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怎么地,范文程心里却是有了点不该有的念头。

把坤宁宫改家庙,实在是太混蛋的一件事了。原本是乾坤相配,乾清配坤宁,是帝后正寝,后宫最宏伟瑰丽的建筑,而且在意义上就非同寻常。

刚入京师时,范文程也是到后宫转悠过,那种皇家气派和威严,也确实叫他心折。

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体现,哪怕后世人觉得君主制度的缺陷很大,但在当时来说,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其蕴藏的文化内涵,都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体现。

范文程骨子里还算是个文化,被折服和震撼,也就不足为怪。

按多尔衮的布置,将在坤宁宫正殿挖一个灶间,每天早晨从外头运头猪进来,在坤宁宫正殿中开剥杀掉,然后用大汤锅煮了,这种肉就是祭祀先祖的福肉,祭祀之后,再来分给侍卫享用。

“这有点焚琴煮鹤的感觉啊。”

一想到皇后正殿成了杀猪煮肉的所在,范文程也觉得有点荒唐。

不过,看到面色怡然的多尔衮,他就轻轻晃了晃脑袋,决定不但不去劝说,连想也不再去想了。

在这个刚愎自用的王爷面前,谈什么文明教化,说什么罪过可惜,那才是真正的笑话了。

“明朝的事就是太复杂了。”

在重新议事之前,多尔衮向着济尔哈郎道:“太监文臣武臣,还有勋亲宗室,千丝万缕,把自己给弄死了。本朝制度,大致能仿的就仿,不能仿的,还是照我们自己的来。还有,言路上做个样子就行了,大政方针,当然是在我们手中,那些书生养着当个花瓶好看就是了,不要以为国家大政,他们真的能插手其中。这个事要当成祖制,叫后世子孙知道,万不能有明朝的党争之祸,东林党这样的,无论如何本朝也容不得。对了,那个姓周的献议有功,不能亏待了他,也不要叫他当什么给事中了,哪一部侍郎有空缺,提他当个侍郎吧。”

按明朝制度,从给事中到一部侍郎是绝无可能之事,不过在大清,谁又敢挑战摄政王的权威?

当然,这里头和明朝有一点不一样,明朝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官政治体系,而清朝则是诸事草创,然后又是以异族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整个八旗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个利益共同体有强大的武力,用血缘和传统,再加上姻亲关系结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网,这个团体不仅能压制明朝的官绅士大夫,连宦官势力也一并压制了。

至于在明朝世袭的汉人将门势力,在清朝更是被压制的不成模样。

提一个汉人官员的事,在多尔衮就是一个嘴皮子动动的事,换了崇祯,恐怕就没这么便宜了。

范文程是内院大学士,这件事也算是他份内的差事,当下就连声答应下来。

再下来,自然又是忙碌的一天。

清初时候,这个来自关外的统治集团,行政效率高,上下传达快,行政内耗少,它的胜利,其实也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在农业文明之下,行政效能上八旗也是胜利了。

……到了晚间时分,周钟自己剃发,易服,并且请朝廷立刻给官民人等剃发的风声就传了出去。

现在汉人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住外城,到处都是拥挤不堪,就算周钟这样的清贵官员也是如此。

周家原本住在南堂附近,现在只能搬到外城,好在四周有不少一并搬出来的官员,所以平素还算清静。

风声一出,立刻惹动众怒。不少官员勃然大怒,已经有不少人登门割袍,宣布与周钟绝交。

“周介山,你这种小人迟早叫雷劈死!”

“吾等羞于你这样的禽兽同列,劝你识趣点早些辞官还江南,叫你们复社的人看看你是何等无耻下作。”

“父母所留之精血你也敢损伤,死了你也不配葬入祖坟,也不配入宗谱!”

周府现在就是一幢三进的小院,外院正堂和内室相隔不过几十步,院墙外的叫骂声不停的传了进来。

周钟的头发剃了一大半,只在脑门中间留一撮头发,形状十分可厌,站在铜镜前,他自己也是连声苦笑。

连家下仆人进来,看周钟的眼神都是怪怪的。毕竟他们可不愿剃发,要不是家生子没办法,现在就会辞差出去,伺候谁,也不愿伺候这么一个丢人的老爷。

“瞧吧,瞧吧?”外头骂声不停,府中人都板着一张臭脸,周钟倒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只向着自己内书房里头的一个客人笑道:“我这一次牺牲可有多大?别的不说,这头发可是不是丑死了?”

“唉,可是真丑。”来客也是一脸同情的样子,发自由衷的向周钟道:“好在某可以面见太子,周大人,你这一回的损失,将来太子会有所回报。”

“可我不知道,殿下这么急叫奴酋下剃发令做什么?”周钟疑惑不解,摊手道:“老实说,剃发令下固然会有不少人不满,不过只要是投降的人,该剃还会剃的。这样一来,反而给东虏认清谁是敌人,谁是可用的奴才,百姓们也会有所选择依从,这样,其实不算好。”

“殿下的主张,向来没有错。”来客对周钟的疑问有十分不满的反弹,只是身为谍报人员,奔走于南北之间已经大半年的时间,养气功夫不提,这种喜怒不形于颜色的功夫,已经练到骨子里头了。对着周钟,呼延傲博淡淡的道:“殿下说,间谍战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好在我们准备的比东虏充分,这一场战争,我们已经赢了。”

对这一点,周钟也是心悦臣服。

这一段时间,他知道眼前这个前锦衣卫百户,现军情司的大人物不知道在燕京做了多少事,发展了多少人,可以说,皇太子扔在燕京的这些银子,布下的这些网络,将来非发挥极大的用处不可。

眼前的他,可不就是以反正的间谍身份,在影响着东虏的军国大政么?

第二百七十四章会战(10)

明军在黄河两岸大打出手,多铎率南路军前往怀庆和卫辉,准备在消灭怀庆之敌以后继续由陕州往潼关,直接从潼关打入关中。

阿济格率军出征多时,但在陕北的顺军还要苦等他很久。

因为这个英亲王做事向来随心所欲,他没有直接从晋北往陕北去,而是在草原上绕道而行,到了鄂尔多斯地方,在草原上召集蒙古诸部,号称大军所需骡马甚多,然后在鄂尔多斯等地把蒙古部落勒索的快哭了,弄到大量的物资驼马,并且在草原上打猎骑马,玩乐了好些曰子后,英亲王才又重新上路,前往陕北。

因为这件事,后来虽然打下了西安,多尔衮在给阿济格和多铎的信中,都是提起阿济格延期误事的事。

在多铎的信中,对阿济格一事提起来表示失望,而对多铎寄予更多的希望。

对阿济格,则是严加警告,再犯的话,一定不会轻饶。

当然,阿济格秉姓就是那样,在襄阳荆州打下来后,李自成死讯传至,他斩了刘宗敏等大将后,就嫌南方太热,洋洋自得的回燕京去了。

到燕京后被斥责,从此就闲置了。

现在这个时候,清军两路大军齐出,动静极大,多铎也不负多尔衮所托。

十一月时,大顺军在怀庆先是大胜,击毙怀庆总兵金玉和,副将常鼎等将也在柏香镇中被杀。卫辉总兵官祖可法闻讯大惊,急入城中躲避固守。

不过顺军的顺境也就到此为止,十一月中,多铎抵达怀庆一带,清军主力一至,顺军立刻惨败,几次交手,顺军十万人好歹有两三万人的主力,结果都不是清军一合之敌,到十一月底时,清军主力连战连胜,怀庆一带的顺军或是战败被杀,或是被俘,或是零星逃窜,十万大军,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

反正不知道李自成布置这么一场大战,其意究竟是什么?

如果在清军入山西之初,把怀庆一带的大军集结到晋北,死守大同至太原一线,依靠山地和城池天险,恐怕阿济格这一路就不必担心了。

李自成可以率高一功和李过等全部主力,前往潼关一带,从河南一带再次进军,与清军南下一部决战。

这样一来,清军反而顾此失彼,很难布置。

因为晋北多山多雄城,兵力少了不够,而且投降顺军的明将看到顺军实力强,也不会那么快的又投向清军。

实力的消长,也就不会那么明显昭然,很多首鼠两端的人,会在站队时更加慎重一些。

至于多铎那几万南征军又和阿济格不同,阿济格得到了姜镶和唐通等大量明军降军降将,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实力很强。

多铎只有自己的本部旗军,还有耿精忠和孔有德两部,汉军实力很弱。

关键是,河北河南一带,明军根本没有强劲兵马,就算想收罗汉军,也是没有地方下手。

李自成若是在这方面下手,集结二三十万人的主力,可能就轻松击败多铎,这样战略方面就又危胁到燕京,局面就活了。

要么干脆撤回河南兵马,固守潼关,自己率主力在晋北打。

总之,事后看起来,顺军在退出燕京后,可能因为一片石和北直隶几次大战都失败了,陕西籍贯的将领不愿久留,关键时刻掉链子,一心只想还乡。

等到了陕北才发现,清军可不会固步自封,人家迅速追杀过来了。

也只能依托本土,和清军做一番纠缠,可关键时刻,又在河南引一股强敌过来。

总之,战略上是一塌糊涂!

当然,这是后人的看法,在当时来说,中国也实在缺乏真正的人才。象三国,汉唐之际那些能通晓天下大势,并且做出一番正确判断的顶尖人物,在明末是一个也没有。

不管是袁崇焕,孙承宗,又或是洪承畴,孙传庭。

再或是李定国,郑成功。

又或是李自成,牛金星,宋献策。

总之,没有一个能在大的战略层面上,对整个大局有清晰的把握,并且一步一步踏实做出来的人物。

把李自成与明太祖一比,更是相差太远了!

当然,这是后人的看法,对当时的局中人来说,历史就是一团迷雾,它隐藏在层层叠叠的迷雾之后,叫人看不清,摸不透,根本不知道下一步的走向是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