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儿子的回答方清之感到很意外,“前几日你还很含糊,今天怎的如此明确了?”
他很快就记起,翰林公宴结束后,自家儿子曾经去过一趟文渊阁大学士刘吉府上,态度变化难道与此有关?“莫非刘阁老对你说过什么?”
方应物想了想,现在没有必要再对父亲隐瞒了,明言道:“刘棉……刘阁老一直有意招我为婿,有八九分可能,还没到十成定局。”
竟然有宰辅大学士想要嫁女过来?本该是心神大震的事情,但方清之却有点麻木了,有点习以为常了。哪怕自家儿子说玉皇大帝要把七仙女嫁给他,那也不值得震惊了,在他身上,诡异的事情太多了。
忽然又想起什么,方清之脸色最终还是变了,放下酒杯,很严厉地说:“你打算为了刘阁老而拒绝李西涯?不求志同道合,却贪慕荣华富贵,做人怎可如此?却叫世人如何看待我方家?”
方应物叹口气,正是出于志同道合才选择了刘棉花啊,再说他方应物哪里像是贪慕荣华吃软饭的人?有什么荣华富贵比他的眼光更好?
而且还有句老话,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刘棉花与李东阳之间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看史书一目了然。
他只能对父亲解释道:“父亲此言过矣,那李西涯与刘阁老没差多少罢,只是李西涯更年轻一些而已。两家都很好,无论选择谁家,都和贪慕荣华没有什么关系。”
方清之勃然大怒道:“差不多?刘阁老怎么会与李西涯差不多?一个是宰辅大学士,一个是郁郁不得志的老翰林,怎么在你嘴里成了差不多?你这样说,难道就是为了遮掩你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思?简直是无理之极的狡辩之词!”
方清之说完,狠狠瞪着儿子。这方应物可以胆大妄为,反正也管不住,但不能侮辱他方清之二甲第四名的智商!李东阳说破天,也没法与宰辅大学士相比!
等等!方应物连忙抬手,他脑子有点乱。
听父亲的意思,历史上功业显赫、谥号文正的李东阳现在是个大仆街?不然怎么称之为郁郁不得志的老翰林?大家说的李东阳是同一个人么?
方应物收拾起心思,小心问道:“西涯公在翰林院不得志?”
方清之答道:“李西涯才华出众,文采奕奕,为父深为钦佩。但李西涯在翰林院中有个不中听的外号,叫做李十八子。”
方应物迷惑不解,李字拆开就是十八子,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种拆法,但这与李东阳仆街有什么关系?
“这个外号,就是调笑李西涯在翰林院快十八年了。”方清之没有卖关子的习惯,很快便给出了解答:“李西涯少年高中,成化初年便入翰林,至今差不多十六七年,但只做到了从五品侍讲,所以称得上不得志。”
方应物无语,事情果然与自己想象的有点不一样,自己受到史书影响,下意识地默认李东阳声名显赫、功业彪炳、春风得意,原来他现在就是个半仆街啊。
翰林里什么样的人算作得志?熬出资历后,能转为寺卿、侍郎、尚书的算是得志,能升迁为詹事坊局官员的算是得志,最后当然是殊途同归的入阁。
但是若一直在翰林院里熬资历,那就只能一直是“有潜力的新人”,当新人不再新时,就是老板凳了。
李东阳如今快十八年了,还在当“有潜力的新人”,还被看做是“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这是什么概念?那商辂商相公,入翰林三五年功夫,便“入阁参赞机务”;再看那谢迁,只用二十年时间便成了内阁大学士。
李东阳的幸运在于,他十八岁中进士,到现在也才三十余岁,还有时间和希望。
方应物回想起翰林公宴的情景,难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东阳没去到第二个圈子里混,只和吴宽、王鏊这些人混第三个偏文艺的圈子,敢情现在李东阳地位还不如谢迁这种晚了十年的后辈。
也难怪自己父亲为自己寻求亲事时,那李东阳居然主动示好……这不是降尊纡贵,他现在也没比父亲强多少,堪称是门当户对。如果他现在是注定要入阁的热门人物,那还看得上方家么?
如果其他穿越者听到这种事,必然欣喜如狂,这可是烧冷灶、雪中送炭、抱大腿的绝佳机会,没准虎躯一震还能把李东阳收为小弟!但是,事情在方应物这里有点纠结了。
按下方应物杂乱的心思不表,只听得方清之苦口婆心地对儿子说:“你的眼光何其短浅!别看李西涯今日郁郁不得志,但为父看得出来,龙潜九渊终有翱翔之时,他日必将名扬天下、青史留名!刘吉虽然一朝得势,但也是靠着当今世道如此,邪不压正岂能长久?”
这些话和道德关系不大,主要涉及到的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辩证关系,这已经是方清之在儿子面前所能说出的极限了。
君子言利简直太羞耻了,但没法子,方清之知道对儿子讲君子大义是对牛弹琴,大义灭亲又下不了狠手。
子不教父之过,只怪自己当年疏于管教,所以才导致儿子三观出现了偏差,方清之心里唏嘘的自责道。
方应物斜视之……看不出来啊,父亲眼光竟然大有长进,能判断出李东阳将来会雄起。
父子对视片刻,忽然方应物脸色一黯,表情沉痛地说:“父亲所说,儿都明白,父亲苦心,儿也明白。但人事难两全,儿子也是身不由己!”
这又是哪一出?方清之仿佛预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这是何意?”
方应物起身并拜伏于地,语气沉重:“当年父亲下了诏狱,儿子在京中奔走营救,为了求得刘大学士出面,所以答应了……人不可言而无信,儿若反悔,岂不成了反复无常之小人?
此事一直不敢对别人明言,唯恐有辱我方家门风,但时至今日,不得不说了!就请父亲成全了儿子这千金一诺罢!”
什么?还有如此内幕?方清之愣住了,难怪刘吉帮他说话并屡屡示好,敢情从两年前就有了这么一层准亲家关系!
若有承诺在先,确实不好反悔在后。方清之一时间心头乱糟糟的,指着方应物喝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竟敢私订终身!”
方应物继续伏地,略微哽咽地答话道:“为人子者,怎能看着父亲在天牢中受苦?古人有为父母屈身从贼者,儿子又有什么不能委屈自己的?”
“早知如此,我就不该从天牢中出来!”方清之愤然道。至于为什么愤然,他也说不出来,只是觉得自己现在应该愤然!
“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方应物仍然俯首道,“李西涯公那边,可让儿子亲自去说,不叫父亲难做。”
方清之看儿子语气消沉,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其实他也是一片孝心啊。最终只能长叹一声,“起来罢!你也受委屈了。”
方应物潇洒地起身拍拍土,脸色从容淡定如常……方清之心头又冒出了说不出的愤怒,喝骂一声“混账东西”,抬手便打。
方应物抱头鼠窜,滚回了东院去。
第二百七十七章 我再想想法子
新年元旦,是大朝会。成化十七年元旦大朝没有发生什么惊悚的事情,是一次祥和喜乐的朝会。
在朝会结束后,大小官吏开始过年,京师正式进入了名片满天飞的时间。人人都制作了几麻袋名片,见到朱红大门就投一张,算是上门拜过年了。主人家也不必出来见客,只需让家奴在门口收名片即可。
这种风气,大概是礼制简化的结果,不然京师官员数千,谁没有百八十个同乡、同年、同窗、好友、上司?如果按正常人情礼节拜年,只怕拜到下一个新年也拜不完。
方府也不例外,翰林院编修方清之虽然对这种浮躁的风气很不满,但也不得不顺应潮流,一边安排人在大门口收名片,另一边派人出去发名片。
在家闲得无聊的方应物被抓了壮丁,背着一包父亲的名片出门扫街,但凡见到收名片的人家,就上前去发一张,甭管对方到底是谁——这种情形,让方应物恍然间有了上辈子群发短信拜年的感觉。
西城一带官员住宅密集,方应物发着发着,居然发到了李东阳家。他站在门口沉吟片刻,叫李家人很是奇怪。
“在下士林后进方应物,求见贵府李大人,烦请通报。”方应物对门口收名片的门子道,又补充了一句,“家父讳清之,乃李大人翰林同僚。”
在方应物想来,对李东阳能不得罪就不要得罪,做不成亲家也别当冤家,在将来这可是比谢迁之辈声名更响亮的厉害人物。若能见到面,就要小心解释一番,争取李东阳的谅解,别让李东阳留了什么芥蒂。
不多时,便有人出来,把方应物引进了宅中。李东阳祖辈寄居京师多年,他又是在京师生长,故而也勉强算是京师土著了,宅院面积比方家要大很多。
方应物被领到了一处厅堂,却见李东阳身着便袍,居坐堂上当中,正与数位亲朋好友畅谈。方应物行过礼道:“晚生有几句话,斗胆想与李公单独一谈。”
李东阳对方应物态度十分和蔼,又起身与方应物去了侧面内室,落座后饶有兴趣地说:“你有何话要讲?”
方应物斟酌着词句,“李公文华灿然,海内共仰,晚生也是极为景仰的,只恨不能早日识荆,拜于门下得到早晚教诲……”
方应物这一顶顶高帽子送出去,但李东阳不动声色,继续听着不说话。
方应物拍完马屁,口气一转道:“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晚生与李公有缘无分,李公的厚爱,晚生是当不起了。”
李东阳微微一愣,抓住要点问道:“这是你的想法,还是令尊的想法?”
方应物很不好意思地说:“家父心中愧疚,不知如何与李公明言,故而晚生斗胆前来相告。”
李东阳在史书上号称“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