀其艺术底价值。
第二 感觉的作用
在五感之中,文学上尤其多的是诉于音乐色彩之类的听觉和视觉。也有像那称为英诗中最是官能底〈sensuous〉的吉兹〈济慈〔John Keats〕,一七九五~一八二一,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一样,想要刺激味觉和噢觉的。又如神经的感性异常锐敏了的近代的颓唐〈decadence〉的诗人,即和波特来尔〈波特莱尔〉等属于同一系的诸诗人,则尚以单是视觉听觉――色和音――为不足,至有想要诉于不快的嗅觉的作品。然而这不如说是异常的例。在古今东西的文学中,最主要的感觉底要素,那不待言,是诉于耳的音乐底要素。
在诗歌上的律脚〈meter〉、平仄、押韵之类,固然是最为重要的东西,然而诗人的声调,大抵占著作为艺术品的非常紧要的地位。大约凡抒情诗,即多置重于这音乐底要素,例如亚伦坡〈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一八〇九~一八四九,美国诗人、作家〉的〈钟〈Bells〉,科尔律支说是梦中成咏,自己且不知道甚麽时候写出的〈忽必烈可汗〉〈Kubla Khan〉等,都是诗句的意义――即上文所说的诉于理知的分子――几乎全没有,而以纯一的言语的音乐,为作品的生命。又如法兰西近代的象徵派诗人,则于此更加意,其中竟有单将美人的名字列举至五十多行,即以此做成诗的音乐的。15
也如日本的三弦和琴,极为简单一样,因为日本人的对于乐声的耳的感觉,没有发达的缘故罢,日本的诗歌,是欠缺著在严密的意义上的押韵的,――即使也有若干的例外。然而无论是韵文,是散文,如果这是艺术品,――即无不以声调之美为要素。例如:
ほ之之きす东云どきの乱声に
湖水ほ白き波たつらしま〈〈与谢野夫人〉〉
Hototogis Shinonome Doki no Ranjyo ni;
Kosui wa; hiroki Nami tatsu rashi mo。
杜鹃黎明时候的乱声裡,
湖水是生了素波似的呀。
的一首,耳中所受的感得,已经有著得了音乐底调和的声调之美,这就是作为叙景诗而成功了的原因。
第三 感觉的心象
这并非立即诉于感觉本身,乃是诉于想像底作用,或者唤起感觉底的心象来·就是经过了第一的理知,第二的感觉等作用,到这裡纔使姿态、景况、音响等,都在心中活跃,在眼前彷彿。现在为便宜起见,即以俳句为例,则如:
鱼鳞满地的鱼市之后呵,夏天时候。〈〈子规〉〉
〈鳞散ろ杂鱼场の迹や夏の月〉
白天的鱼市散了之后,市场完全静寂。而在往来的人影也显得萧閒的路上,处处散著银似的白色的鳞片,留下白昼的馀痕。当这银鳞闪烁地被日光映著的夏天向晚,缓缓地散策时候的情景,都浮在读者的眼前了。单是这一点,这十七字诗之为艺术品,就俨然地成功著。又如:
五月雨裡,遮不住的呀,濑田的桥。〈〈芭蕉〉〉
〈五月雨にかくねぬものや濑田の桥〉
近江八景之一,濑田的唐桥,当梅雨时节,在烟雾模糊中,漆黑地分别看见。是暗示著墨画山水似的趣致的。尤其使第一、第二两句的调子都恍忽,到第三句「濑田的桥」纔见斤两的这一句的声调,就巧妙地帮衬著这暗示力。就是第二的感觉的作用,对于这俳句的鑑赏有著重大的帮助,心象和声调完全和谐,是常为必要条件之一的。
然而以上的理知作用、感觉作用和感觉底心象,大概从作品的技巧底方面得来,但是这些,不过能动意识的世界的比较底表面底的部分。换了话说,就是以上还属于象徵的外形,祇能造成在读者心中所架起的幻想梦幻的显在内容即梦的外形;并没有超出道理和物质和感觉的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