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应物很没脾气地说:“悉听尊便,请大人出题。”
孙大使抠了抠耳朵眼,便漫不经心的出了题,“有两斤盐,要分给三家人,请问每家能分多少两,还余多少两?”
这种小学生水平的应用题实在没难度,方应物不假思索,飞快地答道:“当然是每家六两,还余二两!”
孙大使仿佛被震住了,愣了足足片刻功夫,这才挥手道:“走罢走罢!恕难留人了!”
让他走人?方应物突然醒悟到,古代斤两是十六进制的,一斤是十六两,两斤分成三份,应该是每份十两并余下二两!
而他刚才急于答题,下意识的按一斤为十两计算了……
孙大使仿佛找到了兴奋点,站起来高声教训道:“孔圣人怎么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不知道答案,却偏偏还迅速编一个回答,这足以说明你心性虚浮!连二斤三分都算不准,又不学无术!”
自从方应物穿越以来,除了江南巡抚王恕,谁这样教训过他?榆林城广有库的不入流大使孙林便有幸是第二个了。
庶吉士之子、浙江淳安县廪生方应物忍住悲愤心情,对着可能是鄙俗小吏出身的孙大使,耐心重新答题道:“刚才在下是情急出错,答案应当是每家十两并余下二两。”
孙大使很惊讶,“原来你还能算准?莫非刚才故意戏弄本官么!”
孙敬连忙上前说了几句好话,又将方应物所送的碎银子塞进孙大使手里,孙大使这才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留下罢。”
牛校尉大喜,正要把卫所移文递给孙大使,但却被马校尉偷偷拦住。牛校尉随即也醒悟了,若让孙大使看清楚公文,弄明白方应物的来头,只怕又要不敢收留了……
不过马校尉可能是多虑了,以孙大使的见识水准,估计是领悟不到那些政治内涵的,但小心驶得万年船……
马校尉上前一步,对孙大使道:“烦请孙大人移步往分司衙署,讨一份盖印回函,证明方应物已经留在贵处,我等二人也好回去交差。”
孙大使答应道:“这是应有之义,此处乃军需重地,本官自然不敢擅自留用来历不明之人。”
有熟人同乡亲戚居中介绍,孙大使也没在意公文不公文的。真的假不了,难道这年头还会有人冒充被发配服役的么?
此后孙大使和两校尉便去了位于附近的布政分司管事厅,办理有关手续。大抵就是出具一封公文,盖上布政分司的印,能证明收到“方应物”一名就足够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 金子总会发光
牛马二校尉走了,他们重新领到了勘合,便抓紧时间回京去也。榆林这种边塞新城,在他们眼中实在没什么值得留念的。
但他们对方应物还是有点小内疚的,总觉得将方应物丢在仓库这种地方,有点不负责任。回去以后,若朝廷里有大人问起来,似乎也不好交待……
还是方应物安慰了两人一番:“两位放心好了,此处只是暂时的安身之所而已。如今城中没有读书人做官,难免受几分委屈,等新巡抚上任后,我这般人才自然就有出头之日了!”
一路同行的孙氏父女也离开了,本来方应物还曾经打过孙小娘子主意,比如用学艺之类的名义留下她。
但他却没想到自己处境如此凄惨,还是靠着孙敬面子才有了存身之地,那还有什么脸皮去打孙小娘子主意?
在方应物怅然之余,孙小娘子却偷偷告诉方应物,她和父亲专门负责解送本乡缴纳的物资,每年要到榆林两次。一次是夏税布匹,一次是秋粮粮草,所以到了秋天时还会见面。
送走了熟识的人们,方应物便正式在广有库开始工作。
布政分司下属的仓库有好几个,广有仓一听就是储备各种粮草的,抚赏库一听就是储存银子的,至于方应物所在的广有库,那是存放各地解送来的布匹、食盐、颜料、木材的,与其他仓库比较起来可以比喻为杂货铺。
方应物的工作很枯燥乏味,孙大使告诉他进了若干若干东西,他在账本上记一下,孙大使告诉他出了若干若干东西,他还是在账本上记一下。
然后每半个月盘点一次账目,每样物品算出一个数目,然后逢朔望之日汇报给孙大使。
经手物资这种美差事,那是万万轮不到方应物的,他所能经手的只有账簿和数字。
他住的地方在仓库旁边,屋舍只不过巴掌大地方,比淳安县上花溪村原来的旧宅还小,还破旧。
就这还是因为读书人身份,工作又需要空间写写算算,才能给予单间待遇。否则只怕要和一群库丁挤着,睡大通铺都是有可能的。
至于吃的,好一点是野菜团子,差一点是窝窝头,好的时候是稀亮稀亮的米粥或者不见油腥的菜汤,差的时候是甘甜可口的泉水。
这日子,方应物感觉比刚穿越那时候还苦,简直是人生低谷里的低谷。他只能长叹道:辛辛苦苦好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但方应物并不绝望,在这连个学校都没有、文化沙漠一样的榆林城里,他有背景有学历,要不能出人头地,那干脆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只是还要等待机会,最起码要等到新巡抚上任,读书人和读书人才有共同语言……
转眼间夏去秋来,七月已去,八月已到。对诸仓库而言,每年最繁忙的两个时节之一,也就是夏收,结束了。
这日貌似没有什么事情,方应物百无聊赖地翻着一本没头没尾只留有几十页的残书。在这种地方,能找到带字的东西就不错了。
忽然人影一晃,有人进来了,方应物抬头看去,居然是孙林孙大使。方应物放下残书,起身见礼。
以方大秀才的眼界,仓库大使这种多半是由小吏转换来的角色,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怎奈形势比人强,他目前还得靠着这项工作混几碗饭吃,保证出人头地之前不会被饿死。
在广有仓,孙大使就是头把交椅,为五斗米折腰的方应物也只好委屈自己了。
孙大使负手而入,淡淡地问道:“方小哥儿会不会作诗词?”
方应物答道:“会是会的。”作为将抄诗词当金手指的穿越客,方应物怎能说自己不会?只是他不明白孙大使问起这个作甚。
孙大使便吩咐道:“如今夏收繁忙时候过去了,布政分司下属几个仓库做得都不错,也没有出纰漏。
小参老爷很高兴,赏下了两只羊、五瓮酒。我们几个仓库打算凑在一起热闹热闹,时间就是明日,你跟着我去。”
小参老爷?大概是分管这个布政分司的参议,俗称小参。方应物回应了一声“遵命,多谢大人。”
孙大使看着方应物那淡定的神态,感到十分郁闷,有酒,有肉,这少年人就不知道激动和欣喜吗?在边塞苦地方,能吃上酒肉很不容易的!
说实话,孙林孙大使之前没对方应物抱有多大期望,只当收留了一个普通人物。
在边疆地区,接收被发配来的人实在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也是孙大使当初接收方应物时漫不经心的原因。不然他至少应该仔细翻翻卫所公文,而不是只听了熟人几句介绍,便开具了回函。
但孙大使没想到,这小哥儿做事也好,算数也好,都十分利落快捷,而且基本不会出差错。无论多繁杂的事项,全能三下五除二迅速出结果。
在榆林这种新建城市又是大军营般的边镇,人才稀缺,识字的人少,识字还会算术的人更少。
过去无论换谁来坐在方应物这个位置上,不但计算速度慢,而且时不时要出错。
所以孙大使不得不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核准和校正账务,这是一件很让他感到麻烦和多余的工作,但又不能不做,不然他无法放心。
自从方应物来了后,孙大使确实感到轻松省心不少,好像是憋在水里的人忽然钻出了水面,狠狠呼吸了几口空气的痛快感。
而且方应物进退有度,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可是这方小哥儿有一样叫孙大使很郁闷,他的神态永远是风轻云淡,永远是应付差事的模样。
他可以很认真及时地将工作完成,叫别人挑不出一点毛病,但好像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热情度。
比如说,方应物从来不主动想法子去揩油水,这就是最大的冷漠表现!管仓库的人群中,从库丁到小吏,再到大使,谁不想法子在规矩范围内占点便宜?
但方应物从来没有,如果因为是新人不熟的缘故,倒也情有可原,但孙大使数次暗示过方应物可以去做点什么,结果每次都没有回音。
看在孙大使眼里,这绝对是年轻人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不安心基层的表现。
这应该是十年一遇的人才!孙大使忽然觉得,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才能稳住方应物,安安心心给自己打下手。
给他弄个能满足虚荣心的名头?还是给他找个女人成家立业?孙大使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第一百三十七章 金子不见得发光
次日临近傍晚,方应物没有回到他那小破屋啃菜团子,而是跟随广有库大使来到了布政分司管事厅的庭院里,据说今日犒赏晚宴就在这里举行。
管事厅大堂前,在这平常没多少人的小院子里,此时已经满满当当的挤下了二十来人。
布政分司下属几个仓库,人员肯定不止二十来个,但参加今晚宴会的,只有各仓库大使和一些吏员。
这些都是识文断字的,与库丁仓丁比起来当然算有身份的文化人,必须要有所区别。
方应物进入院中后,环视过四周,便很是无语。
这里没有桌案,没有软榻木椅,每人只有一张破席子,然后几人一组席地而坐。
人群中放了若干瓦盆,盆中是不知什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