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弊主-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四呢?有没有可能是老四的手笔?老四心机之深、隐忍之能,皆是罕见,又极擅长挑拨离间、造谣生事,象这种不费吹灰之力,便能使对手焦头烂额的手段,极符合他的风格。至于老三,康熙懒的多想,老三是典型的有贼心无贼胆,此事,不可能出自他手。
立储一事,不能无限拖延,既然提了出来,倒要看看这些个儿子们的手段,看看究竟是谁的手笔?康熙当即默然不语,沉下心来,静观事态发展。
康熙的沉默,令所有的王公大臣都无所适从,揣摩不透他究竟是何心意,一个个也都抱着观望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明朗。
大殿里一片沉寂,一众王公大臣虽是济济一堂,却是痰咳不闻,更不敢稍有异动,一个个都如泥槊木雕一般,眼观鼻,鼻观心,恍如老僧入定一般,。
这一来,可把几位上书房大臣给急坏了,这种情形,康熙按例是要点名征询意见的,万一点到自己头上,这如何回奏?支持立储,就是支持十四阿哥,十四阿哥如今一党独大,实力势力财力惊人,远非之前的太子和八阿哥相比,要说康熙没有忌惮之心,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又不能说不支持立储,毕竟储君是国之根本,而康熙又已经年逾六十,不立储,可谓是毫无道理可言,而且如此一说,必然是得罪十四阿哥,得罪十四阿哥能有什么好下场?
就在众人感觉压抑无比之时,吏部左侍郎李旭升站了出来,他可不是心血来潮,明安今年从正五品的工部郎中超迁到正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连跳二品四级,便是康熙发的话,这其中的内幕,一手经办此事的他自然清楚。
明安深受皇恩,于此时提出立储,极有可能是出自康熙的授意,在这种情形下力顶,必然倍受康熙注目,李旭升自问看准了机会,立刻出列朗声道:“微臣附议,恳请皇上早立储君,以守器承祧,固国安邦。”
李旭升这一附议,立刻就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吏部右侍郎胡会恩此时也反应过来,紧跟着出列道:“微臣附议。”
吏部这两个左右侍郎一表态,所有人都警觉起来,立刻就联想到了明安的升迁,吏部汉尚书吴一蜚年迈多病,对李旭升极是信任,自然也想为子孙种下福田,亦紧跟着出列道:“立储之道,乃是历朝历代不易之道,微臣祈望皇上早立储君,以安臣民,以固邦家。”
一见吏部几个部院大臣众口附议,所有王公大臣登时都疑惑起来,难道明安此举是出于康熙的授意,而一众三、四品的朝臣比起他们则显的激进的多,三、四品想迁升到二品,不仅要有能力,而且要讲究机缘,他们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而眼前,就是绝好的机会,谁不知道,跟着十四爷好升官?
登时,殿中的气氛就为之一变,一众三、四品官员争先恐后的出列支持,附议之声,不绝于耳。
一见支持的官员如此之多,原本还抱着观望态度的一些二品大员、王公宗亲亦纷纷跟着出列支持,海外分封在即,可不能得罪了十四阿哥,正所谓法不责众,即便康熙不喜,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一来,局势更见火暴,支持的官员之众,气氛之热烈,比起康熙四十七年百官公推太子的场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唯有几个上书房大臣和铁帽子王还强忍着未做声。
见到这情形,八阿哥胤禩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愁,喜的是老十四此番与康熙怕是有闹翻的可能,愁的是,最后这屎盆子会不会扣在他头上?
四阿哥胤禛却是分不清楚事情的真象究竟是什么?看着这火暴的场面,既是满心嫉妒,又是满心的期待。
见到竟然是由吏部打破沉寂,从而发展成不可遏止的局面,康熙不由暗骂这群一天到晚就知道揣摩圣意的朝臣,如此一来,他想一窥究竟的计划被破坏无遗,不过如此多朝臣的强烈支持,亦是令他大为不安,虽然只是支持立储,可谁心里都清楚,眼下,能立的就只有老十四。
胤祯看得则是暗暗叫苦,偏生又不好出面阻止,这群混蛋,这不是火上浇油嘛?康熙在立储一事上,向来是乾坤独断,你们支持的再狠,亦是枉然,反倒是把我陷入了不测之地,若是不加阻止,天知道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八哥。
虽然眼下看来,朝廷是离不开他这个财神爷,但是名声也好,国家利益也好,都比不上皇位重要,康熙若是感觉受到威胁,下决心要除他,手段多的是,论宫廷斗争,他跟康熙比起来,可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想到这里,胤祯不敢迟疑,立刻一步迈了出去。
见到十四阿哥出列,整个大殿立刻都安静了下来,一众王公大臣都是颇为惊讶,十四阿哥在这种情形下站出来,意欲何为?目前才仅是支持立储,辞让还早了点,以他的沉稳,亦不可能赤膊上阵,难道,他要反对立储?那岂不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白白遭人唾弃吗?
【第386章 意外之喜】
康熙亦是微觉诧异,老十四是何意图,眼下这种情形,他站出来,着实不宜,难道真想逼迫自己立储?不可能,老十四在通州索要太子之位时,很是委婉,以他的性格,岂能不留余地?想到这里,他眉头微微一扬,老十四不会是想倡议秘密立储吧?
这也不可能,康熙眉头又微蹙起来,老十四虽然赞成秘密立储,但在通州就曾明确反对在他这一朝秘密立储的,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老十四已经完全胜出,对他而言,是否立储,如何立储,根本就已经没有意义了,想到这里,他不由有些期待起来。
胤祯略微沉吟,便扬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乃国之根本,立储之道渊源流长,为历代不易之道,儿臣亦恳请皇阿玛早日立储,以固国本,以安民心。然本朝皇子培养、分封制度与历朝皆有差别,不可一味沿袭前朝之立储制度。”
听到这里,康熙很是配合的露出了一副深思的神情,实则心里却是开怀不已,这个老十四,着实不错,不认死理,知道因时因势而变通,就他这个年龄而言,着实不容易。
满朝的皇族宗亲、王公勋贵,文武大臣却是被胤祯这番话给震住了,十四阿哥革新上瘾了,连立储制度也要革新?可是这一革新,岂不是把到手的储位往外推?十四爷是什么意思?
李光地、张鹏翮听到这里,不由都松了口气,对胤祯是大为叹服,抛出一个立储制度革新,就轻易化解了眼前这危局,实在是高。
八阿哥胤禩亦是佩服的无以复加,老十四这一手漂亮,既不伤群臣拥戴之心,又能让康熙进退自如,给他给康熙都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现在倒要看看康熙究竟是何心意。
胤祯瞥了一眼康熙,见他一副深思的神情,不由暗自腹诽了一句,却不得不打起精神,配合康熙将这场戏演下去,当下又接着说道:“本朝皇子,年满十五,便分旗赐府,办差历练,时日一长,俱各成体系,于国家于宗室而言,皆是大利,独对储君构成极大威胁,是以,本朝方有两度废立之事,此实乃沿袭前朝立储制度所致。
儿臣窃以为,凡事皆不能一成不变,前朝立储制度既不适用于本朝,便自当革新,制定出适用于本朝的立储制度,储君废立,实伤国本,亦有伤皇阿玛如天之仁,儿臣恳请皇阿玛慎虑。”
八阿哥胤禩听的暗叹不已,老十四这奉承的本事,堪称炉火纯青,竟然将康熙废立太子的过失都推到立储制度上去了,如此善解人意,难怪康熙对他青睐有加。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却是大失所望,好好一场戏,却被老十四连消带打,消弥于无形,反倒还可能更受康熙器重。至于立储制度如何革新,他们却是没兴趣关注,所谓革新,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没有实力,就是立自个为太子又如何?最终还不是落得跟老二一个下场。
眼见一场轰轰烈烈的百官公推太子在半途便将匆匆落幕,一众皇族宗亲、王公勋贵,文武大臣不免有些失落,都齐齐望向康熙,看康熙究竟是何态度。
见胤祯及时打住,并未将秘密建储说出来,康熙不由微微颌首,老十四这是想将秘密建储的功劳让给自己,倒是难为他一片孝心了,与胤礽相比,老十四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略微沉吟,他便开口道:“皇十四子胤祯所言,实乃老成谋国之言,本朝皇子之教育,迥异于历朝,而立储却又沿袭旧制,此乃胤礽两度废立根本原因之所在。
自古无一成不变之法,现有立储之制度,实不适用于本朝,朕意先行革新立储制度,再议立储之事。”
一众皇族宗亲、王公勋贵,文武大臣闻言都不由一怔,康熙这是不欲立十四阿哥为太子,以此为借口,还是真要革新立储制度?
八阿哥胤禩心里则是一喜,康熙这态度实在是耐人寻味,看来,自己不是没有希望。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闻言亦是大感振奋,康熙不立太子,是不是意味着对老十四不满?那大家就都还有机会,别看老十四如今势力强大,财力雄厚,若是康熙诚心要对付他,根本就不够看的。
康熙顿了一下,又接着道:“皇十四子胤祯,天资粹美,器量宏伟,沉毅简重,谦恭慎密,临大敌而不惧,有大功而不矜,礼贤下士,宽惠待人,事君父能至其孝,待兄弟能至其爱。
不独富于谋略,长于政务,于经济之道亦无人能及,更兼忠心为国,全心为民,堪为诸皇子之表率,群臣之楷模,着赏冠顶饰东珠十三颗。”
一听这话,满殿皇族宗亲、王公勋贵,文武大臣都不由一呆,而后便暗自腹诽,直接封个太子不就完了,偏偏要弄出这许多的花样出来。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三人顿时就绝了争储的念头,天资粹美这个词,不是臣子能用的,诸皇子之表率,就更直白了,冠顶东珠十三颗,那也完全是太子的标准,朝廷极重礼仪,冠顶东珠是极重要的标志,康熙冠顶东珠是十五颗,原太子是十三颗,亲王是十颗,郡王是八颗,贝勒七颗、贝子六颗,那是丝毫不能僭越的。
康熙如此封赏老十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