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者不懈地追求人生理想,勇攀事业的高峰。该诗虽是杜甫少年之作,但笔力雄健,气骨峥嵘,其才华和胸襟,令后世咏泰山之人望尘莫及。它不但得到了历代诗评家们的众口交誉,也是诗歌选本中的常见作品。这首诗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五十三,是杜甫十七首入围名篇中的第七首。除这首望泰山的《望岳》外,杜甫还有两首同题之诗,乃是望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分别作于中年和暮年。三诗相比,诗人之经历和心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不可同日而语。早年的这首《望岳》不仅是三首中最驰名的一首,也是杜集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第54名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1)
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范大士《历代诗发》)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7 在100篇中排名:58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3 在100篇中排名:33
历代评点次数:16 在100篇中排名:49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1 在100篇中排名:62
文学史录入次数:5 在100篇中排名:51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79700 在100篇中排名:53
综合分值:0。4354 总排名:54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3)。
【注释】
(1)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2) 离离:繁茂的样子。
(3) “又送”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指标解析
经典的背后大多有一段故事,李白《蜀道难》传出贺知章“金龟换酒”的佳话,王之涣《凉州词》有段“旗亭画壁”的趣谈,白居易的这首少年之作也有一则轶闻广为流传。相传少年白居易曾带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他的名字就调侃道:“长安米价很贵的,要想居住可不容易哩!”但当他翻开诗集第一页时,未及读完一首五律,便马上改口赞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居住也不成问题!”令顾况对白居易刮目相看的正是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后来,《新唐书》又将这则轶闻收录,极大地扩大了这首诗的知名度。
白居易的存诗数量相当多,有“诗王”之称,所以选家在编选诗集时,对白诗的选择范围十分宽泛,因而诗歌的重复率不是很高。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被7种选本入选,“出镜率”相对已经很高了。现当代的唐诗选本也基本不会漏收这首诗,有多达23种选本入选,文学史上也都会提及它。这一切固然取决于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但也与那则轶闻不无关系。名流的印可往往能够吸引众多选家和评家的目光,也更容易被广大的读者了解和喜爱。现在我们还可以从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时常见到这首诗,尤其是前四句,几乎人人能诵。当年白居易编撰诗集时,就以这首诗作为压卷之作,看来是很有预见的。
第55名 岑参 逢入京使(1)
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唐汝询《唐诗解》)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10 在100篇中排名:26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0 在100篇中排名:58
历代评点次数:10 在100篇中排名:90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0 在100篇中排名:77
文学史录入次数:6 在100篇中排名:42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28100 在100篇中排名:81
综合分值:0。4354 总排名:55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2)。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1) 入京使:回长安的使者。
(2) 龙钟:沾湿的意思。
指标解析
岑参有长期塞外生活的经历,虽然大多时候是出于建功立业的主动追求,但他对故乡的留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并不因此而减淡。玄宗天宝八载(749),他自长安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充任掌书记,途中遇使者入京,欲修家书使其捎回,但客途匆忙,无纸无笔,只能改传平安口信,七绝《逢入京使》就是旅途中这一经历的剪影。前两句以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作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七字一转,直叙旅况,妙语天成,状尽客途情景。落句“凭君传语报平安”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诗人“不报客况而报平安”,不仅仅是因为家书难修不便报告客况,更是因为游子在外,千言万语都不抵“平安”二字,所以“报平安”是客子对家人最好的慰藉。岑参另有《赴北庭度陇思家》诗曰:“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也表达了同样的诗意,但远不如“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七字来得自然、显得天成。
《逢入京使》句短意长,和岑参雍容华贵的应制律诗、飞扬奇丽的边塞歌行相比,它没有刻意的布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是一味“真率”,但正是这再平凡不过的事件、再常见不过的情感,诗人用“家常话”道出,便说出了“人人胸臆中语”,沈德潜因此推为“绝唱”。所以,当岑参的应制律诗和边塞歌行在诗歌史的评价上随着朝代的更迭忽起忽落时,《逢入京使》这首小诗却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至今仍在选本和文学史上保留着一定的地位,是人们经常吟诵的诗篇。
第56名 杜甫 春望
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方回《瀛奎律髓》)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7 在100篇中排名:58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4 在100篇中排名:26
历代评点次数:12 在100篇中排名:83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12 在100篇中排名:13
文学史录入次数:5 在100篇中排名:51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304200 在100篇中排名:4
综合分值:0。4343 总排名:5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
【注释】
(1) “感时”二句:指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也心惊。一说,因为感时,花也溅泪,因为恨别,鸟也惊心。时,时局。
(2) 浑:简直。胜:能承受。
指标解析
杜甫的许多诗歌可以当做历史来读,这首《春望》就是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在沦陷的长安城中所作,真实记录下了长安被安史叛军洗掠一空后的春景。开篇没有铺垫,劈头便是“国破山河在”,一个“破”字直击人心,而大自然却始终是“山形依旧枕寒流”,春风一到,草木抽芽,而一个“深”字又透出多少荒凉与衰败!这和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有异曲同工之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春景与衰景对举,更令人触目。颔联的修辞很新颖别致:花鸟乃无情之物,所谓“感时”、“溅泪”都只是诗人的移情而已。颈联是这首诗最真挚动人之处,在烽火连天、历久不绝的战乱年代,试问还有什么能比一封家书更值得人们期盼?平常的情感最打动人,钟惺评颈联虽“烂熟”,却“入口不厌”,原因正在此。这一联也因此成为战乱中人们经常吟诵的两句诗。在古代选本中,《春望》的入选率平平,但随着时代推进,它越来越受到选家们的喜爱。除了文学史经常提及它以外,许多中学语文教材也常将其编入。20世纪以它为主题的专业论文亦多达12篇。这一切都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有直接联系,它让我们从老杜身上领略到了诗人沉痛的爱国情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首诗在杜甫十七首上榜诗歌中排在第八名。
第57名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1)
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8 在100篇中排名:45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11 在100篇中排名:86
历代评点次数:25 在100篇中排名:10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1 在100篇中排名:62
文学史录入次数:4 在100篇中排名:64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27400 在100篇中排名:83
综合分值:0。4323 总排名:57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2),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3)。
【注释】
(1) 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在今安徽贵池东南。
(2) 酩酊(mǐng dǐng):大醉。
(3) “牛山”句:《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南。
指标解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池州刺史之时,诗中的客是比杜牧年长的朋友张祜,他诗名早著却一直仕途不顺,此次来访杜牧,二人于重阳佳节登临齐山,俯察秋水,仰观秋雁;远望秋山,近赏秋菊;齐饮美酒,共话人生。作者借诗劝解友人,也未尝不是自我排解。杜牧本有“平生五色衣,愿补舜衣裳”的远大抱负,但终究只能在一些无关痛痒的职位上蹉跎岁月。读这首诗,我们会从诗歌的用典和用词中明显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跌宕。“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情调压抑;后紧补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艺文类聚》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